运用“三步法”提升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2022-05-30唐溶
【摘 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日益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其语言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文章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三步法”的重要意义以及运用“三步法”的具体步骤入手,对如何运用“三步法”提升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进行了简要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三步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209-04
提升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三步法”即分为三个步骤,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节点。第一步是在课前开展有效预习,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第二步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点拨,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第三步是在课后做好延伸引领,强化学生的自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步骤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视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运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三步法”的重要意义
(一)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是创新语文教学的源动力
在以往,教育就等同于知识的传授,也就是教师教书、学生学习。而现在,教育界明确提出了“教育是学习,教育是交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和启发,这与我国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栋梁之材,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对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方式。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创新语文教学的着力点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由此可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目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之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三)“三步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具有优势
首先,提升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三步法”是在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收集各种期刊、论文中关于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为总结归纳出“三步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理清了思路。同时,通过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开展横向、纵向比较,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其次,“三步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抓住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因而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促进其更全面地发展。最后,“三步法”旨在强化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找准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点,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用“三步法”开展语文教学实践,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明显增强,互动交流增加,学生自学取得的效果较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三步法”的具体步骤
(一)以课前预习为载体,掌握自学方法
学生在预习中要掌握精准有效的预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做好自学方法的点拨,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1.做好目标指导
目标指导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前预习不一样,这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明白学习本篇文章需要掌握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学。对于语文阅读方法指导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体现出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为其制定“跳一下”就可以摸到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想要了解的答案。教师不可“一刀切”地制定阅读目标,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定阅读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变学生从前漫无目的的自学状态,变为有针对性的自学,这样能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开展自学。
2.引導学生掌握具体方法
预习的时候要先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知晓本课的学习重点,再充分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初读课文,初读时按照导读提示进行自学,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再逐字逐句地对课文进行精读,思考课文的中心思想。在整个过程中,要画出重点词句,按照思考题在预习中勾画重点、难点、疑点,找到不理解之处,敢于、善于提出自己对课文的质疑,然后在上课时主动汇报自学所得,提出自己的疑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上预习方法,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求胜的想法,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都能从中感受到自学的快乐,逐渐变得乐学、善学、会学,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中的深入学习做铺垫,最终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1]。
笔者将学生预习的具体操作过程归纳为“七步预习法”:①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圈:初读课文,圈出不认识或读音模糊的字,并将生字词用括号标记出来;③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初步理解句意;④勾:熟读课文,用横线勾画重点词句,并在疑难词句前标问号,用波浪线勾画出好词佳句;⑤标:标出段落、层次,注明段落和层次的序数;⑥批:批注层意、段意、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阅读质疑、联想及感悟和体会;⑦写:背诵经典段落和名篇,试着开展仿写练习。
(二)以课堂引导为手段,培养自学习惯
在预习以后,就进入到正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短短几十分钟非常宝贵,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掌握“质疑—反馈—矫正”的模式和激发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习惯一旦养成,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将有效提高,学生将会受用一生。
一是课堂主体流程使用“质疑—反馈—矫正”的模式进行教学。经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建立了初步的认知,但要想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这个引导的过程要按照“质疑—反馈—矫正”的流程来实施。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要想让学生主动思考,就必须先教会学生质疑[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敢想、敢问,然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项教学,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开始,才能让学生形成锲而不舍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这才是更加有效、更加积极的教学活动。学生自学产生的质疑,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反馈出来。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每次选一个小组针对所提问题发言,要求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要给出自己的答案。接着由其他小组发表意见,进行评价,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都能得到锻炼。在“反馈—矫正”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则在于引导和启发,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素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一定要对其中的正确见解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看法予以鼓励,对独到的见解予以表扬,从而激励学生今后积极参与这样的学习活动。
二是综合穿插使用兴趣激发方法。兴趣是人接受、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3]。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兴趣在动机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综合使用创设情境激趣法、引疑问难激趣法、辩论激趣法、花样朗读激趣法、及时评价激励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1.创设情境激趣法
如在教学《鹿腿和鹿角》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并播放配乐和课文录音。学生从真实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可以体会到狮口逃生的惊险,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调动学生的学習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引疑问难激趣法
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还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钥匙。如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一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用‘借字,而不用‘取‘骗等其他字?”对此,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不仅快速地领悟了“借”的用法之妙,还充分领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自学兴趣更是十分高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因为当学生开始质疑,其自学兴趣自然也会得到激发[4]。
3.辩论激趣法
运用辩论激趣法要重视时机,要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用辩论的形式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紧扣课文的难点,各抒己见,相互交流,通过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让学生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自主学习的效果[5]。如教学《中彩那天》时,学生就父亲是否该还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父亲应该留下车,这样既可以使家里的境况好转,又能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另一方则认为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能要。通过辩论,学生最终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对父亲佩服至极。所以,教师直接传授的知识远不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更有效。
4.花样朗读激趣法
课文所记录的内容、表达的意思、传递的情感,并非外在的或者可以触摸的东西,也不是通过他人的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参与语文学习,识记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品味语言、培养语感,都离不开“读”这一行为,朗读往往更能让学生获得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共鸣。众所周知,读是感悟、积累和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故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一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在“读”上下功夫,无疑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有趣的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趣,让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自学课文。朗读、诵读、默读、速读、略读等各种读法中,朗读最适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主动建立与作者跨越时空的联系,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6]。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朗读教学方法有齐读、分小组读、引读、赛读、分角色读等。
5.及时评价激励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称赞、激励和正面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增进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当教师安排了自学任务或发现学生有自学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学生评价,让其从中获得成就感,体验到自己的自学付出是有回报的,是受到教师关注的,这样学生才会更积极地去自学,养成自学习惯。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这样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情感的推动力和学生的内驱力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如教师可以使用“你的发言真精彩!”“你真是个小神童!”等语言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使其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自学信心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评价要尽量侧重于鼓励、引导、点拨等方法,特别是对于后进生,一定要鼓励他们发言,对发言内容不能求全责备,要多肯定学生发言的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促使后进生也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之中[7]。
(三)以课后引领为杠杆,强化自学效果
课后的自学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情况的检验,课后的引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1.组织比赛和评比
要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就要广泛开展比赛和评比,这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自学的信心。各种各样的比赛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共享经验、共同成长的平台,体现学生自学的价值。对此,教师可以开展自主阅读大赛、读书笔记展览会、自学经验交流会等。
2.组织游戏和表演
学生通过自学会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独特的理解和体会,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后的游戏和表演来展示自学成果,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3.优化作业设计
为了课后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安排的作业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听说读写”与“唱演画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如在学完《画家乡》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画画自己的家乡、写写自己的家乡、说说自己的家乡。
综上所述,培養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除了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学目的、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效果,还需要教师综合运用语文教学的各种方法,从语言能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化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把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故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拿捏好“教”与“不教”的度,只有教师游刃有余地掌握了这个平衡,并且综合运用好“三步法”,才能将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自学之路,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提高、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福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路径思考[J].天津教育,2020(36).
[2]董春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华少年,2020(18).
[3]侯颖.探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预习的重要性[J].小学生(中旬刊),2020(5).
[4]王书凤.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9).
[5]谢雨十.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6]谷瑞丽.温俊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7).
[7]王瑞卿.引导自学能力,培养须到底——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9(4).
【作者简介】
唐溶(1989~),女,四川华蓥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