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点亮”常态课堂

2022-05-30刘梅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点亮公因数公倍数

刘梅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怎样才能用心“点亮”常态课堂,让数学学习得以真正发生,相信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 培养数学情感的重要性

一位数学教师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而去上课,从不关心、爱护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即使他们的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是难以预测的。首先要从教材出发,正所谓,数学来自于生活,到生活中去,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有了点燃的火种。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数学情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而教师自身的数学情感的加强与提高是必要的。把自己的真实的情感,融化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感染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激励。

二、 尊重个性差异, 聆听课堂上不同的声音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差异,尊重每一位儿童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老师经常以“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想?”等启发性话语与学生对话,并注意延迟判断学生的反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回报我们许多的“惊喜”,真正的了解学生思维过程,还会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数学知识一定是学生能想清楚,不是老师讲清楚!

案例:鼓励“后进生”的解答方法。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练习:“有两包糖,一包10块,另一包11块。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人吃几块?”,让学生练习并解答算法:(10+11)÷3=7,这跟老师在课前预设的一样,方法简洁、准确。可是有一个班上“后进生”却用一下方法解答:10÷3=3……1;11+1=12;12÷3=4;3+4=7。看着算式也就明白了他的想法:先把第一包糖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3块,还剩下1块;再把剩下的这块糖和第二包合起来,一共12块;然后,第二次平均分,每人分4块;最后,把两次平均分的结果加起来,就是7块。于是就鼓励这个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家里分东西,从来都是这么分的,一包没吃完,不能打开第二包。”听完这些话。我对他也大加表扬:他善于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学习上来;他对于“余数”的认识是正确的,甚至“高人一筹”;敢于表达自己“不太简洁”的真实想法,真是勇气可嘉!

三、坚持“儿童立场”,从学生思维出发

学数学是一个思维整理的过程,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需要老师深厚的数学功底,首先老师本身要会、要懂数学背后知识本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进入学习的,而教科书编排的内容都是“以旧引新”,为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儿童的角度,从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案例:例如教学“认识余数”时,教师创设了“把10块糖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的生活情境。教师想的是“每人分4块,还剩下2块糖,无法再平均分给每个人了,就会剩下来,余数由此产生。”但是,出乎老师预料的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却认为所有的糖都能分下去,根本就剩不下来。学生是怎么分的呢?“剩下的2块糖,可以“咬”,可以用小刀“切”分。”……哪来的“余数”呀?最后老师只好尴尬地“霸王硬上弓”:“这两块糖不能再分了,就得剩下来。”……之所以出现上述“尴尬 ”的场面,源于教师对儿童的经验缺乏了解和研究,没有站在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后来改进教学设计,创设了“用10根同样长的小棒,独立地搭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能搭几个?”学生发现“搭了2个正方形之后,还剩下2根小棒。”而这剩下的两根小棒就是“余数”。调整后的教学师生互动变得更加和谐,同时也再次提醒老师们:一旦教学中出现“尴尬”场面时,千万不要一味地责怪学生,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教学设计本身有问题?”

四、整合所有教材,弄清数学背后的知识本质

忽视教学内容之间的“广泛的联系”,也是当前学科教学中至为要害的一个问题。新教材板块多知识点零碎,每册教材安排的单元多,涉及面广,有的容量大,但是也有个别单元只有两三个课时,学生刚刚学了一些知识,还没深入进去,又要继续学习下一个单元知识。学生对知识模糊,主要原因中有一点:教师对本身对知识不理解!教师们要对教材进行专业的研究,教材不是孩子的全世界,全世界是孩子的教材!打通教材的关联,让孩子更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案例:例如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我会在新教材中删掉的内容给学生补上,例如:整除的概念、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对用短除法求两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没有作全体要求,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然而,我觉得在教学中有必要对此进行学习,并多次练习加以巩固。首先,学生在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或公倍数时,容易遗漏,所写的数也比较多,书写麻烦。这对于学生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不利。其次,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遇到大的数怎么办?所以,我把对短除法的教学要求从了解提高到人人掌握。补充内容选自老教材,学生掌握了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很欣慰我的补充是正确的,也没发现给学生增加什么负担,学生完全可以接受。数学知识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教学中自觉发展。

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的主动学习,它以内在学习需要为动力,以理解性学习为基础,能够将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并能够将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之中。案例:教学“简单的周期”时,出示图片:(几种花盆的摆放)先按照圖片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从左往右有序观察盆的排列规律,再引导学生用“蓝黄红、蓝黄红…”或者“ABC ABC…”等多种表示方法的转化和融合,促进学生形成“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本质认识。

教师必须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必须精通学科专业知识,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使用教材。才能有效地把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猜你喜欢

点亮公因数公倍数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多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几个计算关系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约分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关于最大公因数的一个性质及证明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