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适合的教育”理念审视学校体育改革
2022-05-30李红
李红
“适合的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适合教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力同时又指向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身心素养。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学校的体育改革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它需要包括理念的转变、制度的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如何借鉴“适合的教育”理念,完善学校体育价值,更新内涵,克服存在问题,重视学生自主发展与学习需求,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成效?本文试作一探讨。
1 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学校体育内涵的审视
适合的教育顺应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学生的时代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实现人人出彩,这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有着普遍的价值引领意义。
1.1 学校体育是以每一个学生健康第一为中心的教育
几十年来,“健康第一”的思想一直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指引着学校体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健康也被印下了时代的烙印,健康的概念也变的更加宽泛,内容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逐步增加到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孩子的需求,充分认识“健康第一”的战略重要性,学校教育事业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快。适合的教育站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立场上,以生为本,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创造人人都出彩的生动局面。以此来观照,学校体育需要增强以学生健康第一为中心的意识,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以学定教,以生源为最重要发展资源,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体育在强身健体方面存在着身心合一的特征,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个体差异性,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能力,给学生提供适合的运动项目与多元的学习课程,让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都能获得体育锻炼的乐趣。
1.2 学校体育是更多可选择、更多个性化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重在增加教育供给,丰富教育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尝试载体,并在选择和尝试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促进个性化发展。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之一便是教育资源多元化、多样化,使学生获得最大可能发展。体育在产生初期自带娱乐、游戏特征,学校体育有着广阔的创新、拓展空间。学校体育要激活学生的多种智能因素,通过对学生感兴趣活动内容的筛选,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形成受益终身的体育运动习惯。
1.3 学校体育是重在学生自主锻炼,充分享受运动乐趣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选择自主权,呼唤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内生发展、高效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最初人们为了满足健康的需求参加体育锻炼,而长期坚持锻炼的动机则是运动带来的获得感。如果学校体育只是“个别”学生的体育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被动的接受,教师忽略学生的基础、兴趣、需求,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情境或是比赛,无法体验快乐,那还有多少学生会把体育当做终身的习惯呢?因此,特别重要的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运动基础与运动兴趣,通过激发学生自主潜能,体验体育锻炼的成功,形成自觉的体育活动方式,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学校体育成效。
2 学校体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学校体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体育育人导向更加鲜明,学校体育工作进入全面加强和改进的新发展阶段”但从总体上看,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仍任重道远,从适合的教育理念出发,反思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着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在学校体育的价值导向上,存在着过于重视运动技术及其在此基础上的课程设计。将教学内容的重心放在课标要求掌握的基本技术技能上,部分学校为追求“体育分数”,体育课只围绕体质健康水平测试内容进行教授,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态度和发展能力的成就,教学设计缺乏探索、创新与主动,无法形成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单一。运动技术应当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是适合的学校体育的基本前提。
在学校体育的目标导向上,存在着过于强调面向竞赛、面向测试分数,忽视增进全体学生健康和健全人格的现象。一些学校尚未牢固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观念,一方面强调学生在运动中要享受乐趣,另一方面又组织“个别学生”的体育竞赛,人为地将大部分学生排除在竞争之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分数影响了社会、学校、家长对体育锻炼目标的判断。众所周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下降。
在学校体育的资源供给上,存在着过于重视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师容易成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忽视多样化可选择的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象。相比其他学科课程,学校体育在丰富与创新课程内容上还相对比较薄弱。12年1260个学时让每一个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看上去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实际上是一个艰难的教学理念、课程模式以及教学策略问题。学校体育尚未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体育课程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
3 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
体育最初是源于追求乐趣的运动文化,孩子们面对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他们自由地、自主地从事着运动,这实质上是适合的体育原始状态,为什么当它变成学校课程后便与这个文化渐行渐远?新时代的学校体育呼唤新的发展理念,我國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中,不仅要关注体育工作政策的落实,课程教学实践,更要回到适合的教育,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逐步健全课程、教学、评价等制度。
3.1 实施“适合每一个”的体育多元课程模式
实现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突破,要从构建“适合每一个”的课程着手。体育课程建设不仅要符合学科特点,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目前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全国统一规定的,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锻炼的常态是不论兴趣、适合与否,都必须参加规定的体育课程,体育课缺少选择权。学校体育要使学生有选择,就必须使学校课程多样化,激励学生在若干课程中自主选择。各校应充分释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在各学段年龄阶段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划分和设计,丰富课程内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
3.2 运用“适合每一个”的体育教学策略
不可否认的是,学校体育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较为急迫的问题,特别是教学方式陷入固定化、局限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改变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突破当前的学校体育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位一体的体育功能定位,首要一条便是“享受乐趣”,因此,体育教师要研究、细化练习手段和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把命令变成吸引,带动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判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在体育课上表现出的参与兴趣,学校体育不是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绝对不是放养,而是体育教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学定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基础、兴趣爱好精心指导设计下的适合。
3.3 探索“适合每一个”的体育分层培养
推进体育分层培养,让每个孩子走进适合的体育课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和目标要求,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特点等帮助学生制定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使不同学生在已有的层次水平上得到各自的发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体科学系李卫东教授曾指出,体育课程内容应该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应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体育分层培养可行的办法有走班制和模块教学。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的学生打破行政班级,学生重组项目学习班进行教学和比赛的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呈现丰富多元的培养样态,进一步转变低效的体育培养模式。
3.4 运行“适合每一个”的体育评价体系
构建“适合每一个”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体育全面育人的价值与功能。建立“运动专长”“习惯养成”“个性发展”“健全人格”等的多元化评价,弱化甚至摒弃唯分数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体验的差异性,彰显锻炼过程中的习惯、情感、态度、兴趣培养的过程性评价,建立多主体的评价体系。
3.5 共享“适合每一个”的体育智慧果实
体育锻炼的智慧果实并不只是行动上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身体和思想上的享受,在体育活动中展现出来积极进取的精神,较强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取得胜利时的洋洋得意、挑战极限时的自我肯定,跌倒后重新站起的坚强不屈,赛场上的永不言败、奋力拼搏等,都是宝贵的体育果实。学校体育更多的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和比赛中共享这种头脑里的“自由”,养成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习惯,显现适合的教育理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归旨。
4 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学校体育的再思考
4.1 让体育回归日常生活
体育项目原始的功能本质上是通过日常锻炼,提高每个人基本生存发展能力,增强个人跑步时速度、抗击打力、躲闪的能力等,提升人们当遇到强烈地震、洪涝、泥石流袭击等多种意外灾害时自身的避险自救逃生能力。体育运动最初是一种人类追求生活乐趣的日常生活,人们为了休闲、娱乐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但现在的学校体育现状是“学生喜欢体育锻炼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历史进程再次的表明,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国家,体育将越来越丰富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文化之外的,更多种民族精神属性,体育生活也正在逐渐发展成为当今阶段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方式。为了进一步实现体育本身这一核心社会价值,它还更应该回归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健康幸福的生活应该是每一个普通百姓都乐于向往并实现的,体育强国不单单是要拥有世界一流的运动员,更要有千千万万身体健康的百姓。体育回归生活终究是大势所趋。
4.2 学校教育应该坚持体育“首位”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正如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说过的:我们要能找到工作,要能有家庭幸福,必须保持现有身体健康。”在关于《体育之研究》课程一文中,毛泽东提出许多学校的重文轻武教育是一种狭隘传统思维与传统偏见。当时许多旧式教育学制和地方旧式体育学校也偏重于智育、德育而严重忽视了学生体育的这种落后现象。毛泽东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毛泽东指出中小学体育工作必须重视与德育、智育活动的统一和配合,三者应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被任意地分割。青少年身体状态的好坏正严重影响制约着其德育、智育能力的长远发展。他大胆形象化的地把身体比作寄寓托德、智的“车”与“舍”把体育事业从“三育之末”一下就提到世界首位,于中国当时也可谓说是一不同凡响。毛泽东早期的这些体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思想的光芒。
适合教育理念下,学校体育应站在每一个孩子的立场,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真实情境、教学比赛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技能,体验体育带来的成就感。教育要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每一个孩子的日常生活。
4.3 让身心健康成为学校体育的本质目标
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整个国家基础类课程改革工作一样,主要针对存在问题而进行具体的教育改革,我国现阶段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已从20世纪80年代叶以来开始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21世纪初进行新一轮体育课程的改革所追求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努力解决我国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针对我国当今的青少年日趋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办公室印发下达了如下文件《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作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脏康、体魄强健”的战略部署。
适合的教育提出要面向人人,对于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开始逐步的成为调节心理状态,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思想武器。体育活动中浸润着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广泛丰富且独特深刻,它能较好的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纠正学生的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質,克服心理障碍等,和其他学科相比,有无法代替独特作用,是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具。体育的终极价值在于人的身心健康,适合的教育就是要把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作为学校教育的本质目标,排除一切干扰,理直气壮地抓学校体育,抓健康教育。
4.4 让体育运动回归比赛
适合的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出色的“思考者与探究者”。坚持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不是完全不要运动技术,也绝不是简单淡化运动技术或比赛,适合的教育要求我们充分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将学到的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教学比赛情境依然是体育教学重要的实践性辅助手段,教师充分挖掘比赛情景资源,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完成比赛,体验并享受成功的乐趣。因此,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应该成为我们体育课堂以及体育课程的常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