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主体,回归教育本身,淡化单一教学目标
2022-05-30王建坤
王建坤
“双减”政策的出台,真的是大快人心,教育上动真格的,是改变教育严重内卷的最有力措施。同样还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家长说,再也不用为了孩子补课拼命加班或者找兼职了,有的家长同样跟以前一样忧心忡忡,补课补不了的话,孩子成绩真的很不好,该怎么办?在这里我想对小学生的家长们提这么几点建议,也希望各位家长客观的看待我的建议,如有不妥,多多批评指正。
一、关注学生主体,淡化进度目标
我们教育的学生才是我们的核心,而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到几年级学到什么程度,去量化一个标准,就会造成我们可爱的学生成为“赶鸭子上架”的鸭子,进度要跟,但不能一味跟进度,还要看孩子究竟到了什么程度,理解到什么程度,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强迫孩子学习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各位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去学会很多适当的方法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不是强迫孩子去学习。我们希望教育与功利的目的脱钩,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精英吗?就是为了更高的分数吗?就是为了以后的生存吗?我个人认为,这就把教育庸俗化了,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更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回归教育本身,淡化功利目标
曾经有个别私立幼儿园的老师跟我说过,说从他们幼儿园出来的孩子能认识4000汉字,能简单的英语问答。我真的很震惊,量化的如此明确吗?这个量化的目標有那么重要吗?我们希望孩子们快速掌握很多知识,但并不想让孩子这么小就带着如此功利的目标去学习,比如说我在讲大语文的时候,比如讲到凿壁偷光、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故事,我会关注于故事本身,把故事以更生动、活泼的方式讲给学生听,甚至都带着各种开玩笑的口吻,中间会加上各种与学生的互动,但是我不去轻易下结论。我会让孩子自己说出来他们从故事里读到了什么,然后挨个总结他们的结论,我从来不说这是我的结论,甚至有的书上有结论,我也只是说是书上的结论而已,你们应该有自己的结论。
其实我的目的很简单,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千差万别,我不希望他们是流水线出来的学生,看到凿壁偷光就说勤奋好学,看到司马光砸缸就说机智勇敢之类的。我不想影响任何孩子,我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唯一的自己,成为这个纷繁复杂世界里的独特风景。
三、追求快乐本质,淡化形式主义
我们在初中教学的时候发现,很多初中孩子很聪明,但是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抵触,在我们追根溯源的时候,发现他们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不好的学习体验给他们造成了终身的影响。在孩子小学时候,父母或者身边老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采取了强硬措施,要求孩子成绩、分数,然后放弃了孩子的快乐体验,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等到他们初中阶段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的时候彻底放飞自我,不再学习。
从学习知识本身出发,我个人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不管是从“不知道”到“知道”,还是从知识的生疏到熟悉,任何从无到有的过程都可以让孩子感到快乐,这种快乐可以带给孩子进步下去的动力,而这种“快乐体验”是否能够真实落地是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你跟孩子说,“这首诗,背下来给我听”,或者说,这本书读完了告诉我你的读后感,这种形式教条且无趣的所谓学习其实已经不再是学习,只是在关注结果,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诗的美和读书的快乐,又有多少孩子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呢?如果你想让孩子背一首诗,背会应该是最不值得提倡的目标,家长或者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读诗,分析诗句的意思,构思诗句的美好场景,感受诗歌诵读的快乐。真正能让孩子从诗句中收获快乐,从快乐的诵读和理解中,孩子读的次数多,自然也就能背下来,而不是一开始就以背诵为目的。即使是读书这样的事儿,我们也是首先带领孩子读书,带着孩子一起去感悟书中的故事,让孩子爱上读书的过程,而不是说读完了这本书,收获了什么好句子,得到了什么好结论。让教学回归快乐,让快乐引领教育前进。这是我觉得对孩子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
我们知道专门的学校形成之前,教育工作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学校的出现让学生可以快速、系统的掌握大量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工作始终是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而不应该脱离生活实际而存在,让学生回归主体地位,让教育回到教育本身,让孩子们从自身出发、从快乐出发,把家长和老师当作一个领路人而不是“填鸭工人”。这应该才是我们教育双减之后,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的焦点,同时我们还要更加尊重学生的差异化,根据不同孩子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期获得每个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