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向奔赴”实现“幼小—小幼”科学衔接

2022-05-30许毓茹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幼小衔接基础教育

【摘 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教育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是全国第一批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区,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和常州市勤业小学联手实践,从科学衔接角度出发,聚焦幼儿从小班至小学一年级的适应性,探索“幼小—小幼”“双向奔赴”的幼小衔接互动模式,帮助幼儿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过渡,以期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基础教育;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24-0224-03

众所周知,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各不相同,如何让他们更好地从幼儿园过渡至小学,如何做好科学的幼小衔接,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以及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刘晓东教授曾说:“儿童身上的天性资源是人世间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对与儿童年龄相对应的天性资源不予充分珍爱顾惜,这是最大的暴殄天物。”对此,教师应树立“儿童发展中心”立场,以此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

当幼儿从幼儿园的小朋友转变为小学生,他们的身份变了,需求也会慢慢跟着改变。小学和幼儿园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活动的组织形式、学习的方式等,幼儿刚进入小学往往会不适应。因此,如何科学实现幼小衔接,如何使幼小衔接不再局限于大班这一年,而转变成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培养的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成为教师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于是,笔者所在学校,即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再学习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入手,尝试与常州市勤业小学沟通,着手推进衔接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帮助幼儿在幼儿园的三年时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习惯和学习习惯,跟踪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发展变化,同时以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工作的开展为契机,引导幼儿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减少家长的焦虑和担忧,为幼儿顺利过渡打好基础[1]。

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联合常州市勤业小学,将幼小衔接工作上下延伸、内外拓展,从小班到小学一年级逐步衔接,全方位、立体式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具体主要通过纵横贯线打破时空限制:纵线——制作“我的成长时光手账”,横线——打造“幼小—小幼”体验模式。

一、多元架构,健全网络

首先,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以勤业幼儿园园长、勤业小学校长为组长,副园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幼儿园保教主任、小学课程教学部主任、一年级组长和班级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落实目标,分工合作,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实现定时间、定内容、定责任人、定活动方式、定活动地点,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其次,打造共同体。组建教师幼小衔接共同体,通过两校教师组建的幼小教师学习群、“幼小—小幼”科研共同体等,采用分享交流、沙龙研讨、互动教科研等形式,掌握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要求,科学衔接、双向奔赴,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完善家长资源库建设,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地参与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来。

二、多通道实施,形成合力

(一)纵横贯线打破时空限制

1.纵线——制作“我的成长时光手账”

幼儿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还有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因此,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制定了“我的成长时光手账”,引导幼儿去探索、发现,主要由保教组、年级组负责,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将幼小衔接从原来固有的大班活动上下延伸、左右拓展,深入渗透到小班、中班、大班及小学一年级不同年龄段的体验活动中。

2.横线——打造“幼小—小幼”体验模式

(1)多边环境创设。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園、校多边衔接环境,如幼儿园优化前阅读、前书写环境创设,在班级的图书区中增设舒适阅读和规范阅读两种形式的环境布置;在游戏和学习活动中,规范幼儿的握笔和书写姿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丰富小、中、大年龄段和不同领域图书区适宜性绘本的种类,精心设计制作有关阅读书写方面的材料供幼儿体验,同时做好家园沟通,引导家长通过家庭环境的更新、创设,同步渗透幼小衔接的理念[2]。在小学尝试增加各个活动室,丰富课间游戏,增添运动器械、游戏材料,保障运动时间;调整课桌椅摆放形式,通过“围坐、小组坐、两两坐”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衔接准备。首先,身心准备。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明晰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不应再过多地依靠教师和父母,要逐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3]。其次,生活准备。引导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自主规划、自主体验、自主尝试、自主评价和自主控制等,尝试管理自己的一日生活。最后,学习准备。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前阅读、前书写的良好习惯,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做好,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养成“每天记一记”的好习惯。如在集体活动结束后,利用5分钟主动回忆内容要点;在离园前,利用10分钟回忆一天发生的事或感受。

(3)多元主题活动。开展“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衔接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做好入小学前的心理准备。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欲望。活动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参观常州市小学及各个中学、职校等,包括特色场馆、特色课程等,观看升国旗仪式和广播体操,体验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激发幼儿升学的向往。同时,借助“家庭赋能活动”“开蒙活动”“入队系列活动”“幼小衔接活动质性评价”等节点主题活动,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落实。

(4)适应性课程设置。首先,关注课程审议。重点关注幼小衔接课程审议,通过前、中、后审议的逐层推进,促使课程计划更具导向性,教师在逐层审议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专业能力。分层审议的意义在于帮助教师个人和级部团队深度思考、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以增强和提高衔接课程的适宜性,帮助教师通过审议互动形成自己的想法。首先,依托园本教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也成为保证幼小衔接科学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幼儿园必须重视园本教研的开展,通过关注幼儿发展和衔接课程观念的前瞻性,逐渐落实到课程开展的实践中去,然后科学指导这一实践过程,通过环境的支持和技术的辅助,从而指导教师更加科学地开展课程实践,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其次,搭建多元平台。幼儿是课程实践的主体,教师同样也是课程实践的主体。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通过搭建多元化平台,组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分享交流实践中的优秀经验,使双方体验成功的喜悦,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教师树立开展衔接课程的专业自信,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

(二)形成家园合力

幼儿园要注重家园形成衔接教育的价值认同,从而达成行动同向、同步,优势互补,合力教育。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通过专题培训、活动展示、案例分享、主题研讨等方式,传递新时代儿童教育观念,发挥家园共育优势,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取得良好的衔接教育成效[4]。

1.“双向奔赴”“幼小—小幼”共课共研模式

结合幼儿园原有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邀请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双向走课,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感受游戏课程,幼儿园教师体验小学教学活动,使师生进一步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生活学习的真实状态,双向了解幼儿及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寻找适合的引导方式[5]。对此,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打造了一支基于双向需要的教研共同体,通过共研优化了作息时间、区域空间、活动内容,使原有课程更完善。同时,要做好系列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寻找方向。如入学前后的调查分析,深入跟踪幼儿进入一年级后过渡时期的优点与缺点,使衔接更适度。

2.“易家小能手”课程渗透

首先,以劳动教育理念为核心,整合构建劳动衔接课程框架。从设计创作、技能练习、工艺制作、职业体验等方面入手,打造“易家小能手”课程。

其次,营造氛围,创设“易家小能手”环境。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希望利用环境特色,着力开设家庭“种养小能手”活动,使幼儿园课程实施回归幼儿生活的同时,也能提升园本课程实施效益。对此,幼儿园积极打造环境,让环境成为教材,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再次,结合主题,生成“易家小能手”课程。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的蒙氏主题“4+1”课程中,每个学期每个年级有4个主题,教师可结合主题生成家政生活课程,着力打造“家政小能手”。另外,还开展了“娃娃家”“小帮厨”等一系列活动与游戏,成立了家政服务站,尝试各种新型家政服务,丰富了幼儿对新时代家政服务的认知与体验,同时增强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利用资源,构建“易家小能手”文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挖掘园所周边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以丰富园本课程资源,同时利用网络平台,招募家长志愿者参与指导幼儿生活服务、自我服务活动,为“易家小能手”课程的实施出谋划策。

3.“小、幼、家”协同育人

在了解幼儿园、小学生活的基础上,把握关键点,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习惯,如培养幼儿良好的聆听习惯、专注习惯,培养幼儿前书写、前阅读习惯,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另外,通过召开家长会,利用公众号、微信、QQ群、家园联系栏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完善家长资源库,邀请家长成为幼小衔接合作人,走进幼儿园、小学的游戏、学习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的特长、优势和资源开展多元活动。同时,利用“慧读伴侣”“趣配音”“喜马拉雅”等各种软件辅助幼小科学衔接。

多元主题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幼儿进入小学的兴趣,通过谈话和调查发现,幼儿都很向往小学乃至中学的生活。通过幼小、小幼教研共同体的打造,使两校的教师都对各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身心特点以及幼小课程和目标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学习“幼小—小幼”“校园—教师”双向衔接的相关知识,掌握了科学衔接引导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幼儿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主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并形成了基本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幼小—小幼”双向联动,两校师生及家长了解了一定的幼小衔接相关知识,形成了初步的共同体,共同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

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发现,幼儿升小学后存在着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如何及时沟通、及时调整成了下一步要思考的重点;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发现,幼儿园在着重关注幼儿的身心准备的同时,忽视了家长的过高期待,家长的身心准备似乎成为影响幼小科学衔接的关键问题。对此,幼儿园将继续关注家、园、校三方联动,探究如何精准把握幼儿的个性差异和当前的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适度引导,使三方能进一步配合和支持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全面科学准备,自信快乐入学[J].幼儿教育,2019(16).

[2]李健轩.幼儿园小学倾向化的思考[J].新东方,2006(11).

[3]陈开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J].早期教育,2021(15).

[4]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早期教育,2008(6).

[5]华爱华.不要把入学准备教育变成提前教育[J].幼儿教育,2016(16).

【作者簡介】

许毓茹(1982~),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园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幼小衔接基础教育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