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2022-05-30岳春郭玲静
岳春 郭玲静
【摘 要】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助力大学生激扬精神力量、担当时代使命;帮助大学生强化“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启发大学生学史明道、树立正确历史观。因此,“四史”教育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存在“四史”课程育人协同不够、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四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影响了“四史”教育的育人效果。因此,文章尝试从加强“四史”学习教育育人协同,促进以史育人;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促进知行合一;加强“四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促进技教融合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四史”育人模式,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四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24-0011-05
“四史”教育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四史”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要求,明确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1]。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也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2]。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推进“四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还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学史可以镜鉴、明道、知责、立志、增信。从历史和世界的维度看,加强“四史”教育是一次精神财富的总结、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过去的理性定位、整理和再出发;从现实维度看,加强“四史”教育可以为改革与发展提供思想助力;从未来维度看,加强“四史”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未来的道路更加明确坚定。开展“四史”教育,需要牢牢把握“四史”教育的意义价值,深刻把握“学懂”这个前提,“弄通”这个根本,“做实”这个关键。开展“四史”教育,在助力大学生激扬精神力量、担当时代使命;帮助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启发大学生学史明道,树立正确历史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助力大学生激扬精神力量,担当时代使命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深层次原因,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开展“四史”教育,就是通过“四史”教育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身上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保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要条件。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4],大学生要担当起身上的时代使命,自觉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5]。
(二)帮助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四个自信”既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的结合,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成就的有机整体,还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胜利的坚实支撑。坚定“四个自信”是中华儿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开展“四史”教育,就是要通过学习历史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补足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核心,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动力,是人们干事创业的基础。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其理想信念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6]。一代又一代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7]。因此,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8]。自觉把“四史”中蕴含的五大精神特质(自我革命精神、独立自主风骨、严字当头的禀赋、与时俱进的风貌、人民解放的情怀)转化为自我成长成才、国家发展所必需的丰富养料和强大动力。
(三)启发大学生学史明道、树立正确历史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学习能够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通过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可以让我们弄明白过去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搞清楚未来的路我们将怎样继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四史”是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到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常态化、制度化地推行“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学史明道,深刻把握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制度的优越性、理论的创新性。同时,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
二、“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四史”教育内容丰富,时间跨度较长,使得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面临着内容多、难度大、知识深、学生接受能力弱等难题。特别是“四史”课程育人协同不够、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四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有待加强。要在学习中实践,思考如何有效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创新“四史”教育实践模式,结合现代科技以及新媒体工具,实现大学生“四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融合;如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四史”学习教育仍面临着课程育人协同不够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确保“四史”学习教育融入“三全育人”的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阵地。目前“四史”学习教育仍面临着课程育人协同不够、融入度不足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方式方法,进一步用好科技网络平台、新媒体手段,通过历史与现实勾连的方式讲好“四史”故事,增强“四史”的亲和力、时代性和针对性,协同丰富的育人资源,确保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走深走实。
(二)“四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启发智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知不等于信,信才影响行。“四史”学习教育最终目的是实现真学真懂真做真用,知行合一。要把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全方位推进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才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学用结合不够、没有完全做到知行合一的问题。
(三)“四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有待加强
未来的时代一定是科技的时代。教育与技术的有效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必将成为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手段,是思政改革深入发展、探索全新的学习模式的重要举措。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为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创建的三维虚拟世界,是时代的新宠,也是高科技的育人新手段。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其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目前存在互联网、新媒体资源应用不够,各地的史料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问题,结合以史育人,弘史树人的虚拟仿真中心有待打造。
三、“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四史”是党、国家和人民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思想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内在契合性,是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有力抓手。期望通过加强“四史”学习教育课程育人协同,促进以史育人;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促进知行合一;加强“四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促进技教融合,切实推进“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加强“四史”学习教育育人协同,促进以史育人
课程育人居“十大育人体系”之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先天的优势。因而实现课程育人就自然而然成为推进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首要举措。加强“四史”学习教育育人协同,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以历史情怀感染学生,构建课程育人新模式。
1.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实现课程育人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步骤和保障。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发挥“四史”铸魂育人、思想引领的作用,通过“四史”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爱国奋斗精神。扎实推进“四史”教育深入课堂,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想办法、出主意,发动学生,让“四史”学习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真正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学习“四史”的引领作用,教师对大学生学习“四史”的主导作用。
2.发挥课程思政协同作用,实现全科育人
各专业课教师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内容,全面学、系统学、深入学,主动发挥教学自觉,承担“四史”教育责任,挖掘各自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四史”教育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课程思政协同作用,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告别专业课和思政课“两张皮”,保持同一站位,“四史”教育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推动全课程协同育人。
3.带动整个育人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带动整个育人体系的“四史”学习教育成效提升,形成教育合力,在对标看齐课程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9]。“十大”育人体系共同配合,深入贯彻“四史”学习教育要求,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实现教学相长,弹奏出和谐的“四史”学习教育协奏曲。
(二)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促进知行合一
树良知,践善行,重在知而行,知且行,知行合一。“四史”学习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培养作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知行合一。探索“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四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的问题,促进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进而让“四史”内容入脑入心入行。
1.强化实践育人,创新“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机制
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导向作用,对加深大学生同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具有纽带作用,对提高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具有历练作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推动作用。实践教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史”学习教育中,首先要转变思维,创新“四史”学习方式,构建常态化实践教学机制,促进“四史”教育融入思政实践教学,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社会考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勤学善思、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实践,从实践中汲取知识、智慧和力量,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明白“德才皆备”的真实内涵。
2.立足立德树人,构建“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同时,必须构建好“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牢牢抓住教师队伍这个关键,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载体,同时要立足立德树人打造“一体两翼”的“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一体”,即在教学管理理念上,构建“大思政”“大平台”“大课堂”“大成果”四位一体的“四史”学习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工作一体化;所谓“两翼”,即通过学术研究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
3.形成行动合力,筑牢“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阵地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线上线下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守住底线、筑牢“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阵地[10]。一是善用网络,搭建云端“四史”学习阵地。开展“云端学‘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悟“四史”学习教育的成效;多措并举激发大学生学习“四史”的热情,多方合力相聚云端,开展“感党恩,明四史,知使命”主题活动,加深大学生对“四史”学习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扎根铸魂,筑牢“云下‘四史”学习阵地。组织大学生参观走访“四史”地标,现场党课教学,帮助大学生夯实思想基础;共读红色读物,开展“学‘四史读书月”系列活动,以丰富的精神食粮提升理想信念;集中学习研讨,开展学“四史”分享活动,将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与“四史”学习相结合,感悟初心使命。
(三)加强“四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促进技教融合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互联网+教育”之后的“智能+教育”的产物,是一种新潮的教育形态,是国家倡导的“五大金课”之一。复原“四史”革命人物形象,广泛借鉴思政虚拟仿真课程建设模式,把“四史”学习教育融入虚拟仿真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1.复原“四史”革命人物,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践落地
“四史”蕴含丰富的育人内容。利用丰富的“四史”史料,多侧面勾勒、全方位描绘,凸显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性,提高“四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四史”虚拟仿真资源库软件开发,通过虚拟的动画演示和互动操作,展示革命家们鲜活、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通过新奇的体验互动等形式,激发大学生主动了解革命人物事迹,学习革命人物精神的兴趣,发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作用,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
2.广泛借鉴思政虚拟仿真课程建设模式,打造“四史”学习虚拟仿真中心
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虚拟仿真课程建设模式,发掘“四史”资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充分利用高校仿真项目实践教学平台,打造集开发、移植、整合、展演和制作为一体的多功能“四史”学习虚拟仿真中心。结合“四史”学习的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围绕相关“四史”人物、故事、历史事件、调研报告、采访内容等,通过不同艺术形式还原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制作成鲜活生动的展示案例;或以“历史场景再现”“舞台历史剧呈现”“虚拟历史实践”等形式,通过立体生动的演绎讲述,提升“四史”学习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把“四史”学习教育融入虚拟仿真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推动信息技术与“四史”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四史”相关内容融入虚拟仿真教学全过程,与现代信息技术完美融合,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增强“四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有利于坚定“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和增强“四个自信”的政治自觉。形成了课堂叙事性教学、平台情境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网络延展式教学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功能互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10],不仅丰富了“四史”学习虚拟仿真项目平台实践内容,也使所有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26](2022-06-28).http://www.gov.cn/xinwen/2019-08/26/content_5424553.htm.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8](2022-06-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習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
[9]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7](2022-06-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mtbd/201712/t20171207_320825.html.
[10]陈强,李见新.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河
南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纪实[J].河南教育(高教),2018(12).
【作者简介】
岳春(1984~),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郭玲静(199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