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教师教育发展与创新

2022-05-30李德树郭平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发展创新教师教育数字时代

李德树 郭平

【摘 要】为推进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心理学会教师心理发展与教师培训专业委员会于2021年5月14日至16日在成都市新都一中举行2021年学术年会暨数字时代教师教育发展与创新论坛,围绕“成长·创新·发展·共赢——数字时代教师教育发展与创新”这一主题开展研讨。

【关键词】数字时代;教师教育;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24-0001-07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和高质量教育发展,四川省心理学会教师心理发展与教师培训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四川教师发展专委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数字时代教师教育发展与创新论坛于2021年5月14日至16日在成都市新都一中举行。该论坛紧密围绕“成长·创新·发展·共赢——数字时代教师教育发展与创新”这一主题,探讨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继续教育、数字时代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等重点热点问题,来自省内外的500余名代表参会。现将论坛交流的部分观点摘编刊发。

一、用大数据的视角看未来的教育与教师发展

电子科大科园中心杨磊指出,当今社会进入了数据时代,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用数据集进行定义和描述。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功能定义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化。教师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创新;学生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可以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率;学校也不再是为未来学生的就业做准备,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做准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精细、精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上的需要,在了解更真实的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也能够实施更精准的教育。教师的角色转移要使自己更加向“导师”靠近,使自己向先进理念的倡导者、学习技术的领跑者、优质资源的整合者、思维成长的引导者、学习理论的构建者、学习方法的教练者这样的综合性角色转变。

二、数字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什么

成都大学魏青指出,数字时代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教师必须具备高远的教育理想和深厚的教育情怀。这是信息技术不可以替代的品质,它可以让教师怀揣热爱去面对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处理各类迥异的问题,最终引领学生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数字时代,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充分掌握学生知识获取分布数据、感知渠道选择数据、学习成本统计数据,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关联体系,打造可靠的知识获取渠道,形成可选择性的知识获取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既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也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三是教师必须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数字时代强调技术参与教学过程,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实证研究的教研合作,然而技术、实证、数据、分析等不会自动地促进教师高水平的专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教师保持极富个人特色的独立思考。只有当教师接受了数字时代的变化并有选择地把变化纳入自己的思维与行动中,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数字时代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数字时代对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进行了全新定义,要求教师具备搜寻能力、兼容和整合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信息素养、决策与创新能力等,并且能够适应大数据环境,不断学习,拓宽发展空间。

三、教师动力再生,需要内外兼修

四川教育杂志社王建强指出,针对当下一些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学校管理者需要从内外两个维度来唤醒教师的激情,再生教师发展动力。来自内部的力量叫内驱力,是建立在教师自信心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达成的精神,是教师自身一种内在的动机或情感、心理因素。对教师而言,当外界需要内化为自身需要时,动力就源源不断。一旦教师自身有需要就会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此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当教师内驱力不足、动力减弱时,教师动力再生只能借助于外力牵引才能得以达成。为此,学校管理者要给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完善机制,并从点燃教师激情、点醒教师智慧、点亮教师人生来引导教师和帮助教师。只有将外在激励内化为教师的内在意识,才能驱动教师发展。总之,教师的动力再生需要内外兼修,“内”能以目标引导自己,“外”又能用现实的手段进行激励。

四、唤醒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自觉

新都一中附属初中李垚指出,校长的变革型领导力能唤醒教师的角色意识,增强自我效能感,实现专业成长的教育自觉,从而优化学校师生的整体精神面貌。校长的变革型领导力是一种重新界定教师的使命和愿景、使教师意识到他们的责任义务,从而激发他们的高层次需求,共同关注组织利益实现目标的系统的领导方式。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在特定组织氛围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对学生学习行为及成就表现影响力的一种主观感知,是衡量教师的教学信心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依据。教师组织承诺是指教师对组织表示认同,在价值接受的基础上自愿为学校工作、希望参与实施课堂和学校改革,并有留任意愿的一种心理定势。校长的变革型领导力通过教师自我效能感间接作用于教师组织承诺;校长的变革型领导力对教师组织承诺和教师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具有中介效应,但校长的个性化关怀直接影响着教师组织承诺。

五、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周文良指出,武侯区把智慧教学新生态建设融入教科院的教研、科研、培训、监测和咨询“五位一体”的常态工作中,努力实现培养智慧型、创新型人才的建设目标。坚持“三个转变”“三个不能”“五个落实”,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向在线课堂的转变,实施方案服务武侯,辐射四川。同时,他提出了武侯“双线融合式教学”的主张:线上教学可跨越教学时间、空间限制,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课程资源,解决个性化学习的问题;线下教学是针对本班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获得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指导,解决差异化教学问题。课前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精准备课;课中是从单向的知识传输到基于数据驱动的合作性、体验性、生成性课堂转变;课后是跨时空、任意地点、任意方式、任意步调的基于个性的学习提升。将继续推进数据融通、平台互通,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習与教师差异化教学,进一步提升师生的能力和素养,为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武侯经验。

六、与新时代体育教学行为变革相适应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陈亮指出,新时代,体育教学行为呈现出新特征:一是体育教学已经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不再只是“做做操”“跑跑步”“打打球”了,体育教学的总体价值取向直指学科核心素养。二是学生获取新知的渠道增多,知识储备更加丰富。三是体育运动设施设备日臻完善,使用更方便,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四是体育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看我做、跟我做”,动作示范和讲解也不再是体育教师的标记性的教学方法。五是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行为变革的实践者,新时代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加强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丰富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七、注重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

成都新津墨尔文学校潘璠指出,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首先要制定清晰的目标,应遵循发挥教育的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的展望。学校要采用中国国家课程标准,借鉴国际教育,追求学术严谨和卓越,注重跨学科跨文化的全人教育,培育根植中国、放眼世界的人才。教育者需立足本国文化,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比较中外文化,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包容和尊重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其次,教学设计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辨能力,教学形式要充分体现学生探究、体验和反思等自主学习环节,展现跨文化交流、对比、分析等学习活动全过程。要运用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创造性的教育理念,采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学生为中心,以不同专业学科为基础,以科学实践为方法,进行专题探究、跨学科主题式探究及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造力。同时,学校要保证教师具有根植中国、放眼世界、培养学贯中西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具有爱国家、爱学生、爱教育的正确态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专业水平,引领学生进行多元化探究式学习。教师要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热爱本国文化,尊重和包容他国文化。学校要围绕多元的文化与习俗、多样的规则与法律、共同的家园与追求、科学常识与人文修养四大模块,采用学科渗透、社团课程、互访交流、主题式跨学科探究、专题学习等模式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八、中小学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现状、影响与改进

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侯小兵指出,创新教育素养是教师以支持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为目标,通过变革教育教学实践来开展创新教育的专业核心素养。创新教育素养离不开知识、能力和情感三要素。其中,创新教育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创新教育能力包括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创新教育情感包括认同感、道德感和价值感。中小学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会对其教学效能感产生显著影响。中小学教师创新教育素养与教学效能感显著正相关,创新教育素养发展水平越高,教学效能感越强。创新教育素养是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但整体水平偏低,结构要素发展不平衡。其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和价值感体验明显不足。同时,不同群体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发展不平衡,应当贯通职前职后,构建创新教育素养取向的教师生涯发展体系;聚焦薄弱环节,补齐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结构要素的短板;抓住重点群体,提升教师队伍创新教育素养的整体水平。

九、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践

广汉市研培中心蒋玉国指出,教师培训的质量应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观察的。要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改变,设计一些指标,来评价一次或一个课程结束的培训质量。广汉市“县域教师培训质量DDCA评价体系建构”实践研究,构建了县域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由四部分组

成:一是培训目标评价。科学性决定了培训目标要立足国家的政策要求和教师的相应专业标准;合理性决定了目标设计要适合教师的现有水平和真实需求,目标叙述具体、可观、可测、可操作;操作性决定了培训的实用性。二是培训活动评价。培训活动要适合成人的学习特点,培训活动程序主要是实施“三段五步”培训方法,课前(目标展示—自主学习)、课中(交流展示—答疑互动)、课后(迁移提升),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响应。三是学习后的应用效果评价,学习后的效果评价突出教师在工作中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四是培训成效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改进的评价。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十、力行双线结合,赋能教师成长

邛崃市南街小学校周艳指出,学校整合传统研培实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出三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小学教师培养策略:一是以数据为依托,精确制定目标规划,搭建教师电子档案系统。教师发展中心在数据支撑下,结合教师的日常工作情况,根据教师个体的业务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等,指导教师规划长远的职业发展愿景和年度发展目标。二是以问题为导向,合理进行课题研究。聚焦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点,形成导师团队、研究团队、观摩团队的研究梯队。三是以活动为载体,有效参与研培实训。“看—听—议”学习参与,在线参与、线下进修,线上线下学习通道的开启,让教师在持续的“看—听—议”学习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传—帮—带”互动交流,实施岗前先导培训和岗中师徒结对的“传—帮—带”互动交流,力求使新教师快速站上讲台,一年站稳讲台,三五年站好讲台。“试—练—展”专项实训,从三笔字练习、普通话训练、专业书籍阅读和课堂教学展示四个方面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围绕培训、练习、考核三个环节开展活动,实施“百日打卡、每月一查、每年一晒”制度。

十一、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成都师范学院罗义蘋指出,教育部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实践实验区”,將开展学科创新实践,批准成立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研究传播中心”,该中心由教育部教育装备发展与研究中心、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和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联合主办,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结构和现代教学技术,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目前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学科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并编制了幼儿园到大学、成人教育的教材,研发了传统文化教学一体机、云平台和局域网服务器,为实验区的实验学校提供学科理论指导标准化课程服务和大数据数字资源云服务,也可为教育局局域网安装学科教学数字资源服务器,同时也为学校直接开通教学资源云平台。权威的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学产品,为学科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文化教学的工作要点如下:第一,国家所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不是国学教育,要注意其概念界定和核心内涵;第二,传统文化教学是创新而不是复古,国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创新、课程创新、师资培训创新、评价模式创新、传播模式创新入手,落实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传统文化创新实验区的工作,既是理论创新,又是教学实践创新,实验区工作推动的是学科整体建设,这将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开辟新的天地。

十二、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成都市石室小学陈显莉指出,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中小学教师在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比较持久的、积极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特征如下:整体处于中上水平,但社交智力得分普遍偏低;群体差异大,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稳定中具有可塑性。培养和提升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路径和策略如下:第一,社会层面要注重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把教育的“戒尺”真真切切地还给教师;第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努力为中小学教师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第三,调整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激发并稳固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第四,教师自己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并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一方面,把培训内容实实在在地用起来;另一方面,要刻意训练自己用积极的心态和方式来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十三、农村教师配置制度

成都师范学院刘小强指出,农村教师问题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配置制度問题:农村教师培养和配置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是师范生培养越多,农村教师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城市教师候选人的大量富余不会自动“溢出”到农村地区,他们会转行不再从教,甚至在城市待业也不到农村任教。传统强制性的农村教师分配制度打破以后,需要建立完善的诱致性激励制度体系,鼓励和吸引高水平师范生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配置的困境在于,传统强制性的农村教师分配制度废止后的一段时期内,诱致性激励制度并没有随之建立,导致广大农村无法吸引和稳定优秀教师。农村教师的本土化使得农村教师配置有其内在逻辑。农村教师在地缘结构上具有明显本土化现象,农村教师本土从教,熟悉本土文化,既为其生活和施教提供了方便,也顺应了其价值认同;农村教师配置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教师配置政策应适应农村教师的文化认同。同时,应该使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互交流、相互融通。

十四、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机制

荣县教师进修学校余泽贵指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已是当务之急。应该着力建立“三四五一”工作机制,即“三重、四体、五促、一模式”。“三重”指在建设县域本土专家团队时要重视选、管、用,侧重在用;“四体”指在开展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建立有效运行的学科专家研修共同体、学科教师研训共同体、网络研训共同体、新技术学习共同体,以切实解决点多、分散、信息难以互通、资源难以共享等诸多问题;“五促”指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促进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与完善、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促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培训能力提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模式”指采用“学科专家—种子教师—全体教师”的“金字塔”培训模式,即学科专家送到高校或优质学校跟岗与培训,学科专家对县域各校种子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校教师接受种子教师的培训并开展校本研修。

十五、中华瑰宝须传承,文化润心惠教师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李娟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要汲取其中精华转换为自身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一是促使教师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校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品味修养,并能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二是引领教师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引领教师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对立项课题进行持续论证。三是推动教师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学校各学科都力求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在本学科寻找恰当的实践结合点,随时随地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四是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各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开发一些发扬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

十六、县域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策略

乐至县教师进修学校陈年忠指出,基于科研素养的县域教育科研队伍专业成长研究总结出“四动”策略来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第一,行政发动。引领县域教师的科研意识,构建引领教师科研意识的管理联盟,建立县、督导组、学校、课题组四级课题研究管理联盟。第二,研训推动。增强县域教师的科研实践,构建了“校长—主管教学(教研)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的校本研训网络,对学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并纳入继教登记,同时优选校本研训活动内容和方式。第三,课题驱动。提升县域教师的科研能力,积极引领县域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不断提升县域教师的科研能力;开展在线课题研学和线下课题研学,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第四,评价促动。激发县域教师的科研动力,将教育科研纳入县教体局对学校的年终目标考核。

十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启示

成都大学文欢指出,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特征,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习得与德行的培养。

《习近平用典》一书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编撰,可作为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样本。基于

《习近平用典》劝学篇的部分内容,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启示。启示一:明确教师责任,锤炼发展意志。教师要涵养师德,明确职业责任。《习近平用典》劝学篇中,引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古文,告诉了每位教师都应该端正“心态”、保持“状态”、摆正“身态”,才能在教书育人中逐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与追求。启示二:更新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应该激发教师学习动机,鼓励教师自主学习。

《习近平用典》劝学篇的首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崇智尚学,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只有激发内在提升的动力,才能主动地形成自我控制与约束的机制。启示三:扩宽学习渠道,增加学习机会。古语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要想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一方面要鼓励教师树立开放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也需采取本土培训和专家引进相结合的形式,拓宽教师的学习渠道,增加学习机会。

十八、“互联网+”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仁寿县富加镇初级中学校黄建指出,随着五育并举的深入推进,助力乡村教学,全面培养乡村新型人才,全面提升乡村学生素养,是国家促进乡村均衡教育发展的又一项重大举措。数字化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的变革,历时十多年,城市学校加速迈向数字时代,而乡村却缓慢滞后。城乡之间在观念、技术与智能培养等方面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整合乡村资源,优化乡村结构,改善乡村教育,需要实实在在的、可操作运行的、“接地气”的课堂教学。教学的蜕变,需要课堂的蜕变,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变革的最直接的切入点。“共生课堂”变革,是在云技术下产生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始终围绕“共生”,让师生真正实现角色转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能力发展成为课堂的核心,回归课堂的本真。不论哪种课堂教学变革,首先要适应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融入技术;其次要实现团队的融合,尤其是校长的领头作用至关重要;最后要有一波热心的教师作为种子选手,研教在前,探索在先,带领整个队伍开拓前进,实实在在地助力课堂改革。

十九、职业教育分段式培养与教师能力发展

电子科技大学朱光超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新时期职业教育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二级学院),试点长学制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联合培养或分段培养方式,加强中职与高职专科、高职专科与本科贯通培养。这将为职业教育的分段式培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如高职专科与985、211院校的合作创新,探索普通高职专科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进行融合联合培养模式。分段式联合培养的创新探索,同时将带来教师能力发展的新模式,高职院校与一流学科院校的合作,将为教师能力提升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为教师在学科专业领域、科研学术研讨、专业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带来更多的成长可能性,同时新型模式下可能带给教师更为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更多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关注职业教育教师能力发展,必须结合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各项政策,为教师能力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十、小学老龄教师内驱力提升

成都大学周慧玉指出,小学老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一定的比重,教师内驱力决定了老龄教师是积极还是消极度过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老龄教师本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敬业与奉献的精神,尤其同新手教师相比,对学校有更加深厚的情感,但是对于这部分教师的内驱力提升却鲜少有人关注。一是小学老龄教师内驱力存在的问题。小学老龄教师认知内驱力不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降低,附属内驱力降低。二是小学老龄教师内驱力提升影响因素分析。以教师和管理者为主体进行原因分析,从教师自身而言,小学老龄教师身体机能下降,自我认知存在偏差,意志力不足,会慢慢产生一种习惯性惰性。从管理者角度分析,管理者对小学老龄教师职业生涯阶段特点缺乏认识,对小学老龄教师的激励措施效果不好,对小学老龄教师的培训缺乏针对性。三是小学老龄教师内驱力提升机制。以教师和管理者为主体,以教育改革效能的关键、环境、条件、路径、过程、结果六要素为依据构建出小学老龄教师内驱力提升机制。小学老龄教师内驱力提升离不开这六个要素的协调推进,同时内驱力提升也会反作用于各个要素环节,要素与要素间彼此联系,互为依托。

二十一、新时代“互联网+”教师教育背景下的“四个关键”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叶兵指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关键变量,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时代,对在岗教师的教育培训,要把握好“四个关键”:一是“T级”分类分层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培训既要有通识性的培训专题,更要有学习共同体的专业构建,因此新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中层管理、后备校级干部、校级高级研修等序列的建制性培训需要常态化、序列化开展。二是精准的课程供给是提升培训实效的关键。成人的培训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实践体验为重要方式。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形式的创新、培训场地的选用都需要基于培训学员、管理干部、相关部门的情况,以及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访谈来拟定,力求实现供给侧与需求方的无缝对接。三是“双线”融合便于突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双师课堂”的开展是信息技术3.0时代的新常态。在教师培训方面,培训前推送授课专家信息、提供优质慕课资源,让学员们带着自学感悟和疑惑走进线下课堂;线下培训则更多地立足于课堂,采用主题式、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并在多向的深度互动中提升教师教育的实效。四是加强过程管理,助力培训质量提升。“严格是最深层的关爱”,培训要避免流于形式,让培训起到实效,需要“科学+人文”的管理。

二十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协同培养

新都一中雷萍指出,基础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启蒙性和基础性的作用,高中阶段教育则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的学校,更应当积极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早期发现鉴别体系,努力营造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所需的多元化教育环境,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持续涌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中小幼联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二十三、基于高校工科专业学生教育与教师发展

成都锦城学院张乃心指出,在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让学生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工科专业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工科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姜娜指出,未来教师应扮演心灵指导师、职业规划师、人生导师和民族文化传承者的重要角色,做创新型、引领型的教师,让学习者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清楚为何而学,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快乐。教师要将学习的工具理性与人文情怀相融合,使学习者有幸福感。陈程从优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氛围方面指出,在校风建设方面,形成良好的校风是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的基础;在学风建设方面,通过在校园内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拥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十四、致力于建设“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新都一中代静涛指出,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秉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形成了“高一认识自我、高二发展自我、高三成就自我”的阶段育人目标,以培养新时代有温度、有品位、有能力和有情怀的“四有青年”。构建了具有新都一中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认知课程。学校每周一下午第四节课为劳动教育认知课,在各年级开设自我管理系列课程,同时开展主题学习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对劳动的敬畏心,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必备知识。二是参与课程。学校将班级文化建设和“光盘行动”作为劳动教育参与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三是体验课程。学校不同年级开设系列活动,将活动课程化,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四是技能课程。学校不同年级开设系列劳动服务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具有处理生活中基本事务的能力,最终具备服务自我、他人、社会的能力。五是创新课程。学校设置“三味园生物研学”课程和铭章物理世界科创课程,让全体学生观察并发现劳动中的问题,运用科学原理和多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劳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劳动的效率。

【作者简介】

李德树(1963~),男,四川资阳人,成都师范学院培训管理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培训、语文教育。

【通讯作者】

郭平(1963~),男,四川宜宾人,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培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发展创新教师教育数字时代
市场发展趋势下的电子商务运营教学研究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物流化背景下物流货运险的发展与创新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打造与发展创新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