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的应用策略

2022-05-30覃荔嘉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摘 要】课前预习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将其运用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思维的过程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课前预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24-0206-03

预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前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预习能让学生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带着相关问题在课堂上获取新知,由此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1]。“双减”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提质增效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新的考验。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将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工具运用在语文课前预习环节。实践表明,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绘制思维导图,既可以减轻学生课前预习的负担,缩短完成课前预习任务的时间,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从各个层面深入挖掘知识,使预习成果更具系统性,取代了以往的“翻书式”预习形式。同时,在课前预习中,学生的预习不是为了应付作业,而是通过预习学会思考,学会提问,让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并且提炼出课文各部分的意思与内涵,降低学生课堂学习的难度。

对于处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方式相对简单,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面对一些内涵比较丰富、哲理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其缺少对应的知识储备,难以把握课文的脉络结构。对此,在课前预习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思维的活力,还能用一些凝练的关键词、线条、图像进行文本的梳理与总结,再将文本内容与中心思想以结构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还可以通过联想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原则

思维导图的应用在人们认知建构过程中代替了以往机械的记忆,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梳理课文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框架,形成高阶思维能力[2]。

(一)导向性原则

思维导图中的“导”指的是在图案、文字符号之间建立关联,从某一个分支向外延伸或表示多个分支指向某一个支点,分支与分支之间、支点与支点之间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架构。对此,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应用思维导图时,需要遵循导向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思维导图要求学生自主建构语文知识体系,把握课文的中心脉络,理清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而只有把握整体性原则,才能有效地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

(三)多向性原则

思维导图的分支好比神经枢纽,分点好比人类大脑中的各种神经元,体现了人们思维过程的多向性特征[3]。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绘制思维导图,会按照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课文的新知识、新信息有次序、有层次地放在各分支上,从而形成了一张知识网,便于快速地把握重点知识。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优势

近几年,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其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能够以直观的形式把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架构等呈现出来,大大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专注力、创造力。

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发现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不仅缩短了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时间,取代了以往繁琐的预习作业,还训练了学生提炼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构建新知结构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的特征,由点到面,全方位地建构了信息体系。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自主探究课文,自主梳理课文的脉络,还可以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经过前期的实践研究,可以看到思维导图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对课文的反复理解,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预习任务,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实现知识系统整合,锻炼学生反思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能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字材料进行提取、分析、概括、调整,然后将其转变成容易接受的图像、符号、短语。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使得新知识逐渐被学生接受并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而且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我评价的方式检测,不断修正、调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思维导图的辅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就是建立一种全新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可以借此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而且能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五)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能够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讓各个分支之间的结构、联结以不同的色彩清晰地呈现出来,因此也具备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往往能够用色彩、图案及文字把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

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是练习阅读最重要的阶段。如何将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有效运用于课前预习中,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人物事件图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写人记事类课文,在这种类型课文的预习中,学生有时会被冗长的文字干扰,难以把握课文的脉络。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人物+事件”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脉络。

如在六年级下册外国名著单元《鲁滨逊漂流记》一课的预习中,在学生自主阅读前,结合本单元“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学习要素,笔者指导学生按照“抓提炼方法—找时间短语—提炼事件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四个步骤完成本课的预习。部分学生以时间为节点,以事件为主线绘制思维导图,突出了鲁滨逊经历的“流落荒岛”“定居生活”“圈养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事件。还有部分学生以作者、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为主线绘制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这样一来,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本课主要人物经历的事件有了大致的了解,理清了事情发展的顺序,同时也能初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事物联系图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除了写人记事类的课文外,说明文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这类题材的课文,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特征。说明文主要是介绍某一种事物的特征、用途、种类等,把思维导图应用在说明文的课前预习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点,激发他们探究事物的欲望。同时,在思维导图的结构关系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事物内在的联系等,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高阶思维。

以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为例,学生在预习中可以按照说明文阅读的四个步骤,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等内容呈现出来,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热爱科学的品质。《宇宙生命之谜》相关思维导图如图2、图3所示。

(三)景物抒情图

写景类的课文语言优美、情感充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景”是客观存在的,“情”是人自然流露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恰恰是写景类文章的表现手法。

在小學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写景的古诗词比较多,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词的主题,使其通过每一句的关键词深度理解词意,借助课文插图想象画面,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关键词入手,绘制出一幅思维导图,为学生呈现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如图4。

此外,对于游记类的文章,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用思维导图直观地呈现作者游览的顺序、参观的路径、沿途的风景等,由此学生能够理清游览的过程、景观的样态以及作者的情感。在写景抒情类文章的教学中科学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说理图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说理的课文,如《落花生》《花之歌》等,这些课文往往反映出作者的理想、态度、观点。针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绘制思维导图时,应与其他课文有所区别。这类课文有一个典型特点,即通过相关事件、事物得到启示或道理,因此,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就要从说理的依据入手进行梳理。分析这类文章可知,作者往往用大量笔墨叙述一件事或一个事物,这都是为了最后能够向读者表明自己的心声。

如《花之歌》一文,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叙述花的话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对此,教师就可以把课文划分为两部分,让学生按照“花语—道理”的结构绘制思维导图,从课文中摘抄关键词句,在提炼其中的哲理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借助思维导图分析说理类文章,能更清晰、直观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把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效率,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高阶思维和良好品质。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在“双减”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晓楠.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

[2]罗秋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文预习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上),2018(6).

[3]张小玲.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J].考试与评价,2020(1).

【作者简介】

覃荔嘉(1984~),女,汉族,广东肇庆人,硕士,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