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分析

2022-05-30沈燕

高考·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政治应用

沈燕

摘 要: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西方,后传入中国并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其强调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主张教师结合案例创设情境,多元地呈现案例,师生共同解决案例,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主要就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开展了分析,在分析了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征的同时,又进一步地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应用

思想政治课堂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合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课程,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政治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如何提高政治教学质量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但是,一直以来高中政治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了政治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高中学生在枯燥的政治学习中逐渐失去了兴趣,无法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事件与生活现象。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改善传统课堂中的诸多问题,以丰富政治课堂教学资源,促进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黄卫国指出,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案例材料,带领学生在案例的引领下进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快速进入案例事件的探索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案例教学与不同的举例教学不同,其并不是单纯地解释某一个概念而举出范例,而是让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案例,以“案例”促进“教”与“学”的活动顺利实施,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讲授式教学模式、举例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主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一)真实性。如同医学领域、法律领域中的“病例”“案件”一样,真实的事件更能够让人信服,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真实的事件进行剖析,既能增加教学的可信度,也能带领学生将政治理论学习自然而然地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有助于提升政治教学的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真实性并不是将原本的事件完完全全地讲述出来,而是在保障真实性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适当改编,使得素材更加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1]。

(二)故事性。与传统的枯燥性理论讲解相比,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目的之一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学习心理,对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发展尚不完全成熟,在政治学习中容易受到感性認知的影响,具有故事情节的案例,可以激活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高中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政治学习活动中。如在“哲学与文化”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各地的文化差异,教师可以选择“舌尖上的中国”小故事,增加教学的故事性与画面感,能够带领学生在品味中国各地美食故事中,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三)典型性。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一般具备典型性的特点,能够从这个案例中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具备代表性的事件,对高中学生而言,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对社会事例的了解不足,想要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社会生活、政治发展等因素,就要求教师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促使学生从一个案例的研究出发透析社会整体发展动态,有助于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效率提升[2]。

(四)问题性。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的初衷就是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选择案例就需要关注其问题的生成性与启发性,以问题化的案例提出,引发学生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之中,以获得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有效应用策略

(一)精心选择案例

选择优质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得以有效运用的必要前提,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法的教育功能与教学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发挥。案例在生活、社会,以及网络中并不缺乏,甚至可以说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用于政治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考虑到案例的选择是否紧扣教材内容、案例素材是否真实、案例是否贴近生活等因素,为接下来的案例教学方法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是高效政治课堂构建的关键步骤之一。

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课的教学为例,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与弊端,初步掌握市场机制及其发挥的作用,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主动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规范市场秩序。“市场”可以说是每个人生活中都离不开的,人们每天消耗的、消费的产品都是利用各种资源生产出来的,但是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上下的浮动,很多学生虽然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却很少会主动地思考价格变动的原因,那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选择案例素材。

案例素材:猪肉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食材,我国是生猪养殖,以及猪肉消费大国。近年来猪肉的价格变化成为热点话题,自从2019年非洲猪瘟以来,对我国的中小型养殖户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也正是在这一年猪肉的价格从原本的约9元/斤降低到了5.5元/斤,自经历了此次变化之后,出现了产能缺口,因为猪肉的供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恢复的,一个后备猪长成具备繁殖能力的母猪至少需要4个月,而母猪从怀孕到产出新一批的仔猪又需要4个月,仔猪长成300斤标准猪出栏又需要4个月的时间,因此猪肉供给的缺口弥补要以年为单位。正因如此,我国2019年、2020年的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均价达到了20元/斤左右,而自2022年以来,猪肉供给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母猪出栏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猪肉价格开始下降,2021年末的猪肉价格最低降到了7元/斤。猪肉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其循环轨迹一般为:肉价低→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选取的案例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或听到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以贴近生活、真实的案例呈现,引发学生对猪肉价格上涨或下降的原因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生猪紧缺、供应量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市场会通过调控猪肉价格的方式,以减少消费者的购买量。由此丰富政治课堂中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管中窥豹,为学生探索价格、供给,以及需求之间的关系做好了铺垫。

(二)多样呈现案例

案例呈现是案例教学法实施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主要的作用是介绍案例,通过不同形式的案例呈现方式,维持学生的案例研究兴趣,并从中发现案例中包含的问题,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学家杜威表示:“教学形式应多样化,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目标,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在案例呈现中应做到不拘一格,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案例内容与特点,将其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最为常见的案例呈现方式为口头描述、情境表演、媒体呈现、文字材料呈现等[3]。

如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一课教学中,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价值判断、价格选择的含义,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出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是人的认知范畴,而价值选择则是指人的行为,人们对事件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即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即为价值选择,这些抽象性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武松打虎”的故事,以及2017年广东雷州老虎屠杀案作为教学案例,将案例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呈现出来。

案例呈现: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影视剧中的视频,视频中武松喝醉之后,登上景阳冈将老虎打死,并将老虎拖下了山,当地人将打死老虎的武松视为英雄,因为为百姓除害,世人将这个故事传为了佳话。在视频的观看中,学生看到了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以及百姓看到被打死的老虎时的震惊,对打虎英雄的崇拜与敬仰。接下来,教师继续播放下一段新闻资料,在这段视频中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中一只老虎被放在案板上,两人手中拿着刀在给老虎剥皮、割肉,一名主持人播报道:“这是一起老虎屠杀案,图片是屠杀老虎的现场照片,由一位醉酒的老板无意间透露出来,随后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屠杀老虎触犯了法律,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希望可以揪出幕后的黑手,使随意捕杀老虎的人受到制裁。”

在这个案例的呈现中,教师选择了媒体展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以及两次事件所造成的反应对比中,发现同样是捕杀老虎,前者被视为英雄,后者却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结合案例素材的内容,以及教学内容,若是教师采取口头描述、文字材料呈现等方式,难以给学生带来感知上的冲击,情境表演缺乏工具与素材,无法还原事实的真相,因此选择媒体展示的案例呈现方式最佳,可以通过案例巧妙呈现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案例的观察与分析中,发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具有历史性的,人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价值选择。

(三)合作讨论案例

每一名学生都是獨立的学习个体,因为自身的理解能力、生活阅历、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事件的理解角度,以及所持态度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种看法的不同是合理的,教师应善于运用案例为学生创造合作讨论的机会,为学生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以案例的问题探索为路线,引领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主动交换意见,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走出僵化的政治学习思维[4]。

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为例,这节课是高中政治必修一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在这一成长阶段无论是认知水平还是认知能力都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对政治生活有了自己的想法与立场,那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案例讨论活动,引领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辩证地分析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并不是独裁专政、故步自封的,同时借助案例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政治地位,以及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

案例讨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具有讨论性价值的素材,从资料的阅读中学生了解到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1911年的“辛亥革命”、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以及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等,在阅读了解案例资料之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历史上的大事件发起的初衷都是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是这些运动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你能说一说这些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

学生1:“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是农民阶级,此次运动是以反封建、反侵略为目的,但是该运动的领导者存在目光狭隘、过于保守的问题,因此导致运动失败。

学生2:“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运动中同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最终运动失败。

学生3:“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这次运动虽然结束了中国长久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最终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还是以失败告终。

教师继续追问:既然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领导者的革命都失败了,那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最终会成为人民的领袖呢?

学生: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者的组织,领导人民战胜了外强的侵略,实现了民族独立,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教师:很多学生分析得很有道理,看到了党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做出的突出贡献,那么,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什么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呢?接下来,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找出证据阐明你的观点吧!

……

各个学习小组开始主动搜集资料,阐述各自不同的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学生思维的碰撞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选择。

结束语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以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引领学生主动分析与讨论社会事件,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对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政治课程与案例教学法的有机融合路径,以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马晓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2(4):114.

[2]岳志霞.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169-171.

[3]柴晓斌.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家长,2019(12):111-112.

[4]常炳乐,董利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7):78-79.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法高中政治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等职业院校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技校企业会计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