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后世”价值: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与文学后世书写理论比较研究

2022-05-30廖佩瑶

档案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档案价值文学价值档案

廖佩瑶

摘  要: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与文学后世书写理论分别研究档案价值和文学价值问题。两种理论的客体对象都是书面符号记录物,同源同根。两者作为不同事物是书面符号记录物不断演变与分化的结果,两者在书面符号记录物的大家庭中具有不同的使命与分工,并促成了以它们为对象的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后世书写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因同为符号记录物,在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后世书写理论中档案和文学作品都具有“为后世书写”的意义。但不同的是,档案主要针对实践,始于实践、归于实践,具有被后世实践利用的意义;文学主要针对心灵,始于心灵,归于心灵。

关键词:档案;档案价值;档案经验价值;文学价值;后世书写理论

Abstract: the theory of archival empirical value and the theory of literary culture of posterity study the issues of archival value and literary value, respectively. The object objects of both theories are written symbolic records, which have the same origin and the same root. The two are different things as a result of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written symbolic records, and they have different missions and divisions of labor in the family of written symbolic records, which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Empirical Value theory and Culture of Posterity with them as objects. Because they are both symbolic records, both Archives and literature have the meaning of 'Writing for posterity' in both Archival Empirical Value Theory and Culture of Posterity. However, the difference is that Archives mainly focus on practice, starting from practice and returning to practice, and have the meaning of being used by future practice; Literature mainly focuses on the mind, starting from the mind and returning to the mind.

Keywords:  Archives; Archival values; Archival empirical values; Literary values; The culture of posterity

1 引言

“符号记录物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类重要的事物,它们始于原始符号记录——档案,但不止于档案。在原始符号记录之后,还有整理的反省的符号记录物——图书、期刊等。将所有符号记录物进行整体性的和内部事物比较性的研究,是我们提出‘档案是一种符号记录物这一概念后的必然选择和必要的发展。”[1]本文就是在“符号记录物”这一整个观念之下,对其中的关于档案和文学作品的两种价值理论——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事实性经验价值理论)与后世书写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它们基于符号记录物的内在联系、共同性及各自的特殊本质。即通过马克思所说的“理解现象的钥匙”[2](比较),加深对档案、文学作品及符号记录物整体的理解。

后世书写理论(the Culture of Posterity)[3]是由英国文学理论家安德鲁·本尼特(Andrew Bennett)提出,文学价值是该理论论述的核心问题。后世书写理论是西方文学历史所孕育的产物,“欧洲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世书写理论,也即为几乎不存在的未来而写作的观念所决定的”。[4]同时,“后世书写理论具有普遍性”,[5]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理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克罗宁(Richard Cronin)教授对安德鲁·本尼特系统阐述后世书写理论的著作《浪漫主义诗人与后世书写理论》(Romantic Poets and the Culture of Posterity,1999)评价道:“安德鲁·本尼特的新书详细阐述了浪漫主义诗人在其一生中未能吸引大量读者的后果之一。”[6]“后世书写理论是要在读者的心灵或思想中塑造出一个仍然活着的诗人,使其真实地活在其他人的心灵中,也就是将诗人自己的思想、他或她的言语再次写入读者的心灵并得到重新思索,而根本不是借助遗物对逝者进行怀念的简单行为。”[7]概括起来:“后世书写理论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作者以追求世俗的来生为目的进行面向未来的创作;其二是后世读者对作者遗留下来的文本进行后世的书写。”[8]后世书写理论系统阐述了后世是所有文学创作的核心这一观点,为未来而作是文学创作的价值所在。[9]

丁海斌教授的档案经验价值理论认为:“档案的根本价值是‘事实性经验价值。”[10]“档案经验价值是以符号为媒介,以符号记录为表现形式,向人们叙述经验事实的一种可追溯性价值。”[11]当我们回到档案产生的时间节点可以发现,档案这一书面符号记录是人们为了让后世了解已经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档案的形成为后世提供一种以往人类实践活动的事实记录,即档案价值同样存在着“为后世書写”的价值倾向。

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与文学后世书写理论具有相互比较的前提条件。第一,两种理论的根本来源相同。按理来说,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后世书写理论分别研究的是档案和文学这两个事物的价值问题,应当是不同的两个问题,但从两种理论的起源来看,档案和文学本属同源。[12]换言之,档案价值问题与文学价值问题在最初的时候是同一个问题,即符号记录物的价值问题,后来随着符号记录物的发展和档案与文学二者的不断分化,档案的价值问题和文学的价值问题才变成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在事物属性层面上,档案和文学同属于文献——书面符号记录这一类型事物。因此,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与后世书写理论研究的都是书面符号记录这一类型事物的价值问题。第二,两种理论的主客体相似。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后世书写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相似,两种理论存在相互对应的角色。在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后世书写理论中的作者与读者相互对应的角色——档案的形成者和利用者,其中,档案的形成者因社会实践需要而开展档案活动,档案利用者利用已产生的档案解决自己的问题。

由此看来,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文学后世书写理论具有相互比较的共同基础。因此,本文以丁海斌教授的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及本尼特的后世书写理论为对象,从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后世书写理论两种理论的根本来源、内涵等方面分析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与后世书写理论的异同,以期深化我们的认识。

2 两种理论的根本来源比较

2.1 档案经验价值理论的根本来源

2.1.1 档案客体本身是档案价值的直接来源。档案价值的直接来源是客体本身——档案。档案价值是档案本身的有用性。“档案价值是贯穿档案发展始终、可以涵盖档案全部作用、决定档案存在和发展意义的概括。”[13]档案经验价值理论认为,“档案价值的根本在于,它是一种人们保存起来的人类活动的原始性书面符号记录。”[14]档案这一原始符号记录可以有目的地为未来验证当下所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提供经验事实,即提供已经发生的事实的记录。

从档案经验价值理论的客体——档案本身来看,档案这一原始符号记录可以有目的地為未来验证当下所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提供已经发生的事实的记录。也就是说,档案这一原始符号记录的产生(归档保存)本身是为了让后世了解当下所发生的事实,为后世记录当下所发生的事实,当下档案的形成者为未来的档案利用者提供了了解当下事实的记录,具有为未来而作、为未来而记录的内在含义。

2.1.2 人类实践活动本体是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我们从档案本身所能感受到的档案价值,本质上是由其“实践本体”[15]决定的。档案经验价值理论指出,档案价值实体——档案,广泛地来源于它所对应的人类实践活动,是一种精神产品。[16]其中包含了档案经验价值的三个维度:第一,档案产生于已经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档案价值实体。”[17]第二,档案在未来人类实践活动中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其价值。“档案在人类活动中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其价值。”[18]第三,档案连接了已经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和未来人类实践活动,“通过这种连接,档案的价值得以呈现”。[19]

从档案经验价值理论的来源——人类实践活动层面来看,档案经验价值的呈现串联起了已经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满足未来人类实践活动需求的价值。档案的形成者为档案的利用者提供了进行未来实践活动所需的过去人类实践活动的事实,即档案具有为未来人类实践活动而存的思想内涵。

2.1.3 来源于人类思维发展的需要。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在对档案价值进一步发掘中发现,档案起源的根源在于:档案是人类群体思维的原始符号记录性经验基础。“人类群体思维的原始符号记录性经验基础,是档案的根本作用。”[20]人类思维不断发展需要档案提供经验基础,档案记录了过去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为人类群体思维提供了过去更长时间更广区域的人类实践活动,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思维的经验基础。

随着人类思维发展,“记忆作为思维唯一的经验基础,已经无法满足思维发展的需要”。[21]“档案具有原始性、基础性,且产生较早、数量庞大,因此它是人类群体思维的一种重要经验基础。”[22]档案的产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思维的群体性。档案改变了以往人类只能依靠记忆这一唯一的经验基础进行小规模即时性的群体交流的局面,扩大了人类群体交流的时空范围,促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3]

从人类思维层面看,“档案是作为思维的体外经验基础(第二经验基础)因思维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24]档案这一体外的符号记录为人类思维发展提供了更久远时间范围、更广阔地理范围的过去发生的事实。档案的形成者为未来档案的利用者提供了更久远以前发生的事实。即档案这一体外的符号记录可以为更遥远的未来提供过去发生的事实,档案这一体外的符号记录也因此具有为未来人类思维发展而记录与保存的意蕴。

2.2 后世书写理论的根本来源

2.2.1 来源于客体(为后世书写形成的文学文本)本身。后世书写理论的提出者——本尼特并未直接表明后世书写理论的根本来源,只是对后世书写理论的发现过程进行了叙述,并认为后世书写理论是一种存在于西方文学各个发展时期的普遍性理论。[25]

后世书写理论是一种关于文字和书写符号的理论,[26]且后世书写理论作为研究文学价值问题的文学理论,其价值的直接来源应该同样是文学文本本身。因此,本文将后世书写理论的直接来源确定为后世书写理论的客体——为后世书写形成的文学文本,应是无可非议的。文学本体论将文学作品视为文学的本体,是文字符号系统。[27]后世书写理论来源于为后世书写所形成的文本,这一文字符号记录为后世读者提供作者的文本、作品,从而实现作者渴望不朽愿望的内涵。后世书写是作者凭借文本继续存活的一种方式。[28]“作者的来生既以碎片化的形式在文本中四散开来,又作为一种残余的印痕存在于文本,并且成为文本来源的重要线索。”[29]

从后世书写理论的客体——为后世书写形成的文学文本来看,这一文字符号记录可以使作者有目的地为后世读者提供自己的文本,满足作者渴望不朽的愿景,具有为未来而作的意蕴。

2.2.2 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在后世书写理论的相关论述中,本尼特并未直接说明后世书写理论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但既然它是探讨文学价值的理论,它就不可能与文学的来源无关。在确定后世书写理论来源于为后世书写形成的文本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追溯其本源。文学作品根源于人类实践活动,[30]是一种精神产品。[31]

一方面,人类实践活动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首先,“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的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文学的源泉只能是客观存在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32]其次,从文学写作实际看,一切文学作品无不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33]另一方面,人类实践活动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写作。文学写作以人类实践活动为源泉,此外,文学写作还要给生活以价值判断和意义赋予,超越人类实践活动的有限而达到艺术审美的永恒。[34]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后世书写理论同样根源于人类实践活动,文学作品是作者个人希望借助文本实现自我超越的目的。且后世书写理论中明确指出,后世书写源自作者遭受同代人忽视的现实,且其希望能得到认可,因此,作者选择后世书写、为未来而作,将得到认可的期望寄托于后世,期望个人认同在后世的超越。[35]

从后世书写理论的来源——人类实践活动层面来看,文学作品这一文字符号记录串联起了现实作者与后世读者,能够满足现实作者对不朽的渴望,因而具有为未来而作的含义。

2.2.3 来源于人类思维。进一步挖掘后世书写理论的来源,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价值的行为来源是人类思维。文学作品主要来源于创作性的人类形象思维,而且其发挥作用也主要需要人类的形象思维。

一方面,后世书写需要作者的形象思维。“文学写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在写作中作者要借助文学形象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36]另一方面,后世读者需要相应的形象思维才能领悟作者的意图,才能实现作者渴望不朽的愿望。

因此,我们说后世書写理论发挥作用需要人类形象思维。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种精神产品,这一文本产生于作者借助文字符号表达自身渴望不朽、渴望后世声望的思维活动中,具有为后世读者提供相应文本,从而满足作者渴望后世声望的愿望的内涵。

从后世书写理论的来源——人类思维层面来看,文学作品这一文字符号记录延伸了作者的思维活动的时间范围,能够使得后世读者通过文本了解作者当下的思维活动,具有为未来留存现下作者思维活动、满足作者渴望不朽愿望的内涵。

2.3 两种理论来源的异同分析

2.3.1 都来源于书面符号记录。从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后世书写理论的来源——客体本身来看,档案和文学文本都来源于文献——书面符号记录这一客体,它们都是文献大家庭的组成部分。“文献是用一定符号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物质载体。”[37]文献本身具有向未来传播知识和信息的特征。

作为书面符号记录物,档案与文学作品表现出诸多之不同:

“档案是人们保存起来的原始性书面符号记录。”[38]“档案大多是零次文献或一次文献。”[39]档案是来源于零次文献和文件(一次文献)的二次事物,[40]是保存起来的原始符号记录。档案具有“原始性、新颖性、分散性和非检索性等特征”。[41]档案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自然性、实践性、客观性”,[42]需由若干材料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文本文体的角度讲,档案多来源于文件,而文件被称为“应用文”。应用文是一种区别于文学作品的非艺术类写作文体,是一种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文体。

文学文本是用书写符号记录下来的文本,能够向后人传递信息,从而实现作者渴望不朽的愿景。[43]这种文本具有文学符号的整体性,是“经过反省与整理的较为系统的知识和信息”。[44]“作品是融入了作者相对智力投入的信息……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45]文学符号具有整体性。[46]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与档案文本的“应用文”特性相比,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性文体而非应用性文体。文学作品是面向心灵的,它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是一种“无用之用”。

实践真实性是档案的重要特性,并由此带来信息与知识的零散性、新颖性、详尽性等特征。从档案经验价值理论的根本来源——档案本身来看,对应于相关人类实践活动的真实性是档案这一类符号记录的重要特征,并由此形成了其事实性经验价值。

虚拟性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虚拟性是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47]与档案不同的是,文学虽然来源于实践,但它却不直接反映实践,它“高于实践”,是经过提炼、整理、反省后形成的作品,是通过写作活动形成的书面文本。

总之,档案和文学文本这两种书面记录符号在内容方面出现了实践真实性和创作虚拟性两个极端特征的差异,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后世书写理论也由此展现出了较大的不同。在档案经验价值理论方面,档案形成者可以为未来档案的利用者提供原始书面符号记录,使其了解此前发生的真实事实。在后世书写理论方面,作者只能够为后世读者提供相应的书面符号文本,使后世读者较为系统地感受作者的心灵述说。

2.3.2 都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后世书写理论的价值实体都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但档案和文学作品这两种书面符号记录在人类实践活动层面的归宿不同:档案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并主要归于人类实践活动;文学作品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并常常超越了人类实践活动。

从档案经验价值理论的根本来源——人类实践活动来看,档案经验价值理论认为,“档案价值实体来源于它所对应的人类实践活动”。[48]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中的人类实践活动涵盖物质层面和社会精神层面,“既包括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也包括社会与精神层面的实践活动”。[49]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中,档案与所对应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一致性。[50]档案“源于人类实践活动、归于人类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即是它的来源与前提、原因与目的”。[51]

从后世书写理论的根本来源——人类实践活动来看,文学作品同样源自人类实践活动,源自作者的现实经历及其思考,作品是思考的结果且其希望能得到认可。因此,作者选择为未来而作,借助文本将得到认可的期望寄托于后世,期望个人认同在后世的超越。后世书写理论虽同样源自人类在物质层面和社会精神层面的实践活动,“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种种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促使了文学的起源与生成”,[52]但是在后世书写理论中,为后世书写所形成的文本不等同于人类社会实践,作者面向后世书写所形成的文本以作者被忽视的现实为源泉及出发点,但同时超越了现阶段作者活动的有限性,超越了这种作者自身被人忽视的现实,并赋予文本希望得到现实和后世认可的期望,体现了文学写作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动创造,具有艺术超越性。[53]“比较而言,档案是一种原始经验、直接经验,或者说是经验本体。而图书等则是一种间接经验,是经过加工、整理、提炼、反省、抽象后的经验。”[54]文学作品就是作者对自身经验的整理、反省和提炼的结果。

总体而言,档案和文学作品在人类实践活动层面上出现一致和超越的两大差别:档案来源于人类实踐活动、归于人类实践活动,档案和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一致性;文学作品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超越了人类实践活动,文学作品不等同于人类实践活动。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后世书写理论也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中,档案主要直接作用于社会实践层面,进而改变世界。“人们通过利用档案而解决某些问题,并因此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55]

后世书写理论中,文学作品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通过改变人,进而改变世界。它首先作用于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影响人的行为。“文学的功能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质的。它对于社会的作用只能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的灵魂,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最终影响整个社会。”[56]

2.3.3 都来源于人类思维。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后世书写理论中,档案和文学作品的来源与作用都与人类思维密切相关。

首先,从来源来看,档案形成于人们基于现实实践活动的逻辑思维,具有真实性、具体性、操作性、群体性等特点,其制作过程是形成者的一种实践过程;文学作品形成于作者基于创作活动所进行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具有虚拟性、概括性、个体性等特点,其创作活动主要是作者的一种审美体验。

其次,在档案和文学作品发挥作用中,所对应的人类思维的性质与特点亦是如此。在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中,档案是群体思维的主要经验基础,[57]可以为未来人类思维(主要是群体思维)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事实。在后世书写理论中,文学作品发挥作用需要后世读者自身(主要是个体)的形象思维去领悟和阅读作者的文本,从而实现作者个人对作品后世不朽的期望。

总之,如丁海斌教授所言:“从形成与发挥作用的两端看,有什么样的思维输出,就有什么样的思维输入。虽然它们不能实现质与量的完全对等,但至少在形态上是基本对等的。”[58]

3 两种理论的内涵比较

3.1 档案经验价值理论的内涵

3.1.1 档案经验价值理论的客体客观性。档案经验价值理论认为,对真、善、美的倾向性追求是档案内在价值的内涵,是档案得以保存的前提和基础。[59]“档案自身具有真善美的价值属性。”[60]档案具有以真求真、以事扬善、以文见美的经验价值。[61]

“第一,档案具有以真求真的经验价值。”[62]档案这一原始符号记录可以为未来的档案利用者提供原始的以往人类实践活动的记录,使未来的档案利用者获得了解以往人类实践活动的原始面貌。“档案本身作为具有原始意义的经验事实,可以使主体获得真理性的认识。”[63]

“第二,档案具有以事扬善的经验价值。”[64]一方面,档案是记录善行、弘扬善心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档案是“揭露恶、惩办恶、避免恶行再现”的重要工具。[65]

“第三,档案具有以文见美的经验价值。”[66]一方面,档案这一原始符号记录所记载的内容能够展现其精神之美,具有为未来档案利用者提供档案内容精神之美的内涵;另一方面,档案这一原始符号记录的物质形态能够展现其形式之美,具有为未来档案利用者提供档案物质形态的形式之美的内涵。[67]

从档案经验价值的客体客观性来看,档案这一原始符号记录对真善美的倾向性追求,具有为未来档案利用者提供真善美记录的意蕴。

3.1.2 档案经验价值理论的主体客观性。档案经验价值理论的主体客观性,即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档案经验价值理论认为,档案的凭证、参考、情感与美感三大基本作用是档案事实性经验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68]第一,档案的凭证作用。即“档案经验事实之验证功能”。[69]第二,档案的参考作用。即“档案经验事实之事例功能或知识意义,是档案的知识学习与教育价值”。[70]第三,档案的情感与美感作用。即“档案经验事实之心理体验功能,是档案作为感觉对象的价值。”[71]

3.2 后世书写理论的内涵

3.2.1 后世书写理论的客体客观性。真、善、美是文学艺术价值追求的基本原则。[72]后世书写理论作为文学领域研究文学价值的普遍性理论,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应与文学价值所遵循的原则相一致。从后世书写理论的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窥探一二:“其一是作者以追求世俗的来生为目的进行面向未来的创作;其二是后世读者对作者遗留下来的文本进行后世的书写。”[73]文本本身都在以真、善、美基本出发点来追求着永恒的未来。

3.2.2 后世书写理论的主体客观性。后世书写理论的主体客观性,即后世书写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认为,文学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认识、教育、娱乐三大作用。[74]从后世书写理论的内容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后世书写价值相应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一,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文学以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知识,增强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及自我的了解,从而扩大视野,增加阅历,发展智能。”[75]文学作品增强了后世读者对作者世界和后世读者自我的认知。

第二,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文学通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及其所渗透于其中的是非判断和爱憎倾向,对人们的政治觉悟、道德意识及精神品格的提升作用。”[76]文学作品同样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起到扬善的作用。文学作品中一些匪夷所思的、有悖于当时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安排,会引发读者进行道德层面的反省,促进其道德意识的提升。“读者在感叹行为的荒谬之时会反过来对原有的背景进行思考。”[77]

第三,文学作品的娱乐作用。“文学作品能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使人产生感觉的快适和情绪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从而对读者起到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78]“正是读者享乐的欲望使得文学文本的阅读成为一种愉悦的文本,读者希望通过阅读活动来释放其被压抑的欲望,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愉悦。”[79]

3.3 两种理论内涵的异同分析

3.3.1 两种理论客体客观性的异同分析。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和后世书写理论的客体客观性都具有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倾向。

两种理论客体客观性的区别在于:档案经验价值理論中,档案这一原始符号记录以自身语言内容的真实性追求真善美,为未来的档案利用者提供过去真实发生的事实记录,从事实出发、从实践出发去追求真善美,突出现实世界的真善美;而在后世书写理论中,文学作品这一书面符号记录以自身的虚拟性、创作性等语言特点追求真善美,从创作出发、从对生活事实的升华出发去追求真善美,突出追求世俗的来生的真、善、美倾向。

3.3.2 两种理论主体客观性的异同分析

3.3.2.1 都具有扩大人类认知的作用。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中档案价值表现出来的凭证作用、参考作用和后世书写理论中文学作品表现出的认识作用,表明档案和文学作品都具有扩大人类认知的作用。

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中,档案的认知意义主要表现为凭证和参考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两大范畴极大地扩展了人们获得认知的途径,未来档案利用者可以通过档案了解事实、获取知识,从而提升与扩大未来档案利用者认知质量与范围。“档案经验价值主要是间接经验价值(笔者注:前人赋予后人的经验价值),这种间接经验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大大扩展了人们获得认知的途径。”[80]“档案作为一种人类实践的原始记录,它是一种实践再现,进而成为知识的不竭源泉……查阅档案,是人们了解事实、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81]

在后世书写理论中,文学作品作为作者反映其被忽视的现实,具有为后世读者认识作者和认识读者自身以及认识世界的作用。“文学既然是作家审美反映活动的成果,它总是具有一定认识的价值。”[82]文学作品通过文学化反映作者的现实经历,作者把后世读者无法亲身经历的生活,以文本的形式展现在后世读者面前,给后世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后世书写不仅为后世读者提供了生动的知识,还能引起后世读者的情绪体验,使得后世读者凭自身体验得到更深刻、更深切的认识。

档案的认知作用与文学作品的认知作用的不同表现在:

档案认知的指向主要是现实的社会实践。档案是前人经验的结果,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源泉,能够让未来的档案利用者了解过去发生的事实(外部世界),获取相应的认知。而且,这种认知主要与现实社会活动有关,为现实实践活动提供凭证与参考。

文学作品的认知指向主要是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主要是审美认知和道德认知等。文学作品不仅帮助后世读者认识作者的世界(外部世界),而且还能够帮助后世读者认识自身,认识自己的内部世界。“人们平时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是有意无意地将这些人物作为认识自己的参照,通过他们的行动来了解自己的行动,通过他们的心理来发现自己的心理,借助人物这面镜子看到自己身上未被察觉到的或早先不曾了解和不完全理解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彻的认识。”[83]

3.3.2.2 都具有文化教育的作用。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中档案价值表现出的参考作用、情感作用等和后世书写理论中文学作品表现出的教育作用,表明档案和文学作品都具有文化教育的作用。

在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中,档案作为事实案例的承载者所具有的参考作用和作为感觉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作用等,都通过事实展示而具有教育作用。如,医学档案中的医学案例为医生(档案的利用者)提供了进行医学教育的具体案例,供医生及医学生进行参考,进而提高医生及医学生的医学水平。

在后世书写理论中,文学作品作为作者追求不朽、后世声望所用文字符号表达的文本,能够从道德上提升后世读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声望……还在道德上对后代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它至少能够对活着的人发挥同样重要的救赎作用。”[84]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主要是从思想上提高后世读者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激发后世读者的生存自觉。

档案的文化教育作用与文学作品的文化教育作用的不同表现在:档案的文化教育作用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教育,通过档案提升档案利用者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了解,提高档案利用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学作品的文化教育作用主要表现为精神文化教育,通过为后世书写提升读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3.3.2.3 都具有消遣娱乐的作用。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中档案表现出的情感作用和后世书写理论中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娱乐作用,表明档案和文学作品都具有消遣娱乐的作用。

档案经验价值理论表明情感作用是档案三大基本作用之一。这一作用中包含有一定的档案可以满足人们消遣娱乐的需求的作用。但是,“档案的现实性,使得档案的消遣娱乐作用显然是档案诸多作用中极为次要、在现实中极少发生的一种作用”。[85]

后世书写理论中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娱乐作用,指出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消遣娱乐的作用。如,读者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释放其被压抑的欲望,获得精神的解放和愉悦。[86]“原始欲望的宣泄和升华产生了消除心理压力的愉悦感,这就是文学的消遣娱乐作用。”[87]

现实中,档案价值所表现出的消遣娱乐作用不是档案价值的首要作用。“将档案和档案管理向娱乐消遣性方向引导是极其错误的。”[88]而后世书写理论中文学作品的消遣娱乐作用是后世书写理论的核心。“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在文学的功能系统中占着核心的地位,是文学审美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89]

3.3.2.4 现实实践性与现实虚拟性是区别两个价值理论主体客观性的关键。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中认为,作为一种基于现实的经验价值,档案价值具有突出的现实实践性。其突出表现是档案具有的凭证作用、验证作用。档案因其形成过程的实践属性,使其具备为未来档案利用者提供过去发生的事实凭据的含义。“由原始记录性决定,在所有的书面文献中,档案具有最为突出的凭据作用……档案作为以往实践经验的记录,当然对各种相关命题具有验证作用。”[90]

后世书写理论中,文学作品因其书写语言具有虚拟性等特点,而鲜少具有凭证作用。但后世书写也可作为文学文化交流、身份认同的凭证。“文学是民族文化身份的凭证,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牢固根基。”[91]

4 结语

总的来说,档案经验价值理论与后世书写理论中都具有面向“后世”的价值取向,档案和文学作品皆具有“为后世而存”“为未来而作”的价值内涵。后世书写理论强调文学作品是为未来而作,而不是迎合当下。正如后世书写理论的提出者安德鲁·本尼特所言,“继续活着、来生、后世书写作为个人凭借文本继续存活的一种方式,并不局限于艺术或文学领域”。[92]现在就是过去的未来,档案也是“前人凭借文本继续存活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人们了解前人留下的关于以往人类活动的记录信息。因此,档案经验价值理论同样具备“为了未来”的意义。

虽然作为符号记录,档案和文学作品都具备“后世”意义,但在符号记录物(文献)内部,承担着不同的“价值使命”:档案为直接记录现实而存在,文学为升华现实而存在;档案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始经验基础,文学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的精神食粮。

最后要说的是,本文是基于大学科的视角看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如丁海斌教授所言:“划分所谓的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真正实现一级学科规训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真正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理论体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谓‘按一级学科教学,必须以一级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但我们现在还完全没有建立起‘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或‘信息资源管理或‘文献学一级学科理论体系,这是摆在行内学界同仁面前的重大课题。”[93]“严格地说,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大学科(高于一级学科的大学科),我们要有大学科的概念和思维视角。”[94]

*鸣谢:本文是在丁海斌教授档案经验价值理论的启发下并基于丁海斌教授的文章和课堂讲授完成的。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丁教授的点拨,在这里对丁海斌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44][54][58][85][93][94]丁海斌教授在广西民族大学开设研究生课程——“档案哲学”,笔者有幸忝列听者之中.此处引用为丁海斌教授课堂讲授内容之记录,本文发表前已经经丁海斌教授审核、认可.

[2][德]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M]//[德]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1.

[3]Andrew Bennett,Romantic Poets and the Culture of Posterity,Cambridge Studies in Romanticism,35(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xiii+268.

[4]安德鲁·本尼特著;李永新,汪正龙译.文学的无知 理论之后的文学理论[M]//[英]安德鲁·本尼特.作者中文版序言.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2.

[5][73][77][79][86]郭慧中.后世书写理论:作者与读者[D].南京师范大学,2018.

[6]Richard Cronin.Romantic Poets and Culture of Posterity(Book)[J].Romanticism,2001,Vol.7(No.02):209.

[7][8][25][26][28][29][35][43][84][92]安德鲁·本尼特著.文学的无知 理论之后的文学理论[M].李永新,汪正龙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105,112,122,137,140,155-176.

[9]安德鲁·本尼特著;李永新,汪正龙译.文学的无知 理论之后的文学理论[M]//李永新,汪正龙.译后记.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285.

[10][13][38][55][81][90]丁海斌.论档案的价值与基本作用[J].档案,2012(04):10-13.

[11][14][16-19][48][49][59-67][69-71][80]丁海斌.档案价值论[J].档案学研究,2015(05):4-12.

[12]李章程.略论档案与文学[J].山西档案,2007(05):40-41.

[15][50][51]丁海斌.档案学本体论——兼谈档案学的根本原则[J].档案学通讯,2015(06):14-19.

[20-24][57]丁海斌,颜晗.论档案的根本作用是人类群体思维的重要经验基础——兼论档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J].档案学通讯,2020(01):41-47.

[27]王志明主编.《周易》与中国文学[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88.

[30][52]张利群主编.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8.

[31]单小曦.关系性思维·历史主义·场域理论——谈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东方丛刊,2007(04):116-129.

[32-34][53][56][74-76][78][89]欧阳友权主编.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2,194-195,225-233.

[36]张立华.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

[37]徐仕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需求及其满足[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03):190-193.

[39]向禹,杨万欢.基于PSR模型和价值实现的档案生态系统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06):185-189.

[40][42]丁海斌.档案形成论:实践的故事[J].山西档案,2020(06):5-9.

[41]丁海斌,方鸣,陈永生主编.档案学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17,22.

[45]于良芝著.图书馆情报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22.

[46]龚见明著.文学本体论 从文学审美语言论文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0.

[47]季水河.文学理论导引[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42-44.

[68]丁海斌.档案价值论:寻找事物的本质意义[J].山西档案,2020(03):10-14.

[72]敏泽,党圣元著.文学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24.

[82][83]王元骧著.文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294,296.

[87]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7.

[88]李海军.档案管理信息化之理念探讨——以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为背景[J].北京档案,2007(02):17-19.

[91]魏清光,曾路.中國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机遇?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文坛,2016(02):109-114.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22-04-20)

猜你喜欢

档案价值文学价值档案
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价值及其开发利用探究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重读《子夜》再论其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关于档案价值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档案国家社会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