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2022-05-30惠东海
【摘 要】文本细读是学生深入探寻文本内涵的“法宝”。在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探寻细读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助力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内涵,有效理解文本内容,同时锻炼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文章以小说为例,以小说语言、小说叙事视角和小说助读系统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初中语文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24-002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指导,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如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文本,梳理思路,推敲字词句含义及其作用,体会文本内涵”,此要求指向细读文本。所以,教师需要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所谓的文本细读教学是指以阅读文本为基础,以细读切入点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探寻文本内涵,体会文本情感,从而探索文本深层含义和价值的文本解读方法[1]。细读切入点是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关键,也是有效实施文本细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小说是语文学科重要的阅读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以小说为依托,着力探究其细读切入点,并应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驱使学生深入探究,在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特点等的基础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化阅读认知,锻炼相关能力,提高小说阅读效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小说语言、叙事视角和助读系统为切入点,应用如下策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一、细读小说语言,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细读文本的重要方式[2]。文本语言是学生咬文嚼字的基础。同时,语言是小说内容的重要构成,是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入手点。对此,在实施小说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要以语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建构深刻认知。
(一)细读关键字词
新课标指出,关键字词在语言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梳理文本思路、理解文本内容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言,将一些平淡无奇的字词放到小说的具体语境中,会迸发出别样的色彩,为小说增添无限魅力。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应研读具体内容,挖掘关键字词,以此为入手点,引导学生反复琢磨、品味,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感受作者的炼字功底,增强文学阅读兴趣。
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利用一系列的动词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当属孔乙己两次付钱这一内容。在描写孔乙己两次付钱的场景时,作者分别使用了“排”和“摸”,其中,“排”字写出了孔乙己的虚荣;而“摸”字写出了孔乙己的窘困。在课堂上,教师以这两个字为核心,引导学生走进具体语境,细细品味。在品味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进行对比,感受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尤其关注孔乙己生活境遇的变化,感受他的悲剧性,由此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探寻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由此可见,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读关键词,可以使学生走进小说深处,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切实提高阅读效果。
(二)细读人物称呼
人物、环境和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纵观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大部分教师将注意力放在三要素上,尽管这样可以使学生感知小说的内容,但却忽视了小说的基础——语言,影响小说价值的实现。小说语言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和依托,细读小说语言,往往可以读出言外之意和言外之情,由此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有时候,即便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都展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小说语言,以人物称呼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读。
如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在這部小说中,作者由始至终都没有提到祥林嫂的真实姓名,对此,在阅读的时候,读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如也许她的第一任丈夫叫祥林,所以,她就被称作祥林嫂,即使祥林嫂二婚嫁给贺老六后,还是没有改称呼。基于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祥林嫂的真实姓名是什么?”“鲁镇的人为什么称她为祥林嫂?却不叫她老六嫂?”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思考,从祥林嫂的名字入手,一步步地探寻封建社会下女性的生存状况。如小说中没有提到祥林嫂的真实姓名,有可能是因为在封建社会,社会底层的妇女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名字。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配有的人,其生存情况可想而知。又如祥林嫂在二婚后没有改称呼,是因为封建社会强调女性从一而终,由此感受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学生细读名称,可以使学生发现小说中的亮点,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学生也可以透过人物称呼,一步步地探寻社会现状,由此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细读陌生化语言
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曾言,陌生话语是小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新异感和阻抗性,虽然会让读者遭遇阅读阻碍,但可以使读者不得不集中注意力,细细咂摸,从而获得对世界的原初感受。基于此,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走进小说,琢磨语言内容,挖掘陌生化语言,如不合逻辑的语言、不合语法规范的语言等,并将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读,使学生由此深刻认知文本内容。
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在描述孔乙己的结局时,用了“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其中,“大约”表示大概,说明孔乙己估计已经死了。“的确”表示肯定,说明孔乙己确实已经死了。将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是矛盾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提出质疑:“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教师应肯定学生质疑的价值,并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中,细读文本内容,探寻其深意。在探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我”并没有真正地见证孔乙己的死,也没有听到有孔乙己死去的确切消息,所以“我”没有办法确定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去。但是,“我”见到了孔乙己被打后的惨状,孔乙己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还断了两条腿,可谓雪上加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可以说是必死无疑。此外,“我”能判断出孔乙己的结局,但是却用了“大约”一词,表明了“我”对孔乙己的同情与怜悯。事实上,孔乙己代表的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一群人,“我”对这一群人表示同情和怜悯,由此表达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由此可见,学生通过细读陌生化语言,可以深入文本,建构深刻认知,尤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阅读效果。
二、细读小说叙事视角,洞察文本
洞察文本是文本细读的方式和结果。洞察文本的途径有很多,分析叙事视角是其中之一。叙事视角是作者用不同人称所表现出的视角,其往往展现了事物的发展情况和人物的心理变化情况。一般情况下,小说大都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对此,教师可以叙事视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一)了解叙事视角
了解叙事视角是学生沿着叙事视角细读文本的基础。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小说的叙事视角做出了明确的解读,为教师指明了小说教学的方向。
如《台阶》这一课文在“阅读提示”部分点明了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第一人称。由此,在实施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以小说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第一人称以及作者为什么使用第一人称,借此使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同时了解第一人称叙事的特点,积累阅读经验,为自读小说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我”见证了父亲如何攒钱建造台阶,以及建造台阶的起起落落。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我”的视角阅读文本,可以使学生走进小说,体验真实场景,亲身感受父亲的一举一动,由此了解父亲的性格特点,感知父亲身上的美好品质,自然而然地理解小说内容。此外,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的优势,即真实,有利于建构对叙事视角的认知,便于今后把握文本特点,提高阅读效果。
(二)分析叙事者
叙事者是小说叙事视角的实践表现,是学生阅读小说的线索。对比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之一。已有实践证明,参与对比阅读活动,便于学生把握细节,从不同角度建构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增强阅读效果,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小说中的叙事者,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值得学生对比的。因此,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要以小说中的叙事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细细琢磨。
《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这两篇小说均从儿童视角出发,用第一人称展开叙事。在叙事的过程中,小说中的“我”所看到的人物和世界是不同的。对此,教师可组织群文阅读教学,以叙事者为入手点,以“‘我眼中的人物和世界”为主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寻主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寻“我”眼中的人物和世界。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看到了人情冷暖;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孔乙己的良善。立足学生的发现,教师提出问题:“‘我眼中的于勒、孔乙己和成年人眼中的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细细品读,自觉对比儿童眼中和成年人眼中的于勒和孔乙己,由此对人物形象建构深刻的认知。如在成年人的眼中,于勒是一个败家子,但是在“我”的眼中,于勒是一個有着善良品质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不会用金钱来衡量自己与于勒的关系,心中始终顾念着与于勒的亲情。如此细读文本,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人物形象,还可以使其感受人世百态,品味小说主旨,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三、细读小说助读系统,自主阅读
助读系统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养成自读习惯的助力,同时,助读系统也是阅读的支撑,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因此,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小说助读系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细读文本,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锻炼细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一)细读小说注释类助读系统
注释类助读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阅读小说的重要辅助。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遭遇诸多阅读障碍,此时,注释类助读系统就是学生突破阅读障碍的支撑。通过细读注释,学生可以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对小说内容形成一定的认知。因此,在引导学生细读小说时,教师可以注释为切入点。
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在阅读这篇文章前,很少有学生通读过《红楼梦》,学生对小说内容缺乏认知,也不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小说中的时代背景等信息,因而在阅读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对此,在阅读这一文本之前,教师先设计相关任务:细读注释,了解文本基本内容。有的学生通过细读注释,了解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出自哪一作品,以及文章有哪些内容做了改动,做了怎样的改动。这样一来,学生由此开拓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为后续有效地进行名著阅读做了准备。
(二)细读小说图像类助读系统
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阅读的重要资源。初中生虽然抽象思维在不断发展,但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初中生往往可以通过与具体事物互动而建构认知。教材插图恰好是学生发散形象思维的载体,可以为学生建构直观认知提供便利,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地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
如《孔乙己》这篇课文中插入了丰子恺画的漫画,从画中可以看到小小的一爿酒店柜台,这个柜台见证了孔乙己以及其他人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了人世百态,极具生动性和讽刺性。在漫画中间,有一个穿着满是补丁的长衫的人站在柜台旁喝酒,这个人正是孔乙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孔乙己的形象——潦倒、虚荣。在孔乙己的身边围绕着一群“看客”,这些“看客”眼中满是戏谑,表露出对孔乙己的不屑。学生通过细读插图,可以走进具体场景中,在视觉的作用下积极思考,与画中的人、事、物进行互动,由此建构对小说内容的认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综上所述,有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可以使学生在深入理解阅读内容的同时锻炼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文本细读为工具,引导学生研读小说内容,把握文本细读切入点,进而应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由浅入深地认知文本内容,助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李式清.多元智能理论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1(31).
[2]杨峰.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6).
【作者简介】
惠东海(1968~),男,汉族,甘肃庆阳人,大专,中小学高级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