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情感及其正向作用

2022-05-30郎琦杨芷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郎琦 杨芷英

摘要: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情感以人的认知为前提,同时又对认知起到或积极或消极的反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前后同样伴随着各种情绪情感体验,并遵循情绪情感发生的一般规律。其中,积极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效果的提升、教学关系的融洽及良好心理情境的打造等都具有正向作用。只有增强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情感认同、教育过程做到“情理交融”,方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情绪情感的正向作用,将为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运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绪情感;正向作用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1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4-0085-06

思想政治教育以“做人的工作”为己任。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因此,人的需要、动机、思维、理智、情绪、情感、情愫、意志等均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对象性关系”。其中,情绪情感是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相伴而生的重要因素。以作用效果来讲,对认知起促进作用的为积极情绪情感,反之则为消极情绪情感。所以,要注重积极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正向作用,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情感认同,实现“情”与“理”的交融,才能产生1+1>2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情绪情感及其特征

情绪情感是人的诸多情感因素的核心要素,心理学上一般将两者并列考察[2]。情绪是指“个人对其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体验,包括所有在主观上体验到的、负载着情感的、有意识的心理状态,并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3]。情感“一般指对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和感受”[4]。情绪和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5]两者都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相应态度体验。但也有区别,情绪主要发生在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暂时性;而情感通常是指稳定、深刻、具有社会意义的感情,体现出持久性的特质[6]。“因此,情绪这个概念可以既用于人类,也用于动物,情感这个概念通常只用于人类,特别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7]关于情绪情感的总体特征,更多地要把握两者的联系进行考察。

1.筛选性

情绪情感与“兴趣、意志等一样,属于意向过程,是人的意识倾向性的表现”[8],在教育接受过程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主体对实践目的、过程、方式等具有强烈的“心理顺应感”时,比如习惯相同、情感吻合、信仰一致等,主体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其中,情绪情感是“心理顺应感”的重要杠杆。当接受对象确定后,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瞬间形成的第一印象,也可能源于以往的经验,甚至是纯粹的个人喜好。这种在接受活动之初就形成的情绪情感,将会对接受过程的信息择取与理解产生重要影响。“接受主体会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情感的驱使,从而使接受主体的注意力指向能满足接受主体情感需要的信息,回避或忽略与接受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9],或者对“相悖信息”做出与主体情绪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同时,“情感还对接受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强度发生影响。对喜爱的接受对象,接受主体会保持更持久的注意,且注意的强度也更强烈,因此,也就越容易对接受客体加以接受。而对厌恶的接受对象,接受主体往往注意时间较短,甚至不加以注意,注意的强度也较弱,不太容易对它加以接受。”[10]总之,人总是会根据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去筛选客体所“提供”的信息。

2.感染性

感染性是指主体的情绪情感可以感染其他主体,使其他主体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即主体之间的感染。换言之,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和自己相同或相联系的情绪情感,反之亦然[11]。由于情绪情感的感染性特征,人与人之间才能进行感情沟通。最明显地表现为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情感共鸣和同情心。这些均是“发生在你的或我的秘密的心理世界中的事件”[12]。亚当·斯密在论及“同情心”时也认为:“旁观者的情绪总是同他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认为应该是受难者的情感的东西相一致的”[13],如此便会将心比心地為他人考虑。同理,如果一个人与他人产生情绪情感上的共鸣,就很容易把他人的意见与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就会乐意接受他人的主张。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不仅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良好言行去影响教育对象,还要有目的性地以自己的情绪情感去感染教育对象,使其产生积极且强烈的内心体验,只有这样,教育对象才会乐于接受教育。

3.情境性

情境性特征源自情绪情感在主观上所具有的感染性,并伴随着客观条件而引发的。“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的作用。”[14]人置身于某种情境中,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被所处情境所感染,产生和所处情境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例如,人置身于欢快的情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快乐之感;人置身于悲哀的情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悲痛之感。触“境”往往生“情”,人的情绪情感总会随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情感的这种情境性特征,为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包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消极、不愉快的情绪情感,避免不必要的情境刺激,进行情绪调控并使之朝着积极、有益的方向转化提供了可能性。

除上述外,情绪情感还具有动力性、波动性、扩散性、移情性、外显性、两重性等特征,不一而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能够概括出情绪情感的其他特征。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更多地把握情绪情感的筛选性、感染性、情境性三个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更应高度关注这三个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情感

人人都有过各种情绪情感的切身体验。情绪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人的认识活动,引导认识的方向和做出选择。”[15]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会显著地呈现出来。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在其他人文社科领域“人们只是把情感视为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伴随现象或副现象(epiphenomenon),而无视这种现象在对人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对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上表现出的重要价值,甚至有的人还把情感视为对理智活动的干扰而将其置于消极的地位上”[16]。

实际上,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情绪情感是一把双刃剑,且与认知活动(理智活动)迥然不同。认知活动包括注意、记忆、思维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而情感是以主体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因而,同样的客观事物,会因个体主观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甚至导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状况下产生完全各异的情感反应。”[17]因此,只有当人的认知活动伴随着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才会产生1+1>2的实践或认知效果。同理,只有充分调动出人的积极情绪情感,才能更加有助于人的认知活动。当然,情绪情感必须在理性认知的指导下才能发挥正向作用。“激情过分强烈会使人丧失判断力、控制力和理智能力,干扰和影响着人们正常的认识秩序;过度兴奋往往使人只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而忽视事物消极的一面;心血来潮、感情冲动往往使人失去理智,不能冷静地观察事物,以至给认识和思维造成障碍,从而影响人的行为”[18]。

思想政治教育中情绪情感的内涵及特征,根源于心理学中的“情绪与情感”,但也有其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绪情感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19]相联系,进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和阶级性”[20]相关联。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绪情感,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本质屬性,必须结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教育内容进行理论层面的界定。

由此推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绪情感,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伴随着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认知过程前后,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以及心境、情愫、激情等心理反应、心理状态等,其作用的发挥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培育积极情感、化解消极情绪,变消极为积极,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从积极意义上来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绪情感,应表现为逐级升华的三个层次[21]。

第一,积极情绪。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产生喜、怒、哀、乐、爱、恶等情绪体验,表现为相互对立的两极——肯定或否定(正情绪或负情绪)。起积极作用的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既可以是正情绪,也可以是负情绪,消极情绪同样如此。例如,愤怒是负情绪,但对敌人的愤怒、对诋毁革命英雄人物的愤怒则是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最基本情感因素,只有在积极情绪的持续作用下,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体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

第二,积极情感。教育者在理性的指导下对教育对象的积极情绪加以正强化,最大限度地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使之形成具有明显社会性的积极而稳定的态度体验,即是积极情感。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热爱、对教育者的敬佩、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等。这些积极情感均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因素。积极情感是在积极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的积极情绪越强烈、越持久,与理性认知结合越紧密,才越容易形成积极情感。积极情感是进一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动力和中介因素,也是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心理要素。

第三,高尚情操。将积极情感与操守有机结合,并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统一,即构成高尚情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荣辱感、正义感等。“高尚的情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调整人的行为、指导人的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是在环境、教育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22]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能自觉做好分内的事情且时刻以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等等,均是高尚情操在不同时代的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更要先受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23]这不仅是对思政课教师,更是对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养成高尚情操的殷切期望。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积极情感,能够为教育者所把握并合理利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正向作用。而高尚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培育上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是积极情绪情感正向作用充分发挥后,并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活动高度融合的必然结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情绪情感的正向作用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有其固有的心理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教育对象知、情、意、行的过程”[24],这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其中,情绪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情感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接受活动诸环节之中,是对每一环节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导向机制、调控机制。”[25]只有认识情绪情感现象、把握情绪情感的特征与规律,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和谐融洽。因此,基于情绪情感的主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情感可以在认知效果提升、教学关系融洽及良好心理情境打造三个方面发挥正向作用。

1.积极情绪情感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效果

从人类认知活动的角度看,“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6]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27]。积极情绪情感具有增强教育双方彼此间“心理顺应感”的功效,要使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有深入地理解,离不开积极情绪情感的作用。

其一,积极情绪情感具有“糖衣”作用,能够“包装”认知内容。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作出分析,其中之一就是“‘包装不那么时尚。”[28]如何“包装”?教育艺术家黄家灿说:“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就是药外带香甜味的糖皮。无情,理难以入咽;无理,情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29]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注重积极情绪情感的“糖衣”作用。“糖衣”作用绝非“糖衣炮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决定了“糖衣”所“包”的内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种需要并主动寻求思想境界和精神素质的提升,因而需要发挥积极情绪情感的“糖衣”作用,使“理”得以顺利“下咽”。

其二,积极情绪情感具有“渗透”作用,能够“溶解”认知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即国家、社会或政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如同人们平时所摄入的“盐”一样,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但如何摄入“盐”需要讲求方法与艺术。纯粹地理论说教就如同直接食用“盐”一样,虽然保证了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摄入,但的确难以下咽。而将“盐”放入菜肴当中,并使之色香味俱全,人们在情感上认同了,也就潜移默化地摄入了“盐”这种“必需品”[30]。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交往过程,对教育者如何利用积极情绪情感“溶解”认知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以情动人”的基础上达到“心理相融”“心理共鸣”以至“情理交融”。

其三,积极情绪情感具有“发酵”作用,能够“帮助消化”认知内容。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很难说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是有效的。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积极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学生却并未产生任何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停留在“你怎么说,我就怎么答题”的层面上,这样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无效的。为此,只有全面激发出人们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才能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肯定或否定的情绪情感均能够产生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对正确的东西、对真理知之愈深,爱之愈深;而对错误的东西、对谬误知之愈深,恨之愈切。反之,没有爱憎分明的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错误的揭露。”[31]可见,只有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深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才会深入;只有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持久,教育对象才能“消化”或“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此外,“在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中,情感是心理成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认知起着引导和深化的作用,而且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引发和支持的作用。”[32]因而还要格外关注情绪情感在“知”与“行”之间的“纽带”作用。

2.积极情绪情感能够融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体,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类生活经验表明:实践动力是在一定情绪情感的作用下完成的。“情感可以放大、提高和加强内驱力及其信号”[33],从而强化人类实践活动的动机,发挥动力作用。因此,积极情绪情感对“教”与“学”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融洽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即“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如雅思贝尔斯所言:“爱是教育的原动力”[34]。

其一,积极情绪情感能促进彼此信任,产生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一种融洽的心理交往状态,是良好人际关系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35]。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言及:“在孩子们看来,思想总离不开人。他们接受起他们所尊敬的老师的教导同接受他们所鄙视的陌生人的话来,态度是截然不同的。”[36]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只有积极情绪情感在教育双方彼此间传递,才能增强彼此间的互信,奠定感情基础,进而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如果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缺乏情感依托、人际关系紧张,就会出现“你讲的道理再对,但我就是不愿意听”的尴尬场景。因此,“教”与“学”需要重视情感因素,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心存积极情绪情感、彼此感情融通,这样教育对象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其二,积极情绪情感能够有效推动教学过程。夏丏尊先生曾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作池塘与水的关系,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37]这就是说,犹如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情感与爱在其中同样十分重要。在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下,人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周到;在郁闷的情绪情感状态下,则思路阻塞、思维迟缓,解决问题的能力骤然下降。因此,积极情绪情感所具有的内驱力能增强人的行为动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催动机制。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真知真信”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是推动其施教的重要前提;激发教育对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能够发挥情感因素的动力作用以利于受教。两方面均需格外重视,有机统一、不可偏废。

其三,积极情绪情感是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说过:“激情是唯一始终进行劝喻的吹鼓者。它们是天生的技巧,万无一失的规则。有了它们,即使是最愚钝的人,也要比没有激情的雄辩家更有说服力。”[38]激情是一种强烈、爆发性的情绪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情极富感染性,能够将正在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放大、加深以至入脑、入心。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这样描述胡华(著名历史学家)讲授党史课的情景:“他的课程内容丰富……带着充沛的革命感情……讲课至激动处,往往声泪俱下,满座动容,成千青年的心灵被课程内容深深地打动。”[39]可见,教育者如果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说家”,就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激情”相结合,构成生动而形象的“教育场”,从而感染教育对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

“动之以情”能够辅助与促进“晓之以理”,能够增加“晓之以理”的“力度”。相反,“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話,只能培养伪君子。”[40]因此,“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41]毛泽东曾指出:“宣传要切合群众的斗争情绪”[42],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3.积极情绪情感能够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创设具体的教育条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同时,有机融合了主体外部之“境”和内部之“情”,并产生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使之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心理,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生和目的的达成[4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相对活跃且具有可控性的要素。除外界客观条件的烘托、理性创设思路的调整外,积极情绪情感也能够起到打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的作用。

其一,积极情绪情感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势。教育者积极的心理态势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象良好心理情境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者要适时地产生热爱、喜欢、笃信等积极情绪情感;而对于敌对势力散布的“谣言”等要适时地产生愤怒、义愤、愤慨等积极情绪情感。这种积极的心理态势能够传递给教育对象,促使其形成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心理情境。因此,通过积极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够使教育者的心理情境达到理想状态。只有在这样的心理态势下,教育者发动、组织和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有效、积极、进步的,才能够达到教育效果。相反,本该“义愤填膺”却怀揣“稀松平常”“平淡无奇”,则是“不合时宜”的。

其二,积极情绪情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情的教育,而是‘有情的教育,是历史之情、现实之情、主体之情、当下之情的贯穿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无境的教育,而是‘有境的教育,是自然之境、社会之境、心理之境、精神之境的融通和升华。”[44]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育双方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是简单的观念交流,更不是把真理强加于人的论战。教育对象能够被教育者的积极情绪情感所触动,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情感,也就是相通的心理情境。教育者的积极情绪情感只要恰如其分地作用于教育对象,就能营造出和谐的心理氛围。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是先有“认知”后有“情感”,但也不能否认“以情感人”之后方能更好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是通过积极情绪情感去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心理情境。

同时,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要求教育者有敏锐的洞察力。教育对象的心理情境能够通过眼神、面部表情、眉宇之间“表达”出来,需要教育者及时“捕捉”并调控自身的神态、语言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情感,以创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此外,不能仅仅满足于心理情境的打造,也要致力于主客观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从而利用此情境来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提升。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情感是“主流意识形态”灌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既有助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相互理解、将心比心、推心置腹地进行对话与沟通,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及共情的实现。因此,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情感及其正向作用,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06.

[3][4]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287,285.

[5]沈德立,阴国恩.基础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8.

[6]张震,蒋晓虹.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07.

[7]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60.

[8][11][14][33]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7-108,108-109,111,115.

[9][10][21][22][24][25][31][32][35][43]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82,82,45,45,3,82,45,36,133,207.

[12][英]赖尔.心的概念[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86.

[1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

[15]栾声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进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100-105.

[16][17]卢家楣.心理学与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28,227.

[18]胡俊苗.黄海昀.简论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理论与改革,2007(1):146-148.

[19][20]本书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1,42.

[2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6]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7.

[28]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 陈宝生就“教育改革”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7-03-13(1).

[29]黄家灿.怎样当好初中班主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11.

[30]本报评论员.沿用好办法 改进老办法 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3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92.

[36][40][41][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44,194,194.

[37]夏丏尊.夏丏尊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10.

[38][法]德·拉罗什富科.道德箴言录[M].杜伟华,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3.

[39]戴逸.与胡华同志相处的岁月[N].光明日报,2017-01-11(16).

[4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5.

[44]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20VSZ072)

作者简介:郎琦(1984—),男,河北高碑店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杨芷英(1962—),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