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做好紫阳县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方法
2022-05-30王博闻
王博闻
摘 要: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已成为紫阳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受传统观念和人力物力的影响,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滞后,成为提升紫阳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一大瓶颈。本文以调查研究的方式分析紫阳县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紫阳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对策研究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浪潮的到来,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及多种基础资源库、数字档案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展览馆等陆续建成,为广大人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文化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互联网普及率、覆盖率以及用户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得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面临着很好的机遇。紫阳县有优越的条件,应把握契机,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步伐。
一、数字化建设是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方面提出“加强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和管理架构”。《意见》还指出:“提升数字文化馆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功能。加大微视频、艺术慕课等数字资源建设力度。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大力发展基于5G等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类型,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推动在互联网视频平台开设全民艺术普及专题。鼓励与企业合作,探索有声图书馆、文化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文化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加快数字化建设,运用新技术、新媒介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直接面向群众的县、镇、村三级文化单位,数字化建设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意义在于高效便捷的工作模式、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整合利用以及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紫阳县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紫阳县严格落实和执行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与法规,不断推进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方面,县文化馆、图书馆、檔案馆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县文化馆牵头成立了艺术类培训机构公益联盟,面向全县范围开展全方位、高层次、多门类的表演艺术培训。县文化馆在大力推进线下培训发展的同时,还逐步开展线上培训,其中广场舞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县文化馆不仅积极开展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还通过各方式在线上进行宣传。县图书馆加强了智慧图书馆建设,建设了二十四小时昼夜图书馆,实现了数字化服务。除此之外,县图书馆还推出亲子阅读,通过线上互动,助力全民阅读和书香紫阳建设。县档案馆已启动数字化档案建设,首期将部分珍贵档案数字化,方便人们高效查阅。目前紫阳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还是分散的、自发的,没有形成系统建设的思路和自觉建设的氛围,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因此相对滞后。目前仅有公众号、微视频、抖音等小平台承担服务功能,智慧文化馆、智慧图书馆、数字化档案馆等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制作了部分紫阳民歌光盘、微视频和艺术慕课等数字化产品,但数字产品开发力度小、服务方式单一,数字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如何依靠数字化的平台和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更优质地服务群众、联系群众,为群众提供更好、更全面、更便捷的文化服务,已经成为紫阳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县域公共文化数字化缺少硬件支持
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档案馆等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镇、村等基层服务阵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载体严重匮乏。县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不能延伸到基层;县图书馆只能在县城实施通借通还,未能建立县域数字化网络,不能服务全县群众;大部分镇村档案室缺少电脑等硬件设施;数字化资源云服务平台特别是关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县域资源云服务平台尚未建立。
(二)公共数字化文化资源紧缺
由于经费有限,紫阳县文化系统内除了共享工程资源外,可以购买的文化资源种类和数量很少,很多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也尚未进行收集整理和建设。紫阳是民歌大县,是民间艺术之乡,但紫阳尚未建立紫阳民歌资源库,这与民间艺术之乡的地位很不相称;县档案馆虽然馆藏丰富,但档案上线率不足百分之一,数字化程度非常低。
(三)数字化服务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公共文化数字化体系的建设、服务和管理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和实施,可以说专业技术人才是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没有专业技术人才,数字化建设便无从谈起。但目前整个基层服务阵地,包括县文化馆、档案馆和图书馆都缺乏此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发展。加之编制少,人员少,有限的人力几乎被全部投入到日常工作中,进一步制约了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建设。以县档案馆为例,全馆共有9个编制岗位,3名领导,6名业务人员,还要承担方志和党史等工作,3名档案人员中仅有1人参加过数字化档案知识培训,无力承担海量数字化档案整理工作。
(四)数字化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成为短板
新技术、新手段尚未得到较好应用。县文化馆拟建立紫阳民歌数据库,苦于无经费支持,一直未能实施。县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工程也因缺少经费支持落后于其他县市,不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查档服务。
(五)干部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缺乏了解,数字化建设缺少舆论支持
虽然已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但部分干部群众对于数字化仍了解不多,公共文化数字化普及率低,大多数群众观念陈旧,仍习惯传统培训方式、传统借阅方式和传统查档方式,对新技术使用方法不求了解,对数字化服务这一新生事物反应迟钝。因此县有关文化部门对一些政策、工作动态、活动等无法做到有效宣传。而这“最后一公里”的距离是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三、如何解决当下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相关问题
(一)完善各类线上平台
完善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设置各类“文化菜单、订单”,建立紫阳民歌、紫阳县非遗保护数据库等资源。依托各类平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效能,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日常文化需求。当前急需效仿陕南非遗网等优秀平台,建立紫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通过示范平台引领,实现紫阳民歌、紫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二)开发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
紧紧跟随科技进步的步伐,用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建设。采用现代信息工程技术手段,结合紫阳县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实际,系统调查研究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的资源建设,实现共享功能和群众互动功能,探索跨体系、跨部门的基础性资源整合模式,满足不同群体对数字化资源的利用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资源利用率。有效改进文化管理和服务的技术手段,破解基层服务阵地在日常服务和管理中的难题,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效率。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与传统的人工服务的专业素养要求不同,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现代化信息知识的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认识信息化技术,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与管理的能力。二是转变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化服务。一方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利用其在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推广紫阳县文化馆建立艺术类培训机构公益联盟的方式,建立更多的联盟,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三是加强与专业院校的合作,建立一支熟悉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和管理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做好各级文化阵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活动的指导和开展,缓解人才缺失问题。总之,一方面引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职工进行数字化建设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和能力,并且制定长期、定期培训计划,建立长效机制。
(四)加大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经费投入,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建设的短板,加快新技术运用步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县级财政应把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纳入预算,优先发展。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爭取项目,破解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当前紫阳县应该着重解决档案数字化、数字化图书馆和智慧文化馆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尽快赶上周边县市。建设的同时向镇、村文化馆,特别是特色村文化馆辐射,从而与乡村振兴接轨,发挥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五)加大数字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
依托新平台、数据库分析,采用“互联网+文化”形式进行全民普及,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覆盖率及知晓率,保障特殊人群也可以充分享受到应有的文化服务,提高广大群众获取最新文化信息的效率与便捷度。
国家政策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县文化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应积极争取,对于新事物、新方法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县委、县政府应针对本县基本县情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保障,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铺好路、架好桥。
四、结 语
公共文化数字化体现着现代信息社会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县文化馆、图书馆和档案馆三个部门应高度重视,把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作为各馆今后发展的重要举措,心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上想,人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上走,钱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上投,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流程、海量化的服务内容、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消除城乡受众之间在享受数字化文化方面的差距,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的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紫阳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肖希明,曾粤亮.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整合[J].图书馆建设,2015(8):38-43.
[2] 谢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