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表现性学习,做学生的支持者

2022-05-30周海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周海龙

[摘 要]表现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旨在鼓励学生参与表现、学会表现,在自我表现中理解知识、内化素养。通过表现性学习,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调整教学任务,变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而言,表现性学习更有意义;对教师而言,要做好支持者和引领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表现性学习;教师支持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3-0076-03

面对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位?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引入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事实上,坚持“以生为本”,关键在于解放学生,给予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表现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去表现自己,让学生学会表现,在自我表现中吸收知识、内化知识。学生只有在表现性学习中,才能将所学、所记、所懂的知识、技能,通过公开的、可观察的方式展现出来;教师才能意识到学生已切实掌握了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表现性学习的支持者,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一、表现性学习的意义

所谓表现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来表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打破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关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意识,深刻领会表现性学习的现实意义,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表现,为优化教学策略,为更好地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创造条件。

表现性学习并非是完全放手不管学生,而是要立足课堂,调整教师的角色定位,做学生表现性学习的支持者。在表现性学习中,教师应以允许、鼓励、支持的方式,精心组织课堂活动,细化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表现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也不能淡化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支持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语文课程强调实践性,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整合学习资源,给予学生自我表现与实践的机会。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设计恰当的表现性任务,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参与表现,在表现中发展语言思维、丰富语言积累,获得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表现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会表现的主动意识。一些学生不敢表现,要么害羞,要么担心自己说错。教师要想办法增强学生表现的自信心,用肯定的语气、鼓励的眼神、热烈的掌声帮助学生突破自我。表现性学习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教师要顺应学情,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基本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现,做学生表现性学习的支持者。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表现性学习

(一)明晰表现性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参与表现

表现性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教师要确立好表现性学习目标,结合目标来优化教学活动。学习目标是组织教学的基础,目标的设定,要基于课标,要基于学情,要基于课堂需要。很多教师在设定课堂学习目标时,会以具体的語文知识点为目标,更注重对文本知识点的识记和对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在表现性学习中,课堂目标要具体化、实用化,要便于学生操作完成。也就是说,表现性学习的课堂目标,要为学生的表现性学习服务,要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原来设定的学习目标为“通过朗读,品味感悟,想象画面,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显然,这样的目标设定不够具体,学生难以从中把握具体的表现内容。考虑到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教师对学习目标进行了优化:“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爬山虎描写准确、形象的句子。结合自主阅读,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样的表现性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教师通过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学什么、怎么学。

(二)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语文课堂活动的组织,要立足学生,服务学生。教师作为表现性学习的支持者,要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注重真实性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活动,在活动中表现,在表现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编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但对小学生来说一些文本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距较远,不利于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在构建学习情境时,要依托文本,创设易于学生参与的情境,以便于学生从中感知真实的生活,激活学生表现性学习的主动意识。学习情境的创设,问题是主线,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都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景象。在情境创设上,教师以“走进美丽祖国”为主题,引领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去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对《日月潭》《葡萄沟》《黄山奇石》进行学习后,再延伸到其他国内的知名景点,教师借助问题导学,给学生提供表现的空间。“同学们都去过哪里旅游?见到过哪些景点?这些景点在哪个省、哪个城市?你是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在表现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导游”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不同景点的美丽景致。当然,表现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还要完成对单元课文的阅读,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做好学习资源整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表现性学习倡导以单元主题为引领,打破单一课时的局限,立足单元内容,整合相关学习资源,对单元知识点、学习技能、情感态度等素养进行合理调配,以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与经验。结合统编教材“双线并行”的组织结构,教师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时,既要关注单元主题,又要落实语文要素。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等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内容,“读书”是这一单元的主题。由此,教师以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为主题,确立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旨在让学生明白“熟读深思”的意义。教师设计阅读导语:“‘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今天,我们将举行读书盛会,去品读文人的读书心得,去聆听冰心奶奶的读书箴言,去尝尝‘长生果的万千滋味。”教师联系学生的阅读体验,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说一说对文本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情感被激发出来,拉近了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他们语言知识、技能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形成。

(四)设置活动任务驱动学习,促进知识内化

表现性学习在课堂上的推进,需要具体的学习任务来驱动。仍以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对照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教师设计了三个任务“跟名家学读书”“品味书香”“做幸福读书人”,通过表现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并围绕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果。活动一,“读书态度养成手册”。结合本单元课文,让学生以快速默读的方式,边读边想,对所读文本进行理解和思考,用自己的话来阐述阅读感悟。活动二,“读书方法修炼记”。对照本单元课文及阅读目标,从快速默读中抓取关键词、句和段,提炼主要信息,把握文本要点,对名家读书的方法进行梳理。活动三,“读书心得畅谈会”。回顾读书经历,说说阅读后有何想法和感悟,自主表达。

(五)注重问题探究,鼓励学生表现与展示

表现性学习的开展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教师要善于将问题抛给学生,如在“读书方法修炼记”活动中,让学生对比阅读《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说一说怎样来评价一本书。对于不同的书,评价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读书有哪些好的方法,通过师生讨论,归纳出以下读书方法:第一,对书中主要信息、关键点用各种符号进行圈画;第二,找出写作顺序,分条列出主旨信息;第三,运用归纳法,对句段进行归纳,学写批注;第四,列出时间轴,找出阅读主线,列出主要事件;第五,借助图表梳理信息。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获得了读书方法的内化。

可见,表现性学习的运用,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对于某一类问题,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想法或观点。如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以“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为话题,让学生结合书中人物,展示各自的看法。不同的见解,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同时,在展示与表现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得以激活,促进了语文知识的习得。

三、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在表现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更是通过学习活动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教师运用表现性评价,根据学生的真实反应,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口头表达、动手实践与问题解决方面展开全面评价。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调动知识经验的参与,实现新知识与旧知的横向衔接,获得知识的升华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设置评价标准,确保评价有理有据

在表现性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阅读、思考,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进行评价前,教师要对评价标准进行明确和细化。

例如,口语交际的评价标准:一是在讲话时,所讲的内容要积极向上,表达时要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对所讲的人物,要注重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的表现。二是选择恰当的表达方法。在讲话前,要求先确定思路,围绕某一表达话题,想一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对方会有何反应,如何给予解释和应对。三是要做好表达前的准备。提前做好与话题相关资料的收集,为表达提供充实和丰富的依据和内容。四是注意不良表達习惯。口语表达过程中,对所讲过的内容,不能重复,要避免自己的口头禅;在别人笑场时,也要做到沉住气,不能笑。

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时,教师围绕“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的话题,让学生回顾自己所读的书籍,说一说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想法和见解。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对表现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回应,对存在的不足婉转地提出建议。在运用表现性评价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多练习,多试讲,多聆听别人的意见,多改进自己的口语表达方式,促进自身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

(二)紧扣核心目标,突出评价的针对性

在表现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评价不能随意,而是要围绕表现性学习目标和任务来展开。表现性评价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表现性学习。教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要明晰课标和教学内容,要关注语文要素,把握学情和认知特点,做出针对性评价。

例如,在《枣核》的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枣核帮助乡亲们夺回牲口,又是如何脱险的?”围绕这些问题,教师设置表现性学习任务。一是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表现枣核智惩衙役和县官的句段;二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故事内容,提炼关键词;三是展开小组合作,完成对故事的复述。结合学生的学习与展示,在评价时,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查找关键句段、提炼关键词语的能力。特别是对“枣核是如何智惩衙役和县官的过程”圈画出所用的动词,这能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表达的顺序,精确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也为后续复述做好准备。另外,在评价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比如,在复述故事情节时,学生的声调、语气、表演是否形象、生动。通过表现性评价,语文课堂变得趣味横生。

(三)对接学生生活,突出评价的综合性

表现性学习在课堂中的落实,教师要善于搭建生活化学习情境,尽可能联系学生的亲身体验,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学生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表现性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更强。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设置了“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展现文化创意。有学生发挥自己的演讲优势,展示了“大美中国”的风采。教师在评价时,基于学生的表现,着重强调学生的演讲主题以及演讲时的语气、神态、情感等内容,并对学生所摘录的经典语录、诗词句子进行肯定。有学生发挥自己的绘画优势,展示了“手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板,以图画的方式展现了传统文化特色。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手绘展板时,着重从图画的整体效果、线条的运用、色彩的变化以及图文的诠释等方面进行评价,挖掘手绘展板的文化寓意,让学生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对表现性学习的运用,结合不同单元、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活动组织及情境搭建中,也要因需而化。表现性学习关键在于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能够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依托课堂表现性评价与指导,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表现性学习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