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格局、新方法
2022-05-30陆云
陆云
[摘 要]2022年4月,《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了语文教育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语文实践,变革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新——系统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突出文化育人功能;格局新——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内容融合,第一次设置语文学习任务群;方法新——提出了过程性和整体性的教学评价以及学业质量测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新方法,推动语文课程改革进一步前进。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新格局 ;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3-0001-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义务教育也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出现了新格局,需要探索新的策略、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此时应运而生。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订。
一是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以语文学习任务群来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按照不同学习主题整体规划学习任务群,体现阶段性与发展性。强调实践学习和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体现教学综合性。
三是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制订学业质量测评标准。
四是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对课程内容提出“学习要求”,给出“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
五是注重“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二年级课程与学前教育的衔接以及五六年级课程与初中的衔接,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一、新理念——价值引领,文化育人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中,将领悟“文化内涵”改为积淀“文化底蕴”,将“语文素养”改为“核心素养”,进一步突出了价值引领、文化育人的理念。这既符合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也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课程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价值引领、文化育人的理念。具体如表1所示(“旧课标”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同)。
首先,语文课程的定义中增加“国家通用”一词,强调语言文字学习的载体是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而不是其他语言文字。这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统一性和规范化,表明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承担起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民族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价值与功能,要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维护国家主权、国家统一,巩固与促进民族团结。
对语文课程的功能,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全新的阐述。第一部分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调“真实情境”“语言实践”,这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育人的理念。第二部分内涵更为丰富。首先是强调“思维”“审美”“文化底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接着,进一步阐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样的表达充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以文育人的多重功能以及重要地位。
其次,课程理念进行较大的调整,体现了育人功能的强化。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五大课程理念分别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这和2011年版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理念的明显变化。
第一个理念从“语文素养”到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变化。旧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发展思维、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是并列关系,目的是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是核心素养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途径和过程。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比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语文素养”层次更高,方向更明确,指向育人功能。
第二个理念指向语文课程的结构。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相对比较笼统,“语文教育的特点”指的是“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这一点融入核心素养中,将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分开来呈现。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通过语文学习任务群来构建。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的特点,这是语文学习任务群“阶段性”“发展性”的主要依据。
第三个理念指向语文课程学习的内容。旧版语文课程标准将“开放而有活力”的理念融入学习内容的“时代性”中。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突出时代性、典范性,强调整合,要求吸收语言、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如,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化,具有规范性的语言形式以及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新规定、新的文学作品等,需要在语文课程实施中给予更多关注。再如,网络学习、自媒体、人工智能等也成为语文教学的关注点。
第四个理念是关于课程实施方式的內容。旧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实践育人的理念。同时,它“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目的是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让语文学习回归本源。
第五个理念是新增的内容,指向课程评价方面。它强调评价要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要紧扣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要注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进步。评价方式上,它强调要注重过程性、整体性、综合性以及主体的多元性。例如,学生成绩或某方面的进步,应当采用增值性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突破,战胜困难,取得进步。
这五大理念具有递进的关系,“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课程目标,“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是课程结构,“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是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是课程实施的方式,“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是课程的评价。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分为三大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调这三大主题实际就是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理念,特别突出了价值引领、以文育人的核心思想,为语文课程实施、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提供了更为明确、更为集中、更为具体的方向。
二、新格局——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内容整合
(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按照语文核心素养这四个方面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安排结构化的语文学习内容,形成了核心素养引领、学习任务群落地的语文课程结构化新格局。具体如图1所示。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确定课程总目标,并建构语文学习任务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内容基本相同,但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看表3。
首先,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将立德树人的目标具体化为“文化育人”的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同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它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与引领,其价值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到了高中,更进一步提出“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在文化视野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要具有文化自觉性。这种文化价值导向要成为个人的行为和思想自觉。
其次,在语言运用方面,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让学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的感情”等。这是语文课程独具的特色、本质的属性,是语文学习的抓手和落脚点。
其三,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的思维应“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思维能力的要求不仅前所未有的明确、具体,而且很高。如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是非常高的要求,教学难度不小,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灵活处理。同时,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最后,在审美创造方面,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真、善、美当中,美是人类认知的最高境界。将审美创造独立出来,这既是核心素养的关键领域,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文字及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思维的外化、审美的对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文化积淀和审美意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语言经验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根据语文核心素养制订课程目标和要求
1.课程总目标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制订的课程目标共有9条,比旧版语文课程标准少了一条。具体如表4所示。
第一条是总体目标,相对于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条提出“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疑是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提出要求,比“个性”“创新”“合作”等针对个体要求的提法要更高,更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德树人总目标。
第二、第三条是从“文化自信”方面提出的。从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民族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到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明确提出弘扬的是什么样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中华“优秀”的文化,而不是落后的、反动的、低俗的文化,更加突出了文化育人、文化自信的具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