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如何讲好新时代新闻故事
2022-05-30刘国琪谢孟洙
刘国琪 谢孟洙
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的制作与生产随之也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新闻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宽,制作技术的更新迭代,推出一系列新形式的新闻作品,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和“生产线”在新时代很难满足受众的需求。融媒体时代要讲好新闻故事,新闻从业者要适应更高更苛刻的要求,面对讲好新闻故事中的各种挑战,发现新闻价值尤为重要。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更高层次锤炼新闻“四力”,走进群众中发现新视角,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准确把握当下时势,努力优化与创新新闻故事的讲述方式。新时代,新风尚,新闻工作者应该抓住时代所给予的机遇,用平实质朴带有温度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时代的风采,创造出更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新闻作品,讲好新闻故事,促进新闻事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闻故事;“四力”;融媒体;新闻价值
一
融媒体背景下讲好新闻故事的迫切性
新闻工作者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对我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提高至关重要。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许多新闻宣传报道并不基于真实事件原貌,故意给中国贴上充满恶意的意识形态标签,我国则“肚里有苦说不出”。比如,在最近几年中,国外媒体对中国媒体记者进行严厉的打压,一些媒体刻意制造话题,营造舆论氛围,抹黑中国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国新闻工作者讲好新闻故事显得空前的重要,要改变讲好新闻故事的迫切局面,在创作战略上必须补虚固本,必须走好“四力”路。在战术上,要杜绝太过宏观、空洞的内容、严肃呆板的表达手段,通过讲好故事来找到精神共通点、情感的共鸣点,用朴实无华,真实生动的事实与语言去浸润受众的心灵。
精彩、生动、鲜活而充满温情与正能量的故事,较之一般的信息传播载体和手段,更有利于传播与交流。“讲新闻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讲好新闻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媒体形式多样化是全媒体时代的突出特征。媒体形式多样化在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的同时,也加剧了各类媒体间的竞争,新闻作品不创新,不注重内容就注定要被淘汰,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各类新兴的媒体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智能终端开展运营,能够向受众提供集即时化、全面化、多样化信息于一体的传播业态,新闻写作成果能够第一时间以各类渠道和形式传递到受众面前。同时,新媒体产生的信息内容可以根据媒体的联动和个人需求进行分类从而呈现给受众,使受众更容易找到自己兴趣点内的内容。大众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自由度逐步提高,在一个人人拥有移动智能终端的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内容的制作比传统新闻媒体有着更大的优势,传播渠道的不断增加,制作新闻的效率和数量不断提高,更加有利于新闻工作者讲好新闻故事,制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新闻产品。
二
基于“四力”讲好新闻故事的重要性
每一时代有主题,每一代人有使命。新闻工作者要讲出优秀的新闻故事,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优化和创新,勇于开拓新路,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记者要运用综合思维淬炼“四力”,配之运用新思想、新技术的作用,成为一名优秀的新聞故事讲述者,让新闻用事实说话,讲出社会真实面貌和时代风气。强化“四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闻故事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走好这条路。
人民日报的一位编辑说:“不到现场不写新闻是人民日报的一条铁律”。耳听为虚,眼见才为实,只有亲临现场,你才能挖出有价值的事件,你才能看见人物感情的流露,你才能更好地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温度,才能写出鲜活、打动人心的新闻,简而言之,练就“铁脚板”是对每位新闻工作者的根本要求。行万里路,练就眼力观看世间形形色色,实时发现生活中的“小故事”,感悟大道理,生活中没有缺少美丽,只有缺少美丽的眼睛。新闻工作者们拥有好的眼力,穿风雨听民声,才能看到大众看不到的、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才能捕捉到“沾泥土”“带露水”“冒热气”“抓活鱼”生动鲜活的新闻。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能不能主动迈开双脚丈量大地,能不能睁大双眼敏锐洞察天下,能不能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能不能练就妙笔书写伟大时代,能不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检验。只有展开“千里眼”,练就“铁脚板”,才能写出有质量有温度的优秀新闻作品,从而反映这个伟大的风云时代。
三
走好“四力”路
新闻、新闻学、新闻媒体、新闻事业……大多数人的眼中是没有这些概念的。在他们眼中,这些可以是每天晚上七点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联播,可以是屏幕上光鲜亮丽的主持人和记者,也可以是手机上随时弹出的某条讯息,甚至是一个麦克风、一台摄像机。实际上,新闻不仅仅是报纸上、电视上或者手机上的文字,也不是扛着摄像机、举着麦克风的某某记者,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有温度、有生命、有价值的东西。新华社的韩洁老师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新闻传播者是时代的史官。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是这次新闻传播大讲堂的主题。张炜老师在课上提到,重大主题报道要有料、有魂、有骨、有气,四者相辅相成,才能做好新闻。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必须践行“四力”,将脚力、脑力、眼力、笔力融入我们的新闻实践当中去,这是新闻人、媒体人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
脚力稳,才能走好实践道路
脚力是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功,增强脚力,是新媒体编辑记者工作的前提。记者,行者也。记者的特质就是在现场,记者的生命之路,在脚下,失去脚力,就意味着失去根基。新闻从业者,就要学会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全面掌握一线的信息和最新的情况。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我们作为党的新闻从业者,就要懂得跟党走,跟着信念走,为党工作,为党献力,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只有在行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扎扎实实锻炼脚力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深切地读懂世情、国情、党情,才能更深厚地培养和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站稳政治立场,走实群众路线。”我们的新闻工作和党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和群众基础是紧密相关的。在实际采编过程中,我们更要走进群众,走进实际,要身处其境去感受。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张旭东走进疫情前线,先人一步抢占新闻先机,有效地传播出了疫情一线的信息,为我国疫情发展和疫情信息管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导演柴红芳接到制作一部有关精准扶贫的纪录片的任务后,她和栏目策划周小力亲自前往云南做前期的策划调研,随后她和她的团队在条件落后、生活艰苦的沙瓦村完成了《落地生根》的创作,历经四年拍出了真正有深度、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新华社广东分社深圳支社副社长周科对“春运母亲”的报道,以及对这位母亲十一年的不懈寻找,用脚丈量出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这些新闻工作者以其亲身经历参与到实践中,正所谓“敢为人之先,立足于脚下”。
眼力准,才能洞察社会百态
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更要时刻谨记新闻素养,做一个有“眼力”的新闻人,学会搜索热点、抓住热点,“先人之所见,见人所未见”,让我们的报道更能抓住本质,更有深意。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鉴别力,掌握准确有效的信息,利用与时俱进的媒介传播手段,以一双善于发现和鉴别“真相”的眼睛,来体察生活百态,报道真实的新闻,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新闻传播大讲堂中,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战略规划室主编曹磊和他的团队,讲好中国故事,制作发布了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获得了广泛好评。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工作者每天都会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人民日报的工作者眼光独具,以其强于常人的政治判断力和思辨能力,从年轻人的视角寻找突破口,对歌词进行改编,不仅保留了网络热度,而且呈现出了符合调性的高品质内容。
脑力活,才能引领时代趋势
一篇好的新闻稿件,离不开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努力,一篇好稿件的出品,定是新闻工作者,潜心思考,用心学习的结果。作为新闻工作者和舆论工作者,记者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新闻的质量。脑力是思维的化身,只有不断优化记者的思维方式,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拨开迷雾,看清事实的真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闫东,带领将近600人的团队,在184天完成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纪录片的创作。这部大型文献专题片用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素材演绎了党的百年历史,这些工作者同时运用了“5G+4K/8K+AI”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内容+技术”的双轮推动。视频工作者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党史,加强相关素材的积累,不断修改和强化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制作过程中自觉使用历史思维和思辨思维,将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有效结合,传递出了有深度的内容。在融媒体新时代,媒体要引导新闻工作者创新观念,增强新闻意识,拓展专业视野,提高写作水平,要善于思考和探究,仔细推敲,引导主流社会价值观,揭示生活之美。
笔力硬,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用丰富的语言文字来记叙新闻事件。增强笔力,顾名思义就是要不断改进表达创新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特别是要去套路化,更加契合当前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使文章更受大众的喜欢,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信息。文要力透纸背,行需脚踏实地。“文字是基本功,是新闻报道的本源所在,文字的快速、简练等优势不可替代”。最早的新闻虽承载于纸张,思维的高度却挣脱载体。精简的语句将“意会”转变成“言传”,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用最为简练的文字傳达整个表意。但优秀的新闻稿件却并不代表要短,当新闻的内容表达要足够丰富的语言文字来记叙,那么优秀内容的长篇文章依旧是优秀的。但文字新闻的困境也在于此,在当下的年轻一代,短视频新闻的热度明显高于文字新闻。而想要提高新闻内容的传播度,当下的年轻一代90后、00后网络原住民才是主力军。写文是一个攀登的过程,只有多写,才能在书写每个文章的时间里不断精炼提升自己,而短视频的异军突起,则要求文字更为短小精悍,只靠标题就要将读者吸引,才能让人为你驻足停留。因此夸张的标题党越来越多,文不对题更是家常便饭。而对于新闻,真实性便是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虚假新闻更是没有生存的机会。在多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要适应互联网语态与全息传播形态的表达形式,提升新闻工作者自身全媒体传播的能力,做到语言平实、言之有物、准确客观,练就一专多能的本领。
《新闻大讲堂》三十二集视频,三十二个主题,三十二个获奖者。从这些新闻工作者的获奖作品中,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画面:零下三十摄氏度的运煤工人、为寻一张照片十一年如一日的坚守者、茫茫大海上孤独的守塔人、驻扎在大山深处的纪录片摄制组……他们用笔、用话筒、用镜头记录着这个世界,用冰冷的工具展示出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传递给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温暖人心的瞬间。无论是人民日报曹磊老师对《少年》MV的解析,还是谭元斌老师对如何做好全媒体时代经典人物报道的讲解,一个个重磅制作的推出与呈现,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做好新闻的知识,更是对新闻的一个全新的认知。记者把新闻故事讲得清楚生动,才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记者要准确认识自己的职责和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响应新时期社会生活和群众的需求,寻找沾有泥土气息的素材,撰写温暖人心的内容,真实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倾听民众情感的真实流露,让优秀的新闻故事通过动听的语言娓娓道来,使新闻更贴近群众生活,优化新闻传播内容和方式,促进新闻传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蔚然,融媒体时代下践行“四力”的重要性[J],记者摇篮,2020(09):12- 13.
[2]吴迁,媒介融合背景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8(8):53-54.
[3]裴莹,全媒体时代报纸新闻写作的困境及优化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03):137-139.
[4]曹克斌。“铁脚板”下出新闻—以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践行“四力”为例[J].新闻论坛,2019(06):2019.06.025.
[5]努尔兰别克,试论融媒体时代新闻宣传面临的机遇及挑战[J]。新闻传播,2018(15):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