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视角融合创新,都市报唱响“两会主旋律”

2022-05-30李冲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扬子晚报委员

李冲

当前,我国的媒体融合进程已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全国两会作为新媒体技术集中展示的大舞台,成为各家媒体在时政领域比拼的重点。近年来,《扬子晚报》通过可视化手段、新技术采用,不断发力,做好议题设置,实现内容深度报道与融媒表现手段的结合,打造了一批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爆款”产品,将两会“好声音”传达到受众心中。通过“融合创新”,《扬子晚报》对全国两会进行全面、立体、多样化的报道,使报道破壁出圈,精彩纷呈。

强化议题设置,内容发力让报道“有深度”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媒体的立身之本依旧是有深度的内容。《扬子晚报》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提前谋划,通过精心设置议题,对深度报道进行包装策划,从两会程序性报道中“突围”,通过对各类民生热点话题的关注,让宏大主题与百姓民生建立連接。不仅从内容端发力,打动读者,更形成一种“两会与我生活息息相关”之感。

“代表委员这五年”拉近读者距离

2022年,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五年,是他们本届履职参加的最后一次盛会。五年来,他们如何尽职尽责?他们“紧盯不放”的事办得怎样了?在两会的预热报道阶段,《扬子晚报》推出“代表委员这五年”栏目,用文字和视频展示拉近两会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在该栏目中,《全国人大代表孙景南:肩上的担子比手中的焊枪更重》《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迈开步子,怀着真心为民服务》《全国人大代表胡冶:尽己所能,广泛建言,让建议“落地有声”》

《全国人大代表何健忠: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履职日》《全国政协委员乔旭:为一线教育和科研工作者传递心声》《全国人大代表秦光蔚:脚沾泥土,带着“大地的声音”奔跑》等系列作品,从报道中脱颖而出。

报道对象分布在各行业,涵盖了基层工作者、企业员工、科研工作者、高校教授等各类人群,以记者的笔触和视频展示,通过报道对象的履职经历和感悟向读者展示全国两会印象。从报道中可看出,五年来,代表、委员们很多建议、提案被采纳,相关观点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回复,而且收到回复的速度越来越快……代表、委员们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怀揣民意,建言献策,将百姓的所想所思所盼、将基层的声音带到两会上。这组报道,生动诠释了本届两会的热词“全过程人民民主”。

“圆桌派”汇聚“好声音”

两会报道的主题很宏大,需要在报道方式上进行创新,回应民生关切,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

2022年全国两会,《扬子晚报》推出“圆桌派”栏目,汇聚代表、委员“好声音”,从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入手,展现参会代表、委员们对于热点民生话题等的关注。在首篇报道《代表委员们的“教育好声音”,哪些说到了你的心坎上?》的报纸见报版面中,创新地采用“圆桌”形式排版,以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双减等关键词作为各自“发言”热点,受到读者好评,其中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关于“取消中小学各种艺术等级考试”的部分,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成为其他媒体争相报道的新话题。

这组“圆桌派”,涵盖了长三角“交通一体化”、人才培养、国际物流、数字经济、养老思路等多个话题。将两会期间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以及紧随两会进程而出现的热点讨论加以展现。比如,在圆桌派的数字话题板块,结合政府工作报告12次提及“数字”这一关键词,《扬子晚报》前后方联动,展现了江苏在“数字浪潮”中的作为,从实体经济正在蝶变、智慧生活触手可及、推进数字化转型三个方面着手,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从数字+装备制造、人民币、医院、城市、人才、乡村、文化等方面,全方位通俗易懂地进行了展示。

紧跟节奏,热点“突击”

如何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两会在身边”?《扬子晚报》通过“两会日记”、政府工作报告厅局长反响、“回应总书记关切”等形式,将代表委员的参会感悟以及厅局长“发展好声音”等进行展示,让两会热点通过话题延伸得到更深刻的展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政府工作报告》对就业、教育、出行、实体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表述,提振了信心。那么江苏2022年会怎样落实呢?《扬子晚报》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厅局长群体,他们从城镇新增就业、建设教育强省、创新强省、制造强省等方面进行“回应”,让《政府工作报告》与当地发展完美契合。

“回应总书记关切”,《扬子晚报》从江苏代表委员聚焦减污降碳回应生态环境以及关注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进行报道,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以及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联组会议时强调的内容,展现了江苏代表委员的强烈反响。

加强读者互动,爆款产品增强“参与感”

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不仅要吸引读者的眼球,还要吸引读者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近两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扬子晚报》融合多种元素,打造了一系列爆款产品,让读者与《扬子晚报》进行了深度互动。Svg互动、H5互动以及采访互动等,让受众在接收和读取信息时,愿意裂变式传播,助推形成“爆款”融媒产品。

Svg互动吸引了千万关注度

Svg互动图文成为融媒产品的新时尚。通过设置点击、长按或者滑动等交互动作,分阶段展示内容,增强了互动性和趣味性。它不必跳出微信推文界面就能实现多种互动效果,给用户带来良好的浏览体验,牢牢吸引用户注意力。

2022年,《扬子晚报》在融媒产品互动性方面不断翻新。每年全国两会上,“首日封”都是抢手货。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当天,《扬子晚报》推出了Svg交互产品《幸福来敲门!你有一封全国两会“首日封”》,以首日封的形式,描绘《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亮点,吸引千万网友参与,受到极大关注,在这一系列的Svg交互产品中,点开信封,政府报告的内容便显示出来,充满仪式感。

互动还存在于留言中。传播学者彭兰认为,网络为舆论的表达提供了一个窗口,为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土壤。《扬子晚报》官方微信发布该交互产品后,留言点赞排名前十的参与者获得了记者从北京寄出的真正的“首日封”。而读者们的留言,也成为了产品和传播内容的一部分,促进了信息的二度传播。

H5互动创意翻新

创意无限的H5产品,让严肃的新闻内容变得有趣,让报道“入耳入心”。H5包含了图文、音视频、全景、直播等多种形式,可以用丰富的应用场景,图文并茂地展现主题,H5短小精悍,是具有轻松阅读体验的“轻阅读”,适合碎片化阅读和移动端阅读。

从“高铁洼地”到全国前三,江苏高铁建设交出最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全国两会,《扬子晚报》推出大型互动创意H5《奋进“十四五”,开启“幸福号”》,与代表、委员们一起登上开往现代化的“幸福号”专列,可以听到他们在不同车厢“谈论”的特定话题。这节专列设置了“8090乘风破浪”“上九天揽月”“美好生活”“率先实现碳达峰”“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等9节主题车厢。代表委员们接受采访的视频、音频、长图、Vlog等多种形式一一呈现。网友还可以互动、助力,让列车更快更稳。

2022年,《扬子晚报》两会报道以游戏的方式推出《绿水青山一起“拼”》交互式产品,邀请读者在手指游戏中变身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一起“拼”锦绣河山。拼成功之后,不仅能看到江苏在环境保护中的成就,还能看到《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生态的新指示。拼既是“拼图”,又代表了“拼搏”,产品获得网友及代表委员们点赞转发,传播量超3千万。

紫月“抖来问”增强互动

媒体报道要贴近受众。对于全国两会报道而言,报道要具备针对性,了解读者所需所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扬子晚报》坚持让读者互动参与到两会报道中,面向江苏全省征集两会热点问题,邀请读者和网友就关心的话题发出提问,并请《扬子晚报》首次上会的虚拟主播“紫月”将问题带给参会的代表委员,请他们有针对性地回答。“抖来问”谐音“都来问”,同时适应短视频传播时代,在抖音等短视频上发布,吸引了不少人参与。“双减”之后,家长的重心放哪儿?未来养老长啥样?面对极端天气,大城市如何打好防范“硬仗”……有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的大事小情,网友所关心的这些问题,在紫月与代表委员们的一问一答中,得到答案,也拉近了读者与两会的距离。

在热点话题面前设置议题,吸引读者参与到报道中,加强沟通和互动,吸引了受众眼球,能让受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多种信息并高效解读,激发受众阅读兴趣,让其主动接收信息。

技术支持下,记者出镜让“内容可视化”

近年来,各大主流媒体在内容可视化方面做出不少尝试。全国两会上,各媒体推出自家“网红”,打造知名IP,让记者从幕后走向台前,将其作为新的流量端口,创造更适合大众传播的报道。《扬子晚报》这两年来打造“内容可视化”,让行业资深记者破圈出镜,在2021年、2022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大放异彩。

Vlog“讲两会”

从2021年《阿紫阿牛跑两会》,到2022年的《“赵”酱紫讲两会》,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扬子晚报》的Vlog报道吸引网友注意力。随着微视频的普及和流行,Vlog产品用动态视频代替静态文字图片,以接地气的语言方式与受众形成情感交流,打破严肃叙事的印象,风格清新,个性十足。

《阿紫阿牛跑两会》在记者进不到两会会场的情况下,跳出会议本身,将热点话题延伸至会场外,生产出一批诸如《“神秘礼物”来到高铁车厢,“阿牛”带您去揭秘》《今年的两会新词,你都get了吗》的精彩产品。在这组Vlog中,阿紫帶网友去打卡首次展出的月球土壤;迎接冬奥会,阿牛前去冬奥场馆“冰立方”“冰丝带”实地探访等等。系列短视频让紫牛新闻报道“出圈”,好评如潮,深受年轻人喜爱。

2022年,延续这类展示,《扬子晚报》生活类品牌栏目《“赵”酱紫讲》的“网红”—南京话主播用Vlog的方式去北京“讲两会”,元气、生动的视角展示了媒体记者从南到北与你“箱”见,带着行李奔赴北京报道两会的情景;契合冬奥会,打卡顶流网红冰墩墩、雪融融,健身向未来;还在春日的北京,感受长江大保护以及大运河“终点站”,南京话配上与江苏有“亲近感”的话题,一起“韶韶两会那些事儿”,瞬间破圈。

情景剧“演绎”报告

《扬子晚报》这两年来,打造“内容可视化”,记者从幕后走到镜头前。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了5W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主体是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通过记者IP,吸引大众吸引力,消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之间的渠道壁垒,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移动优先,让新闻快速抵达到用户那里。怎样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入脑入心”?什么样的形式更吸引年轻人?《政府工作报告》甫一出现,《扬子晚报》便邀请报社的记者们,走进“紫牛小剧场”,推出《情景剧里看利好,换个方式读报告》视频产品。在这个小剧场里,记者化身职场新人、抗拒异地报销的老人、着急买房的购房者、研究个税扣除的辣妈等,通过生动的故事演绎,将《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的民生大礼包变成代入感很强的情景剧。看完了情景剧,也就明确了具体的幸福点,轻松,有趣。

“e琪学两会”

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创新两会报道叙事风格。全国两会报道是主流媒体的融合成果、应用互联网技术解读信息的“练兵场”。《扬子晚报》在2022年顺势而为,将新技术应用到常规报道中,实现了信息的可视化处理。

为了让两会报道更直观,让新闻“动”起来,《扬子晚报》在“虚拟演播室”解锁了新闻报道新方式。让新闻报道具有场景化,三维虚拟演播室将真人置身于虚拟空间,利用虚拟三维场景与现场拍摄的人像进行数字化实时合成。紫牛新闻主播李雪琪通过讲解,给年轻人送上“两会知识小课堂”,用生动的方式分享两会知识,吸引众多年轻人“e琪学两会”。

两会指的是哪两会?政府报告是怎么出炉的?为什么政协会要先开?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些小知识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解读,让全国两会小知识深入传达到年轻人心中,再度形成爆款。

媒体深度融合的语境下,研究主流媒体到底如何做好重大题材报道十分必要。通过研究《扬子晚报》两年来的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实践可以看到,目前,运用新兴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让受众在“主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高效解读,激发其浓厚兴趣,正成为传统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新探索。可视化呈现手段轻制作、切口小,接地气且充满趣味,也对传统媒体吸引年轻受众有重要意义。

无论坚守内容的深度解读,还是加强媒体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打造记者IP化消融渠道壁垒、运用智能和虚拟化等技术融合助力新闻生产,重大时政报道正在一步步让新技术在新闻报道中落到实处。科技加持,拓展了信息采集传播的广度,注重新闻立体化传播、交互表达,使其全面覆盖至所有用户,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多样,严肃的时政报道正在技术支持下,“入耳入心”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单位:扬子晚报)

猜你喜欢

扬子晚报委员
图片报道
2021全国两会委员代表说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新闻领域,爆款视频是这样“出炉”的——以扬子晚报扬眼视频为例
新媒体时代报社微营销策略研究
以“小”见“大”,传递一纸温暖——浅析扬子晚报的暖新闻报道
《扬子晚报》教育公号“招考部落”一年十万粉丝的打造路径
纸媒亦可开发“粉丝”经济
委员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