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此青绿,不只青绿

2022-05-30马孟刚

百花 2022年5期
关键词:宗白华

马孟刚

摘 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青绿设色为主,通过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千里江山的锦绣宏远和城市生活样态的闲适自得,体现了创作者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以及淡泊高远、寄情山水、希冀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人生态度。从宗白华的艺境创构理论对《千里江山图》加以阐释,有利于深层次理解其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

关键词:宗白华;艺境创构理论;《千里江山图》

《只此青绿》以雅致逸远的美学神韵刷屏全网,惊艳全民,成为壬寅虎年春晚最美的舞蹈。该剧目以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旷世佳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通过舞者绚烂翩跹的舞姿勾勒了如诗如梦的山河壮貌,动态还原了《千里江山图》的绝美场景,再次将国风推向极致,引来热议。本文拟用宗白华先生的艺境创构理论来解读《千里江山图》的艺术密码、思想内涵及审美意蕴。

宗白华是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终生笃情于艺术意境的追求与研究,在晚年出版的文集《艺境》中,不仅提出了艺术境界的概念,还对其进行了深刻解构。他认为:“艺术境界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正体现了宗白华所言的艺术境界的三个层次。

一、直观感相的摹写:青绿设色的锦绣山河图

宗白华认为,艺术境界诞生的第一层是“直观感相的摹写”。这一层次是以对宇宙万象的客观再现为基础,强调一种自然所见,是“象内之象”,具有强烈的直觉感官性。类似于美国图像学研究者欧文·潘诺夫斯基所提出的“前图像志描述”,即对图像外在自然意义作阐释。从这一层次来讲,《千里江山图》是一幅以青绿色调为主的锦绣山河图。

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纵向长度1191.5厘米,横向宽度51.5厘米,采用长卷式全景构图加散点透视方法展现了千里江山的磅礴气势,雄浑壮阔、美妙绝伦。从左向右全卷大致可以分为四段景色:第一段山巅高耸入云,山谷中村落稀疏,山底与水面相接,远处的山峰似隐似现,尽显千里江山、烟波渺茫的恢宏气象;第二段山水依旧壮阔,江面上浮现阁楼、栈桥、渔船以及活动的人;第三段山势渐缓,村落、渔船、人家增多,沿岸田野广阔,生活气息浓郁;第四段山势由平缓转为险峻,但村舍、人家、江面占比较大,气氛闲适恬静。整幅画山峦延绵不绝,景观错落有致,色彩不同于黑白为主的水墨画,而是以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奢华而不失雅致,极具视觉美感。

在中国传统色彩观念里,青、赤、黄、白、黑为“五正色”,它们分别对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青色乃“五正色”之一,属春,即生命之色、东方之色,是主流色调。青色,实以蓝色为主,包含部分绿色和黑色,它主要来源于矿物色的石青和植物色的靛蓝。《千里江山图》取前者矿物色的石青石绿,即青绿色,大概《只此青绿》的舞蹈名称就来源于此。在《千里江山图》中,王希孟沿袭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在色彩的运用上,采用的是“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是南齐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之一,指的是绘画中要把握事物或对象的性质与种类,而后赋予其相对统一、完整的色彩。《千里江山图》的类色体现为:山峦是青色或绿色,山脚与草房是赭石色,瓦房是黑色,点叶树是墨绿色,树干是黑色或赭墨。总体以青绿为主色,在具体施色中运用多种笔法,使色或轻或厚,或淡或重,层次明晰,浑然一体,在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中描绘着千里江山的锦绣宏远,成为青绿山水画中的杰作。因此,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称赞《千里江山图》:“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二、活跃生命的传达: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

在艺境创构理论中,宗白华认为艺境第二层是“活跃生命的传达”。在第一层中是以对客观物象的再现为基础,是一种写实的手法。而在这一层中,创作者将融入主体对客体世界的生命体悟,进入一个虚实交融的境界。在这一层中实现了由实的生命形态的审美向虚的生命功能的审美转换,也就是由“象”的审美进入到更高、更广的“气”的审美领域,具体表达则应该是对“生命的价值”的主观审美。从这一境层看,《千里江山图》则体现了创作者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

古人云“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只有民安才有国泰。纵阅关于《千里江山图》创作的背景材料,唯有画卷尾部蔡京的跋文,原文如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千里江山图》出自年仅18岁的宋代画师王希孟之手,用时半年,完成于1113年。此时的北宋,宋徽宗赵佶在位,受奸臣蔡京蛊惑,建立了“丰亨豫大”的思想观。“丰亨豫大”原意指富足兴盛的太平安乐景象,蔡京却把这一景象曲解为“既然国泰民安,君王便可以分配国家财富,兴建土木”,致使宋徽宗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加之金军南下、外敌入侵,举国上下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作为文人画师的王希孟无能为力,只能将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寄托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在《千里江山图》中,除了描绘连绵不断的壮丽山河之外,还有恬静的生活场景,如星星点点的村落、相互交谈的朋友、挑物前行劳作的路人、驻足眺望江景的游人等。也有富有市井气息的城市生活,如商业性的渔船、用于生产的水磨坊等,展示出老百姓祥和、富足的生活样态。在这客观自然景物和生活百态的描绘中隐匿着创作者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体现了他忧国忧民、扶济苍生的壮志情怀。

三、最高灵境的启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宗白华的艺境创构理论既是艺术的,也是人生的。他在《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将艺境的第三层表达为“最高灵境的启示”。这一层强调的是“境外之意”,是审美体验的最高点,也是人生体验的制高点。前两层艺境是从直观视像中感悟艺术、体味生命,而第三层则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意识,引人深思。从“最高灵境的启示”看,《千里江山图》展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千里江山圖》气韵生动、妙不可言。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评价:“无论是全幅画卷中借由千里江山的壮观景色体现出的‘卧游与‘周流,抑或细节之中小景所描绘出的‘道仙之逸,均表达出他(王希孟)眼中的《千里江山图》,不但是对大宋江山宏伟壮阔的抒写,更是他内心隐逸之情的表达。”从文献资料得知,王希孟留存于世仅此一幅画作,并且卒年不详,也许《千里江山图》完成之后,他便归隐山林。观览《千里江山图》,在对自然山水的描绘,生活百态的描摹之上总有一种超然的自我风貌,此处的山水、此处的茅舍、此处的渔船,绝非客观还原,而是“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的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纲领的阐释。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自古文人亲山乐水,喜以山水比德,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山哲学”,道家思想则是“水哲学”。据有关数据统计,在《诗经》中,“山”出现了60余次,“水”出现30余次,与“水”相关的近乎300处之多,表现山水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集体的无意识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玄学思想影响,情系人民、心怀天下的文人为了逃避市朝而纵情山水,归隐山林。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王希孟作为宫廷画师,宋徽宗亲授其法,必然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崇尚自然,面对日益衰弱的朝野难免心生归隐之情。《千里江山图》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正是他愿舍弃繁华、归隐山林的内心表现。

四、结 语

从宗白华的艺境创构理论解读《千里江山图》,它不仅仅是一幅青绿设色的锦绣山河图,更是创作者情系百姓、心怀天下的伟大抱负和淡泊高远、避世归隐的现实体现。整幅画作,无论是具体物象的刻画,还是整体气息的把握,都呈现出一种“尽精微,至广大”的艺术境界,不愧为中国山水画之杰作。

(安康市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宗白华
宗白华“散步”中发现的美
宗白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论析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我们
宗白华美学对21世纪后中国商业电影的启示
试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对古希腊的中庸精神的阐释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
论歌德对宗白华的影响
中国特色艺术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与思考——读时宏宇的《宗白华与中国当代艺术学的建设》
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