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精覃思 取精用弘
2022-05-30张琦
张琦
《小英雄雨来(节选)》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作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精读课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教学重难点。而研精覃思、取精用弘是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究竟“研”什么、“思”什么、“取”什么、“用”什么呢?
一、聚焦语文要素,以法贯之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贯穿在每一个学段,体现了以法贯之、程式训练、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之前,学生已经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来“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六单元之后,教材还要求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即根据不同的文章、使用不同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可见,“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前有学习基础,后有延续推进。
学“列小标题”是本单元学习把握长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围绕“列小标题”,精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通过呈现两个小标题引导学生“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略读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在阅读提示中设计了给每个部分换小标题或列小标题的任务;《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则梳理、提炼、总结了连接各部分主要意思来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种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教—学—扶—练—放”的编排体系,给教学指明了方向和路徑,给学生提供了方法和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方法,提升能力。
教材中,《小英雄雨来(节选)》提供的范例“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是学生学列小标题极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巧用资源引导学生追根溯源,以达到习法、悟法、用法的目的。以“游泳本领高”为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出示小标题“游泳本领高”,并告诉学生“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内容的方法叫‘列小标题”。这个标题是怎么列出来的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了解各段写了什么。学生经过阅读归纳,会发现第一段描绘了还乡河的景色,第二段介绍了雨来的本领,第三至五自然段叙写了雨来凭借游泳,机灵地躲过挨打的故事(这个故事篇幅最长,着墨最多,最能表现雨来游泳本领高)。进一步梳理,他们就能得出:第一部分主要讲了雨来的游泳本领很高。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列小标题的一种方法——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情。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在学法、用法中悟法、得法。需要提示的是,课文第三部分人物多(爸爸、妈妈、雨来、李大叔、敌人)、内容多(分别写了两天里发生的事情)、情节多(有爸爸妈妈的对话、爸爸和雨来的对话、李大叔的躲、雨来的“藏”和被敌人逮捕),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方法“去枝、去蔓”,即关注主要人物,分清主要事情。这样,学生就能顺利归纳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掩护李大叔。
学会了列小标题,是否就能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可试着将六个小标题逐一相加,通过“试错”挑起矛盾点,通过“练说”寻找问题点,通过“范例”学习突破点,以此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发现:小标题相当于文本每部分的关键词或主要内容,它虽是了解长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步骤,但要想把长文章的内容说清楚,还要以小标题为基础,对语言进行适当的组织加工,对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梳理,如在情节和信息上适当补一补(如抗日战争的背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在转折等关联处连一连(如加上关联词、过渡语等)。
二、聚焦人物形象,以言品之
感受人物形象,培植爱国情感,是学习《小英雄雨来(节选)》的又一重要任务。传统教法多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条情感线组织教学。这样的设计符合教师的教,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学,因为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故事情节、体味语言、感受情境的基础上,才能深刻地领悟情理。
《小英雄雨来(节选)》用“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智斗鬼子”“雨来‘牺牲了”“雨来没有死”六个部分,讲述了雨来从一个淘气、机灵的小男孩成长为小英雄的故事。之所以称雨来为英雄,是因为他做出了不同寻常的英雄壮举。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题眼“小英雄”,直奔重点,将目光聚焦到第四部分——“智斗鬼子”。
“智斗鬼子”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情节惊险,描写精彩。作家对雨来的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中,语言描写尤为独到,如:
①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②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③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三处语言,三个“没看见”,虽然话语内容没有变,但是雨来说话时的心理和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故事情境理解、品析语言,在语言中感受、体会人物形象,小英雄的“智”与“勇”的形象就能真切、立体、鲜明起来。
抓语态,品第一处语言。抓住雨来说话时“用手抹了一下鼻子”的动作,说话时“嘟嘟囔囔”的神情,读懂雨来此时就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此时,教师要回扣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雨来调皮、机灵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雨来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原来雨来这是在装傻——面对凶残的敌人,谁都会害怕,但是害怕也要保守秘密,敌人哄骗“我”,“我”就装糊涂。
抓语境,品第二处语言。面对敌人的糖果、戒指,雨来选择了沉默。面对敌人“抽刀、瞪眼、头上劈、横着脖子翻白眼”等威逼行径,雨来何尝没有恐惧,但他“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勇敢、坚强地直面凶残、狡猾的敌人。
抓语气,品第三处语言。敌人对雨来下了狠手,“扭、拉、打、揪、拧、抓”等暴行将敌人凶残的本性暴露无遗,而雨来“咬着牙,说:‘没看见!”。“咬着牙”三个字让我们读懂了雨来遭受敌人的毒打,忍受着身体的剧痛。这三个字加上“没看见”和一个感叹号,又让我们感受到雨来心里腾起的怒火,以及他信念的坚定和毅力的顽强。
将三处“没看见”的语态、语境和语气联系起来再次品读,我们可以发现,雨来能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和敌人作斗争:敌人哄骗时他装傻,敌人威逼利诱时他勇敢,敌人凶残毒打时他坚决反抗。雨来保守秘密的决心丝毫不曾動摇,甚至愈发坚定。那么,支撑他的信念是什么呢?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虽然只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但在和敌人周旋时,在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威胁、毒打时,雨来一定在心里一遍遍默念这句话。“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已经根植在了雨来的心中。此时,雨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他还是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三、聚焦学情特点,以练促之
《小英雄雨来(节选)》描绘了在如火如荼的抗战年代里,晋察冀边区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学生阅读此类文章会遇到以下困难:难读、难理解的字词较多;阅读时容易顾此失彼;年代较久远,学习有距离感。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学词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将着力点放在易错、难读、难理解的内容上。如字音上,可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呜哩哇啦”“吧嗒吧嗒”“塞”“拧”等多音字的读音;字形上,可重点辨析“慌”的字形,将其与“流”进行对比,并提供“忙、盲、芒”“去、云、公”等,引导学生发现竖折笔画后无点,撇折笔画后有点;词语理解上,关注“耍水、笤帚、劫难、趔趄”“推推搡搡、嘟嘟囔囔”等,为学生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在阅读长文章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读到后面的内容而忘记前面的内容的情况。比如“李大叔”这个人,不一定能留存在他们的脑海里;“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不一定能扎根在他们的心里。教师可采用回读的方法勾连前文,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故事链。学生还会被故事中惊险刺激、好玩有趣的情节所吸引,而对人物刻画、景物描写等表达方式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不计。这些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需要教师提示、引导和点拨。比如第四部分中,作者着墨写敌人,在揭露其卑劣、凶残的行径时,也反衬出雨来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再如,文中几次出现的景色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将景与事、景与情联系起来,体会“景语”和“情语”的关系:开篇的景色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后来雨来脱险埋下伏笔;第五部分的景色描写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增加了雨来牺牲的悲壮感;第六部分的景色描写渲染了人们愤怒、惋惜的心情,表达了人们希望雨来死里逃生的愿望。
针对阅读有距离感的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如《芦荡小英雄》《两个小八路》《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以及孙犁的《白洋淀》等小说,还可以推荐影片《平原游击队》《烽火少年》《小英雄雨来》等,让学生跟随波澜起伏的故事走入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在与故事、人物的同频共振中种下一粒种子:无论是过去艰难的战争年代,还是如今平安幸福的和平年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都要铭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里。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