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学习的语文情境教学
2022-05-30肖培东
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情境的选择和创设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应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创设起点,在情境中引出学习任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自觉融入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理念的转变。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究知识,但也因此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教学现象。教师刻意用情境包装教学,取情境之“形”而忽视内容之“实”,以致迷失了教学方向,颠倒了教学本末。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如何让教师创设的情境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呢?
一、情境教学要体现其必要性
我们不能把情境教学当作一种时尚,更不能想当然地在情境教学和好课之间画等号。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在教学中适当应用是有益的,但不能滥用。
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要慎重,要讲究其必要性,要根据文本的不同类型、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学习状态来确定是否创设情境。浅显易懂的文章,适合学生自然阅读,无需创设情境;意蕴深厚且对学生有明显阅读障碍的文章,教师则要根据学情,在重点、难点、亮点处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迅速、准确地感知、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进行有效学习。是否创设情境,从学生的学习来看,教师要考虑情境能否驱动学生深读文本、能否激活学生思维、能否实现能力的迁移转化、能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情境本身来看,教师则要考虑情境是否蕴含了本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能否起到承载文本重点、难点的作用。一名教师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读了文章之后,想概括、梳理一下故事,请你帮助小明完成这个任务。这个情境任务是概括文本的故事情节,有没有“小明”都无所谓。这样的情境创设徒有形式,毫无必要,不但低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使课堂教学变得臃肿,不如直接提出“文章写了哪些事”之类的问题更简洁明了。再如,教学《孔乙己》时,一名教师设计了“孔乙己眼中的孔乙己”这样一个情境教学环节: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孔乙己,结合课文内容,答记者问。学生扮演记者开始了诸如“孔先生,你为何如此酷爱你的长衫?”“孔先生,你生活困顿,为何却从不拖欠酒钱?”之类的提问。“孔乙己”或回答“穿习惯了”,或回答“我是读书人”,或回答“欠人家的钱不好”等。学生在该环节中无需深入地进行文本阅读,也无需揣摩孔乙己的心理,即可回答,情境未起到有效的驱动作用,也未能很好地统摄后续环节的教学。探究“孔乙己”这样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是否有必要通过“采访”这一“情境”来进行呢?笔者认为,这样创设情境并不合适,不如直接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揣摩孔乙己的心理。情境不具備必要性而被运用于教学,只会干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增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难度。
二、情境教学要体现语文味
情境创设要立足学科特点,体现学科本质,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语言”这一核心,在语用以及增强语用体验上下功夫。语文学习情境也必须指向语言,落脚于语言学习,基于学生的语言实际,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学《老王》时,笔者把师生课前问候作为情境背景,借助一句“老师好”快速导入教学:“‘老师的‘老和‘老王的‘老有什么区别?”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称呼和文本中的人物称呼瞬间关联起来,学生兴致很高,直入散文中写“我”与“老王”关系的语段,去感悟“我”与“老王”之间的真诚相助,感悟文中流露出来的善良和温暖。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笔者利用原文对话(“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不吃”“我不是要钱”)创设情境:收了人家的鸡蛋,“我”是如何想的?送别人鸡蛋,“老王”是如何想的?学生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给出了很好的个性化的解答。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细嚼语言,让“读”真实发生,实现从“阅读输入”到“阅读输出”的目标。如在《一棵小桃树》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是贾平凹先生,只能给小桃树写一个字,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代表作者对小桃树的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回顾课文,以贾平凹先生的身份说出了诸如“敬”“念”“梦”“怜”“美”“思”之类的答案。这是学生在精读之后对文本意义的自我言语建构,体现了积极的语用观。
需要强调的是,具有语文味的情境教学不仅要指向语言学习,而且要落在“这一篇”的学习上。基于文本、指向文本、回归文本应该是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情境教学要把语文学习对象、内容本身所构筑的“情境”作为根基,要真实地服务于文本教学,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要以文本本身的情境为核心,引导学生从文本塑造的人、事、景、物中去感受、联想、想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文本的教学目标要有关联性,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否则就消解了文本阅读的意义,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郦道元的《三峡》,一名教师创设了“为三峡写广告宣传语”的情境,学生很感兴趣,写出了“三峡,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在三峡等您!”等宣传语。可是,这和学习文言文《三峡》有什么关联呢?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文本中心。这名教学《三峡》的教师在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的时候,如果在任务前加上一句“利用《三峡》中的语句”,就紧扣了教学目标。
三、情境教学要适切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情境创设的适切性,意味着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情展开,要顺应学生心理需求,能调动或启发学生的思维。情境设置要体现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难易适中,以“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为佳。如教学《苏州园林》时,一名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苏州园林游览路线图的做法就不太实际。文章并未具体介绍某一座典型的园林,而从主到次、先整体后局部的说明顺序也不是参观路线。情境脱离学情,教学则无意义。如果让学生扮演导游,对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配合”或者“花草树木的映衬”作介绍,以此体现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就既紧扣了学习内容,又与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相适应。这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创设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的适切性,还意味着情境要符合真实的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笔者认为,情境要紧扣学生鲜活的生活,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理解知识的价值。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基础,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引导学生通过真实、具体的情境获得体验,完成对文本主题的意义建构。情境“飞雪连天”就不太适合南方的学生,情境“水乡泛舟”也不太适合北方的学生,要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情境创设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相对熟悉且与作品相契合的事物上。
情境创设的适切性,还意味着创设的情境要适时、适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被称为好的情境;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事实上,不是每节语文课都能够或都需要创设情境,更不是每节语文课所创设的情境都能起到好的效果。所以,一堂课,什么时候要创设情境,要创设几处情境,教师都要慎重思考。宁鸿彬老师的经典课例《七根火柴》,第一个环节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是一名‘红军博物馆的讲解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几根火柴,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观众简要介绍这几根火柴的来历。”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显然,这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也有很多课堂教学,教师在一开始就急着设置情境,情境不是指向文本的整体把握,而是指向具体的问题解决,这样的情境创设很难达到思维、情感的整体性建构;也有教师喜欢在情境中“流连忘返”,过多地创设各种情境,致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难以深入。情境的创设并非越多越好,绝不可过度创设而使学生忙于应付,导致学习无法真实发生。
四、情境教学要体现时代特征
进入信息时代,课堂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情境创设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征。
教学永远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而且必须具有时代气息。教师要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筆者认为,在核心素养语境下,教学情境作为现实生活局部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复杂的关系,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才能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在信息社会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认识水平都比较高,肤浅的游戏情境根本无法打动学生;同时,“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快手直播”等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了解学生的喜好,根据学生喜好创设的情境,既能彰显时代特色,又能促使学生自觉融入情境。为此,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时刻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和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时代活水引入课堂,保证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让学习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真实发生。
责任编辑 吴锋
肖培东
浙江永嘉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首届名师、浙江省首批“名师名校长”导师资源库专家、浙江省“国培计划”教育讲座专家,是全国首届“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第二届中国“好老师”,兼任全国中语会课堂优化策略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分会理事;是《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语文核心期刊专栏主持人;在权威教育媒体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教育的美好姿态》《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