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声乐演唱中气息的理解与运用

2022-05-30邱俊智

南北桥 2022年6期
关键词:声乐演唱理解气息

[ 摘要 ]声乐演唱比较抽象,是一种非直观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许多技能的掌握全靠感悟,其中气息的理解与运用极为重要。本文从演唱者的生理构造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物理中的声学、共鸣的原理、音乐及其美学等,多方面阐述发声中气息的训练原理和作用,并从演唱者的实际体验出发,对气息训练的方法特点做简要分析,使广大声乐爱好者能够清晰、正确地掌握气息训练方法。

[ 关键词 ]声乐演唱;气息;理解;运用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56

声乐作为一门综合表演艺术,在训练和学习过程中,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声音的优与劣取决于气息和发音体声带的相互配合。唐朝《乐府杂录》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还有人说“谁学会了呼吸谁就学会了歌唱”。帕瓦洛蒂的唱法也是建立在这个重要的呼吸基础上的,这是《与帕瓦洛蒂谈歌唱方法》一章中有关呼吸的开场白,多明哥在谈到歌唱呼吸问题时,始终强调没有正确而强有力的歌唱的呼吸支持,就不可能发出正确的歌声这个原则。以上古今中外的例子表明,气息的正确掌握和使用是学习声乐的重要步骤和技巧之一。

1    歌唱发声的生理构造

好的歌唱必须由呼吸、发声和共鸣等器官共同协作配合完成,这些器官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演唱者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其中气息通道包括前五个部位,肺则是储存气体的器官,当我们呼吸时,肺部和胸腔共同配合,一个完整的呼吸循环过程便可以顺利完成。当腹肌和膈肌收缩下沉,胸腔扩张时,外部空气就可以进入肺部;呼气的时候,肺开始收缩,腹腔在膈肌及腹肌的控制下,容积开始变小,气体从肺泡送出,一个完整的呼吸过程就完成了。现在声乐领域比较认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因为肺部的扩张是靠四面八方牵拉肌肉(吸气肌肉群)扩张牵拉来达到的,也是多数老师在教学中讲到的将气息吸到腰围,这是气息运用的一种意念。所以,我们在唱歌时,气息是由膈肌、腹肌等肌肉同时协作呼吸的各个器官来完成整个过程的。

2    科学的呼吸方法

在日常训练时,常见的吸气方式有两种:急吸和缓吸。唱歌时用的最多的方式是急吸,能更好地体会到肌肉群对于控制呼吸能力的则是缓吸。因此,在平常练习时,缓吸作为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很有必要。当我们缓吸的时候,身体一定要放松,口鼻将气息缓缓地吸入,在这个过程中,腹肌把膈肌向下拉伸收缩,整个胸腔变大,肺就有了更多气体的容积,这就是我们在练习时常常说的“深呼吸”。有了正确的缓吸,我们就可以进行急吸的训练了,在急吸的刹那间,气息同时进入口腔和鼻腔,腹肌与膈肌也瞬时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这种吸气方式同样也是一种“深呼吸”。在实际演唱过程中,缓呼还是歌唱时的主要呼气方式,这个过程也是在呼吸肌肉群的控制下进行的呼气。呼气时,膈肌以及腹肌等仍然要保持吸气的感觉,肺部里的气压和外界的气压要相对保持一定的平衡,在歌唱肌肉群的推动下让气息慢慢呼出。以上呼吸方法在经过长期正确的训练和实践之后,呼吸的肌肉群就可以拥有较强的控制力及协调力,为歌唱者在歌曲表演时运用正确的气息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歌唱的姿势对于呼吸的影响也很大,不在本文阐述范围。下面是实际训练气息时常见的几种方式。

2.1  “闻花香式”吸气法

采用这种方法训练时训练者需要全身保持放松,双目微闭,试想将一朵芬芳无比的鲜花置于鼻下,鼻翼张开,徐徐地将花香吸入肺部,此時腹部松弛打开,膈肌下沉,胸腔适度扩张,使气息缓缓流入到肺部。用这种吸气方式时,身体的整体状态应是松弛的,气息也要流畅而自然,演唱出来的声音就能够连贯流畅、圆润动听。例如歌曲《在银色月光下》,整首歌曲曲调优美绵长,意境含蓄而又深远,深切表现了青年人对爱情的纯真向往和无限怅惘。因此,在演唱开头部分“在那金色沙滩上,洒着银白的月光”时,一定要调整好呼吸状态,在慢速演唱的前提下,用“闻花香式”的呼吸方法使身体放松,气息顺畅进入,通过腹肌对气息的控制,缓缓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抒发开来,只有这样的演唱才能够准确表达出词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本意。

2.2 “惊讶状”吸气法

此种方法又称“倒吸一口凉气”,人在吃惊的时候,肌肉群的运动和喘气时的运动极为相似,因为生理因素的反应,呼吸的所有腔体刹那间全部打开,很快就把气息送到歌唱应有的状态。这种方法还能锻炼呼吸器官以及肌肉群的快速反应,对吸气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在演绎较为激动、愤怒等情绪的歌曲时,更需要用“倒吸一口凉气”这样的状态来训练。再例如《祖国不会忘记》(月潭作词,曹进作曲),这类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在节奏上很多地方都是采用弱起的方法,因此在演唱的时候,歌曲的换气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应该用“倒吸一口气”的方式进行,方能表现出奔腾不息的滚滚洪流。当前奏结束时候,歌曲从弱拍进入:“在茫茫的人海里……在奔腾的浪花里……在征服宇宙的……那默默奉献的……在辉煌的事业……那永远奔腾的……”。这开头六句歌词,一连串用了四个“在”字,两个“那”字,并且都是从弱拍进入,此时只有用急速吸气的方法,才能准确表达出声音和情绪应有的动力感,为歌曲第二部分铺垫准确的情绪基础。

2.3 “全景天窗式”吸气法

唱高音时,用“全景天窗式”的吸气法对音色具有很好的美化作用。这种方法会感觉在吸气的瞬间,新鲜的空气顺着鼻梁、眉心、咽壁一直到达腹腔,以抛物线的感觉吸入气息,唱歌时保持吸气状态不变,这种状态很容易获得高位置的感觉,发出的声音也比较明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反之,假如仅仅用口鼻做一般的正常吸气,造成的结果也是很浅的呼吸,这种支持下发出的声音就会苍白无力。例如在演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郑南填词,刘长安谱曲)时,首先要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绪。这首歌反映的是在解放初期海南岛上发生的革命历史故事,所以在演唱时要将演唱者的情绪色彩调动到位,歌曲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是高音区,用“全景天窗式”的吸气方法对音色的穿透力都具有很好的美化作用。

3    气息在声乐作品中的灵活运用

不同的作品、音区和音高对气息控制的要求和运用也不尽相同。气息运用过强时,声带对气息的阻力就会增大,如果长期这样去唱歌,喉咙的肌肉就会很疲惫,演唱的能力也会下降;相反,当气息运用过弱时,为了保持一定的音量,声带被迫处于拉紧的状态,仍然会造成喉咙的肌肉疲劳。因此,在声乐作品中,恰当地运用气息的强弱,可以使声带进行科学的振动发声,不仅可以避免伤害声带,同时还能发出优美的音色。

3.1  气息运用在不同的音区

当演唱低音区时,力度不能过大,缓慢把气息送出,保持着叹气时的感觉。例如,俄罗斯歌曲《伏尔加船夫曲》用叹气的感觉唱出“哎哟嗬,齐心合力把纤拉!”加上胸腔的共鸣,歌曲的情绪就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演唱中音区时,要适度加大气息,用朗诵歌词时的力度来演唱。例如演唱《黄河颂》(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时,用打哈欠的口型和状态,加上气息饱满的支持,唱出全曲第一句“我站在高山……望黄河……奔向东南……”,深情讴歌黄河的磅礴气势。这就是中音区最重要的色彩和情感体现,要有共鸣的整体感,也就是要把中强的气息支持和所有共鸣腔体综合运用起来,同时把稳定的喉头以及声门对气息的阻力加以灵活运用。意大利歌唱家卡鲁索说:“我在歌唱时连脚趾甲都在共鸣。”实际上,脚趾甲肯定不会共鸣,毕竟它不是腔体,但是却生动地叙述了歌唱时整体共鸣的最佳状态。所以在唱中音区时,我们不但要用好口腔共鸣,还要感觉咽喉及声门以下胸腔的共鸣,加上口腔以上的鼻腔、咽腔和头腔共鸣,这就有了完整的中音区共鸣,从而使中音区悦耳动听、饱满浑厚。在这种状态下再向高音区发展就很方便了。

在演唱高音区时,把气息的支点放得尽可能低些,加强肌肉的力量支持,比如可以用向远处喊人时的感觉,或者体会大口喘气时吸气的状态,这样就会很自然地用好气息。例如《西部放歌》(屈塬作词,印青作曲),开始就是四句高音“哗啦啦的黄河水……跟着那太阳走”,尤其是“阳”字的音高达到了小字三组的降e,用这种方法演唱就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西部大开发的豪迈气势。多明哥对横膈膜下降吸气肌肉群保持扩张非常重视,歌声靠肺部扩张充入的空气冲击声带发出原始振动声波,再到口腔共鸣腔共鸣放大,肺部这关键的风箱是被动的,只有连接它的上下左右肌肉群扩张牵拉,肺才能扩大。最关键的是横膈膜下降及往两边扩张的肌肉群力量,胸腔在上面,腹腔在下面,吸气肌肉群在参与歌唱和正常呼吸时的根本区别是,睡觉时,空气的一进一出才二三秒钟,而歌唱一个句子可能需要维持呼气时间20-45秒不等,如果吸气肌肉群力量不强大有力,那是绝对达不到的。多明哥还有一种体会是发声,特别是发高音,感觉从胸腔往下甩下去一股气息,在底下产生反作用力,产生声柱往上升起,吸气肌肉群扩张保持是歌唱发声的关键技巧之一。

3.2  气息运用在不同的音乐情绪

当演唱情绪舒缓的旋律的时候,气息要持续保持,需要膈肌和腹肌保持内外基本平衡的一种对抗力,使气息能够有控制如抽丝一般平稳细腻,才能演唱较为舒缓、优美的长句子。但是对于激动或悲愤的音乐情绪,必须使用具有集中、爆发力度大的气息,用稳定的气息支点,让声带具有强大的阻气力度。当演唱比较欢快活泼的歌曲时,更重要的是运用好有弹性的气息才能唱对歌曲的色彩和情绪,这就对呼吸肌肉群对于气息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不仅仅要有力度,还要灵活有弹性,所以腹肌和膈肌要保持适当的紧张度,灵活跳跃。

3.3  气息运用在不同的音量

在多数人看来,大音量唱歌时必定用强有力的气息,而小音量唱歌时,气息就会松懈。笔者认为这种理解不够科学,在实际演唱中,大家经常感到对于高音量的歌曲可以处理好,但是不一定能驾驭小音量的歌曲,其实这就是弱声唱法对气息的高级要求,特别是对气息的控制力要求很高。例如《我爱你中国》高潮部分“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一句,其中的“我”字,可以用大气息量去演唱,也可以用小气息量去演唱,但是给人的感觉和效果就不尽相同。马腊费奥迪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中说到:在自然领域中,只需要用少量的声带张力和少量的气息来发出每个声音,才能建立起一个均衡的发声机能。我国声乐教授王福增提倡的“微声”唱法也培养出了诸多著名的歌唱家,这些人不但可以唱好民歌,还能演唱具有很大难度的西洋歌劇。轻声唱法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演唱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的喉头以及有头腔共鸣的位置,用稍弱的音量去放松地歌唱,学生很容易能够接受,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效果,声音的位置也很快能够找到。这是把抽象难懂的声乐演唱技巧进行了简便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一种科学训练法。

在日常训练时,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美好的歌唱音色。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声音位置放在鼻咽处,用擤鼻涕的感觉哼着唱,找到有轻微振动的感受。其次,把笑肌抬起来,保持微笑状态。把喉咙打开,保持自然松弛状,喉结放下沉到最低的位置。第三,横膈膜用力支持着进行哼唱,全身通畅,肩和胸部自然放松,向下叹着唱。第四,在科学的哼鸣前提下,带上其余母音演唱,特别要注意共鸣的位置和呼吸的支点等等都要和哼鸣一样,包括声音的方向性要一致。最后,张嘴和闭嘴交替进行发声练习,能够帮助把声音集中在一个点上,有射击靶心的状态。假如在哼唱长音的时候,肌肉是放松的,下巴缓缓放下来,再把口腔慢慢打开,此时哼唱的声音共鸣没有受到任何干扰,这就说明方法是正确的。

4    心理状态对气息运用的影响

声乐演唱实际上既是一种生理训练,也是一种心理训练,糟糕的心理状态肯定会破坏正常的气息运用,科学的演唱也就没有保障,因此,演唱时的心理状态相对于气息运用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在训练时,必须保持良好的情绪,逐渐去理解声乐作品中的气息运用,切不可急于求成。只有理解了气息运用和训练的渐进性,一步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调整好演唱者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气息的运用状态,反而多去想一想歌曲的音乐表现要素,比如音乐的情绪、调式色彩等,以情带声,譬如常说的“要感觉声音越来越长”,其实这里是指人的声音,并非死板地强调音符时值。此时,气息也就可能处于我们最想要的理想状态了。

总而言之,气息在声乐演唱中的正确理解与运用,绝不单纯是气息的训练,它涵盖了呼吸器官、肌肉群等具有控制力的综合肌肉训练,是需要坚持不懈、科学系统地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去训练呼吸器官的每个部位的肌肉,全面协调我们的共鸣腔体,只有加强歌唱基础能力的训练,声音才可以优美,才可以传得久远,才可以造就舞台上的辉煌。

参考文献

[1]P·M·马腊费奥迪著.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郎毓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卢齐厄·马南著.歌唱艺术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克里夫顿·威尔著.学唱歌[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4]沈思岩著.声乐讲座[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5]陈文秋.浅谈加强声乐基本功训练[J].文学与艺术期刊,2011.(10):76-77.

[ 作者简介 ]邱俊智,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省焦作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声乐演唱理解气息
自然的气息
“春的气息”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浅析元音训练在声乐学习中的特殊意义
浅谈气息在歌唱中的合理运用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