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融合教育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初探

2022-05-30朱晓艳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朱晓艳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教育建设的关键时期,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基于此,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目的是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从“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实现“教育强国”打开新的突破口。小学作为教育初始阶段,核心目的是打好根基,在“根健”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知识面,助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落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融合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然成为素质教育目标之一。新课标强调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作为课程育人目标,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作为教师来说,必须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其与各个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程度。本文从多个维度,解析全融合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旨在找准教学定位,革新教学方式。

一、全融合教育及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一)全融合教育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世界格局改变之大,分秒必争,急需高质量人才。教育形势的变化要求必须与时代接轨,创设各种人才输出手段。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育“前锋”,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学科,实施全融合语文教育,不仅能巩固语文主科优势,还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夯实基础。

“全融合”语文教育,是将学生放在教学中心,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归旨,关注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提升、忽略学生综合发展的局限性,也是响应课程深化的最终归宿。全融合教育与语文学科接轨,做到了对本学科以及跨学科学习的整体把握,拓宽了教学的深度及广度。

(二)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具体内涵解析如表1。

介于语文学科特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宗旨就在于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让学生在学科中体验到愉悦、乐趣。

二、全融合教育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打好语言基础,筑牢表达根基,成就语境交流

1. 习惯养成,语言自成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文学习也是一样,若没有平时点滴的积累,便不会有“湖海”的存在。所以,教师一定要抱着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阅读、绘本、朗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力求从“量”到“质”的飞跃。以阅读为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统编教材选取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或用词优美,或内涵深刻,又或情感丰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合理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收获高效的阅读方法,从而落实语言表达的运用。

2. 有效积累,灵活运用

但凡语言学科,所涉及的素养大多包含四个层次:认读、理解、积累和运用。深入践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一大内涵,则要着重于“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培养。只有两手抓,方能“双管齐下”。

(二)着手想象培养、强化逻辑力度,助力思维发展

1. 启发想象思维

思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就好比鸟儿没有了翅膀,而思维的一大影响因素就是想象力的培养。由于“放得太开”或“关得太死”,让学生的想象思维固化,这样的学习是毫无益处的。但如果,我们能在传统教学上做一些“巧处理”,那么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如何“巧”?可以巧妙运用插图,巧建故事关联。

以统编教材《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为例,与以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相比,这篇课文的编排更具体,不仅可以预测情节,更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

当教师提示: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当他……

胡萝卜先生又会遇到谁呢?又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帮助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课文。学生可以借助画画,画出心中所想。最后根据所画,同学间自由分享,互相讲解。借助续编、图文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深入课文主旨,既活跃了学生思想,又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

2. 强化逻辑思维

一堂好课,既要让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又要让学生的思维跳出文本,进而对课文做到更加深入而全面的把握。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探究,突出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以统编教材《池子与河流》一课时为例,在学习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深入课文,了解池子和河流分别持怎么样的观点?在学完课文后,老師可让学生再跳出文本思考:“对比池子和河流,你更赞同谁的观点?”接着向更深处引导:“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让其形成一种有序逻辑,从思维进出,到思维聚焦,最后再到思维推进。这种逻辑式课堂,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审美创造,催生审美意象,追求审美共生

1. 催生审美感受

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课似乎最不缺少“审美鉴赏与创造”,诚然是因为语文课太不缺少“美”了,课课“美文”,时时“美读”,处处可见审美资源。新课改要求,美的表达与创造主要在于两个关键点:美的发生、美的表达。如果说“美的发生”是前提,那么“美的表达”便是融合在前者形成的过程之中。因此,要培育学生审美表达、审美创造能力,教师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催生学生美的感受。

以写作为例,什么是写作?即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体验、情感、观点和美的物象。但学生往往缺少“可写”的东西,要么单调乏味,要么重复讲述。写人物,永远都是停留着外貌描写上;写景物,始终都是那么几句话。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善于提取学生的审美情感,从细节处观察,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感受出发去想象,通过美好的想象表达美好的感情,而不是脱离生活胡思乱想。通过这种方式,催生学生美的情感、态度和观念,从而收获审美体验,实现审美共生。

2. 追求自主共生

“读读看看,说说练练”历来是学习语言学科的好方法。光读不练,必定缺乏实战经验,教师要学会放手学生,给其自主共生的空间,让他们通过初步创造,进行自我咀嚼和消化,在发现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再适时给予点拨解惑。这种脱离“包办式”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加上教师恰如其分地调控,让他们在保持高昂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技能,从而助力学科教学收获“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重塑文化理解,明确传承态度,收获文化意识

1. 获取文化意识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语文学科中落實“文化理解和传承”,重点就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并养成自觉关注传统文化的习惯,让学生在明确自身态度的同时,提升意识素养。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每一册都设置有古诗文、经典名著的选文,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耳濡目染。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带领学生品析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并注重对比阅读,把优秀诗词古文放在一块学习,加深学生对意象的把握能力,形成想象,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品位。

部编教材中还有一些关于古建筑的篇幅,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教师可在课上讲解之后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查找故宫博物院的相关资料,我国有很多关于故宫博物院的优秀纪录片,学生可在网上直接观看。教师也可要求学生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少儿版》中有关于明清历史的描写,对故宫的修建背景及过程有更深的了解;更可鼓励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画出故宫大致方位图,不仅能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方位感,对于学生收获文化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2. 创设文化沙龙

近些年来,随着一些优秀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热播,更多语言文化类节目频频涌现。这些节目的共性是传承传统文化,通过研读、学习一些古诗词、歌、赋,增强人们思想、文化的修养,这是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近些年来,沙龙频繁走入大众视野,涵盖各行各业。对于学校来说,如何开展好的沙龙活动似乎也是一种高效学习形式,结合国粹开展相关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话,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北京的春节》一文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风俗志文章的典型代表。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绘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民俗,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一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除了春节,我们还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些什么习俗呢?通常大家都会干些什么?教师适时开展创设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沙龙,可以联动学校,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专题开设、主题演讲、节日故事会、节日交流会等等,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信息,包括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不同民族民俗特色及地域差异等,并用自己的话术阐明观点。这种以教材为主,但又不囿于教材的方式,做到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展示,在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中沉淀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探究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总之,文化沙龙的创设,着力于结对互助,追求研究与成长,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语文素养发展的需求,也响应了全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

三、结语

全融合教育下的语文教学,通过“由内向外”式延伸,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在降低小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极大地拓宽学生知识面,更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总之,全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不仅是对学生思想的洗礼,更是教师前行的动力。理论支持恰接精准点拨,为语文学科开垦出一片核心素养的学习新田园。未来,我们也将致力于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让课堂生出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王世宗. 幼师生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问题的原因——基于铜仁幼专学生的面试调查[J]. 好家长, 2019(20):216-217.

[2]唐超. 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技术研究——评《巧用白板教语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操作指南》[J]. 语文建设,2020(17):83.

[3]李泽民. 紧扣语文要素培养语用能力——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为例[J]. 辽宁教育,2020(09):16-19.

[4]郭志强. 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与核心素养培养融合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9):146-147.

[5]张黛静,吴彦军. 教师自我提升的平台和源泉——河南省高中教师全员岗位远程培训心得体会[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8):54+56.

[6]张先彬. 全融合语文:契合时代发展的教育实践新走向[J]. 重庆行政,2020,21(04):86-89.

(责任编辑:淳  洁)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