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聚居区中小学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

2022-05-30办代草丹增周措多杰措扎西达哇

客联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小学

办代草 丹增周措 多杰措 扎西达哇

摘 要:青海省同仁市是一个典型的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当地的交流语言多以藏语和当地青普话为主,当地民族中小学学生也深受母语和地方方言的影响,更有城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造成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不仅如此近几年的汉语文教材更换也为藏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进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从藏族聚居区中小学的教材、环境等方面,入手调查分析在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民族学生所接受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影响程度,以及目前为止中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到达的程度,深度解剖藏族聚居区中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藏族聚居区;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对于藏区学生而言,汉语普通话是民族学生除了本民族语言之外的第二常用语。“民汉兼通”是摆在民族生面前的历史性任务。对藏区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已经成为发展藏区经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平等和民族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当地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藏族聚集区中小学基本都是在学校开设汉语文课程时才能系统地接触和学习到汉语普通话,且也只是在本民族语言——藏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该区藏族人民一部分聚集在偏远的农牧区,很少与外界及其他民族直接接触,日常交际通常为藏语。而另一部分生活在乡镇及周边农业区的人民常年与汉族或其他民族杂居,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多,相比较下更具有接触汉语文字和汉文化的环境,故据调查乡镇周边百姓有65%可以运用基本汉语普通话。其中更有30%左右以汉语作为主要交流工具。在该语言环境下,学生的汉语普通话水平相比偏远农牧区学生较好。

小学阶段水平根据村办幼儿园,乡办小学的教育政策,在同等学校教育环境下的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差距并不明显,但偏远农牧区小学生和城镇小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的整体性差异,可接收的汉语教育资源和现代设备辅助工具也有很大差异。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小学阶段把学生送到城镇接受教育,其中有78%的家长主要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

中学阶段水平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同仁市民族类初级中学共有四所,且均为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均在一处,所处环境基本相同,故初中三年普通话水平应呈现同等进度,可实际因为惯用语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交涉,进而成为阻碍推普的不可控因素。

中学阶段的学生普通话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娴熟类、一般类和困难类。娴熟类学生不仅可满足日常通用语交流,对通用语写作和自主文章阅读也十分熟练,此类学生约占市总中学生的10%左右;一般类则可以满足日常交流和课文学习等,但对于文章阅读鉴赏还颇有不足,对成语谚语等的运用无法灵活自如,是整市中学生的平均水平,此类学生占市总中学生的80%左右;困难类学生由于家处半农牧主牧区,日常以母语交流为主,故普通话水平处于仅应付日常交流无障碍阶段,对于阅读和写作稍显困难,此类学生约占全市中学生的10%左右。

根据实地采访调查研究发现,民族学生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差,整体表现不自信,具体表现如下:1、使用通用语与调查人员交流时呈现胆怯、自卑,不能清晰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现象。声音小而低沉、断断续续,不能完整表达情绪态度。2、语序混乱、词汇贫乏、往往词不达意。3、多数同学阅读面狭窄,阅读理解能力还停留在浅加工水平,即译码阶段——忙于思考字词怎样发音、辨认和词的认读,很难在阅读中思考句意。4、缺乏语言环境是民族学生学习通用语的障碍。家庭成员间完全以藏语交流,不常用且不需用通用语的环境导致通用语水平发展缓慢。5、学习通用语的观念相对滞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会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可大多数家长并不会督促学生完成作业。这种家长观念上的不重视,是学习汉语的又一大障碍,容观上也抑制了学习汉语的迫切性。6、受其他学科影响。各科授课教师以民族资深教师居多,近年来的教育模式改革促使原以民族语授课的教师不得以通用语授课,导致课程效率受影响,民族资深教师通用语发音相对不准确,前后鼻音、阴阳上去等音调音准细节不到位。

二、中小学汉语文教材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作用分析

教材课本作为指导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对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直接受到教材质量高低的影响。教材对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学习并传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了打基础。不仅是为了民族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更多是让民族学生熟练掌握以汉语普通话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在初等教育部分教材中,教材图文一般以图的形式居多。图片上的形象动作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学生生活的缩影,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画面的形式出现,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校园生活展示的更加形象直观。而小学高年级的教材主要以对话和词汇为主,小学高年级教课书的指导思想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总要求,从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出发,坚持功能、结构、文化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养成学生学习汉语的良好习惯。

中学阶段依据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结合藏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及汉语言文字的具体背景,青海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兩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开设汉语文课程,其他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其他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近几年同仁市紧跟教育模式改革潮流,2022年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教育工作正处于由“一类模式”向“二类模式”过渡的关键期。中学语文教材也由藏族地区专用汉语文教材改为人教版语文教材,但三年级仍专攻MHK的教学与考试。

2022年最后一批使用“一类模式”藏族地区专用汉语文教材的学生毕业,现有中学生均为“人教版(一年级)+人教版(二年级)+MHK(三年级)”的教学模式。

教材的改革对于一般水平学生和困难类学生增添了一定学习难度。对比两种教材的教学内容,民族版以会话类课文和简单的人文介绍为主,生词部分有注音和藏文翻译,以平均水准学生来看,教材较简单,跨度不大。人教版相比民族版教材古诗文课文普遍增多,以传统文化输出为主,生僻字和成语量增多,且生字注音明显较少。对于民族学生的语文学习,小学至初中跨度较大,难度较高;初中至高中古汉语比例增加,难度升级。

根据学生情况反映和数据统计,教材改革对推广普通话作用颇为明显,有78%的中学生认为,人教版教材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多日常交流为所接触不到的词汇和文化内容,且丰富的教材教辅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从日常对话到古诗词鉴赏,时间短跨度大,使得学生学习受挫,积极性下降。但从对今年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比往年有很大进步,有82%的同学认为,中学阶段的各项语文类竞赛中,成语谚语歇后语的使用和学生演讲普通话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现与第一母语相差无几。

三、学生在通用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小学阶段学生初入校园时对于通用语的使用频率和交流语感便有明显对比,由此可见语言学习需要尽快尽早,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研究表明,早期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初期会有不适的反应。而且,学前教育对少数民族儿童的双语学习有着重大影响。大力发展藏族地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往后双语学习有着准备的作用,使儿童在接受正规的双语学习时,有一种知识的储备。以同仁市为例的市内几所幼儿园用双语授课交流之外,其他大部分幼儿园都主要以普通话与之交流授课。在学前教育阶段,学生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影响着学生学习和掌握普通话的程度。

中学阶段由于初等教育阶段的城乡社会经济基础差距和师资力量水平差距、原生家庭教育后供给资源等多方面条件受限,故升学后各乡各镇学生汇集一处,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形成强烈对比,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同仁市民族类初级中学共有四所,且均为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均在一处,所处环境基本相同,故初中三年普通话水平应呈现同等进度,可实际因为惯用语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交涉,进而成为阻碍推普的不可控因素。通用语运用娴熟类学生普通话语音表述基本无误;一般类学生的普通话语音表述主要以声调和前后鼻音,以及少量地方方言影响;困难类学生的普通话语音表述主要为大量地方方言和母语,以及地方土话等影响。

通过具体交流可以发现以下几种语音影响因素:青海本地方言(青海话):“话”“撒”“嫑”“包”等方言用詞、语句第一字由二声转三声的方言腔调等;母语(藏语):一些农牧文化中的特定用词和藏语腔调等。

关于如何具体解决民族学生的通用语学习受阻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通用语交际是当今社会个人发展的必需品,培养民族学生的通用语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培养民族学生用通用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同时,通用语作为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工具,在以通用语授课的环境下,如果民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强,就会影响其对老师所讲授知识的理解,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民族学生通用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校老师引导着他们过汉语拼音关、识字关,加强口语练习。在拼音教学之中,注重声调的准确应用,注意与藏语的读音区分开,在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辨识汉字的字形,理解汉字的字义等。保证小学学生能从课外时间和日常的活动之中,接触基本的汉语发音、词汇、表达方式等。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网络环境下,加强融入时代提供的特有学习语言文字的环境之中。

对中学阶段学生的通用语能力训练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思维理解力而定。不同教学阶段应制定不同培养目标。(一)积累阶段汉语文阅读积累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将语言知识基础打牢,要求民族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表达、理解语句的思想情感。(二)运用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且特定的语境,鼓励学生在不同语义场中进行通用语交流,以实战的形式促使加强学生的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更加灵活高效地推广普通话。(三)理解阶段要想锻炼民族中学生的语言思维,就要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引导他们判断、分析、想象,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媛媛.谈汉语推介课教学——以英国汉语课堂为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益西邓珠.论藏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尕桑吉.安多藏区藏族学生汉语普通话的学习现状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中小学
怎样提高中小学日常教学视频资源拍摄的整体质量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浅谈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试论当前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舞蹈进入中学教学课程的实效性研究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