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建构理论视域下主流媒体互联网法治报道分析
2022-05-30陈家财
陈家财
【摘 要】本研究以主流媒体的互联网法治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法治网的互联网法治新闻报道为分析样本,运用机器辅助的框架分析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究主流媒体互联网法治报道的新闻框架、框架建构的过程以及构成框架的语义元素。研究发现,互联网法治报道路径遵循“基于对象事物特点,围绕主要相关问题,以案例为抓手构建法治图景”的路径,专业性和可靠性是其立足点,但在用户视角及立法执法的报道比重上尚存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适应新时代法治宣传报道的新要求,地方官媒开展互联网法治报道的建议及策略。
【关键词】框架建构理论;主流媒体;互联网法治报道
一、互联网法治新闻报道的研究概况及不足
法治报道在传递法治信息、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理念、增强社会法治意识、推动法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作为信息生产者的媒体对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具有重要影响。换言之,媒体的新闻框架影响公众关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框架。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但也由此带来一系列法治问题。因此,以互联网法治新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法治新闻报道的框架,有助于了解我国互联网法治新闻报道,探究发挥主流媒体法治报道的正向功能。进入Web2.0时代以来,我国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但主流媒体由于其专业性及与法治部门联系的密切性,仍是互联网法治建设进程的主要见证者和增强互联网法治意识的推动者。探究主流媒体的互联网法治新闻报道,对于促进全社会互联网法治新闻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当下,对互联网法治新闻报道的研究较少,主要有几个类别:一是法治报道策略分析,二是法治新闻案例研究,三是法治新闻报道的新闻伦理研究。在已有的法治新闻报道研究中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思路,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首先论证依据大多依靠个人经验和不规范的总结,缺乏实证性的证据支撑;其次研究方法不规范,得到的结论相对缺乏说服力和推广的可能性。
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理论是由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Goffman)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的。戈夫曼在《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一书中,将“框架”视为一种“解释图式”。他指出,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寻找、感知、确认以及标签化社会事件与信息。按照麦库姆斯( 1997)的观点,框架建构似乎与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契合,他提出:“当特定的主体被讨论时,‘框架建构即是对议程设置中某些与主题相关的属性,作出选择的过程。” 框架分析实际带有建构主义之取向,为从句法、脚本、主题、修辞结构等方面检视新闻话语提供了实证性的、可操作的维度。
有知名学者提出将媒体框架的内在结构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后来学者陈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有操作性的界定方式,将高层次转化为宏观层面,即媒体框架主要回答“这是什么”,或新闻主题是什么;将中层次转化为中观结构,它包含新闻事件的过程、结果和影响,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态度;将低层次转化为微观层面,即新闻框架的语言和修辞。
二、互联网法治新闻报道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以主流媒体的法治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法治网的互联网法治新闻报道为分析样本,使用机器辅助的框架分析方法,探究我国主流媒体的互联网法治新闻报道主要呈现的新闻框架,即新闻涉及的主题是什么?新闻消息来源选择、新闻栏目设置、报道篇幅是怎么样的?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构筑新闻框架,即新闻文本关键词使用情况是怎么样的?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新时代对法治宣传报道的新要求及开展地方媒体互联网法治报道的实践路径。
(一)机器辅助的框架分析方法
传统的框架分析操作方法,以先验性的框架为出发点,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具有前置的主观性。本研究以机器学习方法来实现分析框架建构与对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尝试减少传统人工制定先验性分析框架与分析人员背景对研究客观性的影响。具体而言,一是使用大数据技术,抓取法治网上与法治报道相关的新闻;二是对抓取到的新闻数据进行筛选,清除不影响文本语义的数据内容;三是使用关键词统计分析、人工分類与机器检索结合的新闻来源分析、LDA主题建模分析等技术,从微观的句子层面到宏观的语义层面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样本的框架。
(二)数据来源与获取
法治网是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治日报》旗下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是法治报道和宣传的权威信息平台,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强舆论阵地,日更新量近2000条,网站页面日均点击量超过千万人次,在法治报道方面具有突出的地位与重要的影响力,本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从法治网获取到互联网法治相关新闻2215条,每条新闻都包含标题、栏目、原文链接、新闻来源、发布时间、新闻全文内容6个方面的数据。
三、互联网法治新闻报道主题分析及文本分析
(一)宏观:报道的主题分析
为从宏观上探究报道所涉及的主题,本研究采用LDA主题建模分析,剖析研究法制网采用哪些主题内容构筑起互联网法治的新闻框架。本研究的LDA主题建模基于Python Tomotopy库的LDAModel函数来实现,经过20次测试发现,迭代300次、话题数k=10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与本研究探讨的对象贴近。根据主题建模结果并结合我国互联网法治的相关情况,从构成主题的前8个关键词归纳我国互联网法治报道的微观议题,从得到的结果可知,“知识产权保护”“用户信息安全”“打击网络犯罪”“网络广告”“城市数据中心”“青少年网络消费”“数字化司法”“明星主播逃税”“法律诉讼”“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是我国互联网法治报道的主要微观议题,可以将这些议题分为互联网法治面临的难题和互联网法治建设两个方面。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网络广告乱象、不理性的网络消费、明星主播逃税等问题时有发生,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法治报道要着手应对的主要方面;城市数据中心建设、数字化司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等方面,是我国法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领域,城市数据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打通城市各个部门之间、城市之间的隔阂,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司法可以通过前沿信息技术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确立更符合现代需求的法律程序;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对于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从报道主题的分析结果来看,法治网的法治报道采用的是以典型案例来建构法治新闻框架,从而描绘互联网法治的图景。
(二)中观:报道栏目、消息来源、文章长度分析
1.报道栏目分析
法治网的互联网法治报道设置有《要闻》《聚焦》《独家》《专题》《法规政策》《行政监管》《司法前沿》《观点声音》《热点案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沙龙活动》12个栏目,根据获取到的数据统计出各栏目的发文数量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法治报道栏目设置上,设置有4个彰显重要性的《要闻》《聚焦》《独家》《专题》价值型栏目,同时还设有《法规政策》《行政监管》《司法前沿》《观点声音》《热点案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沙龙活动》领域型栏目,为用户提供了多元的选择。一般而言,价值型的内容可以重新归类到领域型栏目,但是研究发现,网站栏目之间的新闻是不重合的,在新闻类别划分上存在不足。
2.消息来源分析
本研究通过建构代表消息来源的媒体、法治部门、法律组织的关键词库,使用程序统计样本数据中的关键词频次,以及在样本数据中检索“根据”“显示”“据”“表示”等与消息来源共用的关键词前后的内容人工统计消息来源的方式,去掉两个统计方法中的重复部分,确保每篇得到的消息来源统计准确。
从统计结果可知,互联网法治报道的第一信息来源是法治部门,共有1404条,约占数据总量的63.38%,这说明法治部门积极开展信息公开和法律普及;第二信息来源是新闻媒体,共有523条,约占总数据量的22.70%,可见新闻媒体是互联网法治动态及相关信息的主要发布者和发声者;民间法律组织/个人是第三类信息来源,共有36条,占比约为1.62%,主要以法律内容讨论和法律案件分析为主;其他渠道为消息来源于多个渠道或消息来源不明的渠道,共有252条,占比约为11.38%。可见,其消息来源偏向使用权威消息源,对民众的关注不足;结合报道栏目的分析结果来看,还存在报道领域重执法、轻立法的倾向。
(三)微观:新闻文本长度与关键词分析
1.新闻文本长度分析
对新闻文本的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统计,得到新闻字符数分布统计图。据统计结果,395字符以下的新闻有125篇,约占新闻总数的5.64%;395~2015字符的新闻有1481条,约占新闻总数的66.86%;2015~4985字符有600条,约占新闻总数的27.09%;4985字符以上的有9条,约占新闻总数的0.41%。实验显示,一般人的阅读速度平均为300~500字/分钟,可见,在没有版面限制之后,网络新闻的长度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言有所增长,但同时也考虑用户的碎片化阅读需求,大多新闻的阅读时长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
2.关键词分析
词是构成文本意义的基本单位,因此,借助关键词分析可以识别、发现新闻叙事的发展态势和报道的热点内容。本研究自编分词工具,结合Python Jieba分词库和切合研究议题的自定义词库,对新闻正文数据进行分词处理,得出前100个关键词的词云图,其中关键词词频越大,字号越大。
从词云图来看,基本覆盖主要的报道领域。前30个关键词出现频次为101827次,每个词汇平均出现次数约为3394次,每个词平均出现在文章中的次数约为1.53次。“平台”“网络”“数据”“信息”“发展”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互联网法治报道的着眼点为网络平台、信息数据、行业发展、用户保护、法治建设、打击犯罪等角度,互联网法治的报道路径遵循“基于对象事物特点、围绕主要相关问题、以案例为抓手构建法治图景”的路径。
四、地方法治新闻报道的优化提升启示
法治网的互联网法治报道,采用的是以典型案例来建构法治新闻框架,从而描绘互联网法治的图景。在主观栏目设置的同时兼顾价值取向和纵深的领域取向,为用户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地方媒体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定位,借鉴法治网的新闻框架,扬长避短,发掘符合自身的新闻实践路径。
(一)以专业性、可靠性为出发点选择新闻框架
法治网作为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治日报》旗下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其互联网法治报道对地方主流媒体的报道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研究发现,其具有较为明确的互联网法治新闻的建构框架和选择框架,但可能由于其媒体定位的原因,从用户视角和立法执法的比重来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地方的法治新闻报道应首先发挥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以法治部门作为主要消息来源。其次出于专业性和可靠性考虑,以其他新闻媒体和民间法律组织或个人作为次要的信息来源;最后,在没有版面限制之后,新闻的长度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言有所增加,但同时也考虑用户的碎片化阅读需求。
(二)以点带面,用典型报道建构地方互联网法治故事
以我国长期的新闻实践经验表明,典型报道、以小见大是一种可行的、经济的叙事途径,地方官媒的基本职能仍是服务地方的信息需求,但拥有的资源相对有限,因此有必要探索采取以点带面的报道方式讲好地方互联网法治故事。
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法治叙事不再是官方媒体的专属,但实际上优质的内容仍旧是获得用户的主要因素。此外,网络上诸多流言、谣言的存在表明,人们对新闻专业主义仍具有现实的需求,因此,专业、可靠是地方媒体角逐“内容为王”时代的重要品质。总之,执法是手段,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才是最终的目的。准确呈现典型互联网法治典型案例的基礎上,彰显背后的法治意义,也是地方官媒创新普法宣传报道路径、对公众开展法治教育的有益尝试。潮
参考文献
[1]赵忻,蔡开元.传统法治新闻在新媒体的转型突破:以微信公众号“海峡法治在 线”为例[J].青年记者,2017(6):2.
[2]武志勇.大众媒体与法治新局[J].青年记者,2014(30):12-14.
[3]邵培仁.传播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0-162.
[4]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
[5]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法治日报.法治网简介[EB/OL].www.legaldaily.com.cn/about/about_legaldaily.html.2022.
(责任编辑:黄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