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要素在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30邱琼瑶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其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中使用较为频繁的绿地类型。城市公园承载了文化、休闲、运动、健身等多种实用功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园的功能变得更为重要,其景观设计也愈发重要。在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合理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要素,设计出与现代社会环境相匹配、能满足现代人需求的空间,是古典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碰撞的契机。文章将从开放空间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典园林要素在开放空间中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开放空间;城市公园;中国古典园林
在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中,城市交通和道路建设为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提供了空间,社会需求为开放空间的演化提供了动力。开放空间的演变常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和政府相关政策调整的影响,并涉及到城市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景观美学等诸多领域。本文将从园林要素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一、开放空间概述
(一)开放空间的概念
开放空间又叫做“开敞空间”或是“外部空间”,英文为“Open Space”,意思是敞开,也指接待旅客、参观者、休憩者的游园、展览馆、绿地等公共场所[1]。城市中的开放空间表明一个城市具有自然修复能力、景观体验、安全防护和历史遗产保护等功能且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空间,例如城市绿地、水空间和游玩广场等。开放空间承载了城市形态建构、社会空间融合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功能,它是生活在城市的大众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繁荣的体现。
(二)开放空间的分类
国家规定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以及一系列相关标准明确了开放空间的具体内容,确立了开放空间的分类体系为三系六类。三系指绿地系统、水域系统和广场系统[2]。其中绿地系统可细分为公共绿地(社区、街边绿地、带状公园等)、附属绿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等)、生态防护绿地(林地、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园地、林地等)四类;水域系统不包括公共绿地、附属绿地范围内的水,主要指水源保护地等水域空间;广场系统主要指集会广场和街道广场等公共活动广场空间。
(三)与开放空间类似的名词
1.外部空间
城市中的外部空间,简单来说是指建筑物的外面。它是人们通过建设、改造以及其他的相关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外部环境。对外部空间进行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外部的设计,其归属于建筑物设计的范畴之内,也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
2.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参与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块可以聚集的区域。狹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包括广场、居住区、公园、街道绿地等在内的人们休闲互动的公共场所,可满足居民的休闲、观光、运动健身、人际交往及节日聚会等活动需求。广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心圈、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公共设施的空间。
3.游憩空间
游憩空间,即一些主题公园、度假区等居民游玩和社交的场所,它是由看得见的游玩设施、相关的构筑游乐设施和相关的公共设施所共同组成的空间。
二、国内开放空间的发展
(一)国内开放空间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开放空间的探索经历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从文化输出的弱势角色,发展到今时今日在乡村建设、文旅融合上颇有建树的文化输出强国。随着我国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及对外来文化营养的吸收,开放空间的建设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想,开放空间的设计领域也不断与乡村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以及古代造园经典等概念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政府对全国部分城市推出了拆迁式改造政策,以对一些老城区的旧房危房进行改造,更新城市形象。政府把改造的重心放在了小片区域、带状和线状街道,将其改造为开放空间,从而为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创造出更实用、更便利的绿地和小游园。
90年代,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落实和经济市场的变化,国家对旧城的改造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全面开始了对危房的改造,调整城市的功能结构,并开始向城市中心区进行综合改造。这让开放空间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将城市经济、环境、文化等多重效益结合了起来。单从公园建设的角度来讲,在1985年的数据统计中,全国324个城市共有公园1017个,总面积达到了22万hm2;到1998年,我国园林绿地总面积仍不断扩大。
(二)国内开放空间的开发设计现状
1.对广场、公园开发的支持力度较大
如今,更多的人不只是停留在生活的温饱层面,而是开始追求美好的生活。随着国家各方各面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也在逐步改善,政府和社会也意识到了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和旅游景区等城市开放空间存在的重要性。因此,城市中供人们享受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2.城市开放空间的多样化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的功能与设计形式来源呈多样化。在开放空间的设计师队伍中,不仅有国内的出色设计师,也有来自国外的优秀设计师。因此,国内现有的开放空间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内的开放空间多坐落于人口密集的商业中心和居民区附近,这里常会成为一片城市区域的标志性地点,成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还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典园林要素意境手法的营造
(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古代文人和画家等所造就的文化形式,他们通常用诗歌、绘画中所达到的境界与哲理来渲染园林的意境。而园林意境则借鉴了山水画中表达的艺术与自然[3],通过选择相应景物与功能布局将想表达的表现出来。添加山水画和诗句、匾额题字和楹联是古代文人丰富私家园林意境的最好方式。
(二)借山石、理水追求意境
山石、水体、建筑和植物是构成园林的四个核心要素。其中,山石在园林中起到了神形兼顾和传达情感的作用[4]。古代设计师通常使用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叠山置石方式来营造园林意境。如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完美地将太湖石的皱、漏、瘦、透的特点展示了出来。水同样是园林的灵魂。水是至柔之物,它代表了永恒的力量,而理水手法也是我们展现中华文明深层文化的方法之一。
(三)利用听觉、味觉以及四季变换表达园林意境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古代文人对西湖雨后那朦胧山水意境的生动描述,通过人的感官生动展现了西湖雨后胜似水墨画般深邃、只可意会的意境之美。古典园林所蕴含的独特意境,是造园者所表达并在园林中注入自身理想、情感和思想境界的结果。
四、中国古典园林要素在开放空间中的应用
——以公园为例
(一)景观结构与视线在城市公园中的运用
在将中国古典园林要素设计融入公园时,公园的空间布局与景观的配合十分重要。为了保证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意境的再现,应借鉴园林中将空间分为开阔与封闭的方式,令公园的不同空间相互融合、渗透、过渡与隔离,从而在这片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一种“意无穷”的观光体验[5]。
公园主要用于满足附近居民的休憩、运动和聚会等功能。因此,公园的景观结构在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其使用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将古典园林的文学意蕴与构图规律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从而突出公园主题,并富于变化;其次要根据人的视觉变化与行为特点创造出动态景观,使景物在人们行走的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观赏效果。
在对公园的空间层次进行划分设计时,要注意疏密有致,正如园林中的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如果公园景观视觉焦点过多,那么观赏者在长时间的欣赏中易产生视觉疲劳,因此空间营造应有所变换。在空间构图与视线引导方面,公园既要有开阔的空间,也要有给人以幽密的视觉感受的空间,做到多种空间协调共存,犹如一场音乐剧一般有起始、發展、高潮、低谷和结尾,使空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
(二)古典园林的自然与人性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运用
我们可将自然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没有被人类过多改造的原始自然即第一自然,第二种为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即第二自然。无论是现代景观还是古典园林,它们所包含的水景、植物等要素等均为自然要素。公园景观在设计时应关注自然,营造景观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师要在人与自然之间搭建一个相互沟通的桥梁,并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人的情感需求,创造出一个人性化空间[6]。在进行设计前,设计师要充分融入当地生活,充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以及人们的观念。唯有深入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才能感悟与设计出与当地契合的城市空间;其次要提炼当地的传统文化与习俗背景,要更加注重当地的习俗文化、故事缘由与观赏者之间的互动;最后要将园林美学融入城市之中,在设计现代城市景观时,融入古典园林中师法自然、遵从自然的设计理念,延续园林的美学思想。认真领悟现代设计中的美学思想,充分揭示现代城市的自然生态和时空记忆。为人们营造较好的景观游览体验,更好地连接城市原住民与游客、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现代景观更加自然、开放包容,达到人—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处。
(三)古典园林中展现的地域文化与其在城市公园中的运用
古典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特色,其园林符号可以被我们加以利用而造就出因地制宜的现代城市景观。地域文化应与城市公园环境相融合,形成具有独一性的鲜明特点。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是当地最为显著的特色,它在历史的不断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和文化理念。地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所更新、有所扬弃,具有在稳定的同时又不断变化的发展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它寄托了一个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宦人家所遵从的儒家思想。总而言之,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造景手法的现代景观设计,要遵循生态规律,重视情感的设计理念和场所的归属感,努力带来更好的游园体验。
五、结语
我国的开放空间在设计时主要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城市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在古代,开放空间发展的思想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并由此发展出了以自然山水、临水街巷、市井生活、园林和广场等为主体的古代开放空间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公园绿地为主的开放空间体系,将生态防护绿地与水域大幅度转化为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形式。此时,以绿地系统为主体的开放空间形式受城市人口、土壤类型、地质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当地的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城市开放空间中植物、构筑物和公共设施等要素的形态、内涵与布局[7]。
设计开放空间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服务于人。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产生,以及人们对环境审美意识不断加强,用特色文化点缀现代城市已然是一种趋势。在进行开放空间设计时,要保护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理念并借鉴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要素中,大多是建筑化的,建筑要素对其影响极大。在现代城市开放空间中,建筑要素的地位退居其次。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些许,但这并不代表古典园林要素在开放空间的营造中无法使用。我们可以利用更加丰富的地形变化、植物类型等元素来达到空间组织和营造的目的,将传统园林诗意的表现手法、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循序渐进的序列空间、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真正创造性地运用于现代城市开放空间中。
参考文献:
[1]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李博峰.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3.
[4]倪洁,赵慧宁.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J].住宅与房地产,2016(6):50.
[5]Sini R. From Character and Visual Identity to Theme—Gardens: Design of Parks and Public Open Space in Postmodern Singapore[J]. 2020:131-132.
[6]周梦,王秀琴,王文亮.从宁波联盛广场看开放空间的设计要点[J].设计,2017(19):38-39.
[7]宫聪.绿色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作者简介:邱琼瑶,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