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始兴居住伦理的嬗变

2022-05-30钟梅

美与时代·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嬗变

摘  要:居住伦理在居住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观念对个人、人际交往和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文化、伦理意识的变化影响着居住伦理,居住伦理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传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居住模式的变化。粤北始兴居住伦理的嬗变研究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粤北始兴客家人的居住建筑、居住环境、居住方式、装饰艺术的变化展开研究,对塑造美好的居住方式、树立理性的居住伦理观具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始兴;客家;居住伦理;嬗变

基金项目:本文系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韶关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应用研究”(G2019018);2019年度韶关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始兴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应用研究”(412-99000414)研究成果。

一、引言

在粤北山区,有一个群山环抱、河流纵横、总面积2174平方公里的始兴盆地,生活在这里的25万人口中,客系人口22万,其余为瑶族和畲族,是全国33个纯客县之一。从民国时期全县88姓的族谱记载和民间调查来看,这里客家民系的远祖均来自中原,先后在明、清代时期从福建、江西、广东梅州等地迁徙而来[1]。他们有着客家人的共同特征:聚族而居,讲究伦理道德;耕读传家,崇尚儒家文化;风水而居,强调人与环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始兴因地理环境的封闭性,条件艰苦,与外界联系不多,许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受传统观念影响更为明显。

在现代《辞海》中“伦理”的含义有二:一是事物的条理;二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伦理道德学说是儒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其核心思想为根深蒂固的道德等级或礼制观念。传统伦理以道德作为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之中上下有别、长幼有序、尊卑贵贱秩序井然的等级制度。作为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居住空间,自然也是遵循这种制度原则。《黄帝宅经·序》亦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贾谊《新书·礼》曰:“寻常之室无奥之别,则父子不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主义,则君臣不明;寻常之室、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舛道,父子悖乱,而况其大者乎!”在儒家看来,住宅不仅是天地之间阴阳之集聚交汇的物质场所,更是体现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的空间模式,没有了对空间的上下、尊卑的秩序规范,人的生活是无序的、野蛮的。围绕居住展开的生活伦理深深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对应着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的空间模式。居住伦理随着社会文化、伦理意识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本文主要从始兴客家人的居住建筑、居住环境、居住方式三方面对粤北始兴居住伦理的嬗变进行探讨。

二、粤北始兴传统居住伦理特征与嬗变

(一)由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宗法伦理向平等、自由的居住建筑伦理变化发展

建筑所诠释的美德令人类欣赏或向往,富有伦理功能的建筑会敦请人們效仿其精神,引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家园[2]。“居以载道”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文化[3]。受儒家礼制文化的影响,始兴传统住宅不论是“一明两暗”,或井院式的独院住宅,还是各种围屋、围楼、横排屋等村落,无一例外地以宗祠、厅堂为核心,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中轴对称、主次有序的空间布局与建筑形制。通过祖训、家规约束每个家族成员,通过内部空间划分,体现出对祖宗的敬仰和尊崇,强调尊卑、男女、长幼、辈份、上下有别,有序列地组织生活空间。如沈所石下围、东湖坪上窑背村、马市红梨村、隘子满堂围等均以祠堂上、中、下三厅为中心中轴对称和血缘亲疏展开主次分明的平面布局与空间等级。如三厅有着严格的使用和聚餐等级要求。上厅又为神厅,用于各种祭祀仪式,只有当官之人或道德品质高尚与有威望的男性老者才可在上厅用餐;中厅又为官厅,用于议事、会客,只有老者、男性和有福德的女性在此就餐;下厅为主入口,用于迎宾,为普通妇女,孩童用餐地。三厅层层递进,等级分明。两侧的居宅以血缘亲近关系划分,各小家以私厅为中心,住房在两侧,最外围是各种辅助用房。公共空间处理家族大事,小家空间处理家庭私事,强调整体秩序,以整体利益为重。整个村落通过空间序列赋予建筑空间的主从、内外、正偏关系,体现尊卑等的文化意义,各种宗法礼教渗透在其中,使居住建筑不仅满足人类基本的需求,更体现他们为人的方式,处世的态度。

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迁出,传统村落逐渐空置,越来越多人移居它处或另建新居。当前,始兴客家人居住住房主要为自建房和商品房。自建房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自家宅基地上建房,选址随意性较大,基本上不再同村、族共建,政府对此也无相应的引导和规划。以交通区位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首选,多沿路或依所处宅基地位置而建,考虑更多是独门独户的便利性,以实用为主,建筑样式、大小、色彩、布局自由追求个性化。二是全村新建。近年以来,韶关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部分村庄进行全村房屋新建或改造。主要方式为整村除祠堂外全拆重建,室内布局、大小一致,按抓阄选择位置,建筑样式有中式有西式。全村新建所涉及问题复杂,推进较困难。商品房则以开发商推出的商品层面为主,没有对建筑样式、造型、布局选择的自由,居民只能被动地接收,商品房考虑更多的是居住空间中内外、动静、洁污等的合理性。总的来说,始兴新居住建筑已摆脱传统礼制束缚,宗族结构,上下、尊卑等级制度,向自由、平等、生活舒适、功能布局合理的居住建筑方向嬗变。

(二)“贵和尚中”、和谐而居的自然环境向便利性、人工化的居住环境演变

“贵和”即贵和谐,和为贵。“和”一为天人之和,二为人际之和,三为人心之和;“中”为不偏不倚,强调恰如其分的分寸感,追求万物和谐的中和境界[4]。始兴现保存的自然村落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村落结合自然地势依山傍水,与山水相融;家家讲究风水,期望获得理想的风水格局;建筑材料多使用本地河沙、卵石、红砂岩;构件装饰多为象征吉祥、长寿、多子多孙的雕刻彩绘以表达对生活美好的祈求,整体设计充分体现“天人之和”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如马市镇大安坪自然村其地势呈阶梯状依山而建,十一进的赖氏祖堂层层递进,红梨河自东南向西北穿流,村坐东向西,体现出对所处地理环境和耕地状况的适应性,村落呈前低后高,满足采光并通风入气,又寓意代代兴旺。东湖坪村大小不一的“天井”,是敬天敬神、天地人合一观念的产物。置于各家厅堂内天井上的“天门阿公”,逢初一十五焚香祷告,体现了始兴人天门空间人神和谐共居的美好愿望。一姓一村、血缘聚居,孝敬长辈、关怀亲友,一家有事百家忙的帮工劳动方式,充满人情味生活,体现人际之和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与居民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人想获得一个“存在的立足点”,必须“认同”于环境,即人赋予环境以意义、对环境有“归属感”,归属于所居的环境。这才是居住的真实意义[5]。

对于在村落生活过的始兴人,记忆最深的莫过于是山林田园包围的村屋,厅堂中爷伯叔父的讨议,街头巷尾里婆婶娘姑的叨唠,檐街间左邻左舍的相互招呼,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吆喝和孩子们的追闹,亲切而熟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家与家之间的交流、家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居逐渐生成了具有亲切、团结的生活空间和状态,是我们的记忆场所,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这样的生活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淡化,只能被人们追忆和向往。当前年轻一代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小,受现代城市生活的繁华、便利、精致的人工造物影响大,对改变居住环境的愿望强烈。自建房、商品房建造对周边配置设施优先考虑,选择更好的地段、位置,较少考虑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的需求,如原本依靠井、山泉、江河水的生活用水,因管道铺设不再成为选址考虑的因素。居住环境更多依赖便利性和人工化,主张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以适应人的居住。生活便利、配套设施完善、人工环境优美成为反映人们居住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指标,决定人们的建房、购房行为与衡量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主要标准。对风水的理解更加客观、理性,认为方便生活、居住舒适、做自己的主人就是最好的地理。原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村落生活环境随着人口流动和社会开放向对内私密,对外开放转变[6]。正如丘吉尔所说:“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也塑造了我们。”顺应自然到改造自然,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村落生活到对内私密,对外开放的现代生活环境。建设的便利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生活冷漠化。在传统村落、围屋的营建过程中,建筑、邻里关系及内部空间构成等都与人的活动有关,人的行为活动、风俗习惯、生活需求通过村落空间格局来体现。《孟子·尽心上》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可见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培养人的重要条件。当居住空间与生活行为需求脱节,则无法真正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始兴许多从传统村落搬出另建或在商品小区居住的人表示对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人情互动变得不太在意,亲人、家族间的凝聚力大大减弱,邻里间的交流变少了,人际关系淡漠化,生活变得利益化、商业化,寂寞、无趣了许多。在始兴众多的商品小区中,出现过澄江帮、隘子帮的说法,指的是在这个小区里以澄江镇、隘子镇的人较多,有些地区偏僻封闭的小镇,三代以上数去总能攀上亲戚关系。各镇的人都在找着同乡较多的县城小区购买房子,以希望看到熟悉的人,找到熟悉的家的感觉,找到认同感、归属感。

(三)父系家长制向民主平等的居住方式转变

始兴客家人家庭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仍然保持辈分高、年纪大的家长制经济社会形态,家长享有支配地位,一般享用最好的位置、最大的房间。随着近年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教育资源不断向中心城镇和县城的聚集,加上2004年来地方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了农民的“出山”,向中心镇集中。人口流动和居住地的搬迁,使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家族向结构简单、规模较小的核心家庭转化。原本以男子劳力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随着家庭妇女也开始外出打工或在临近找工作,一起承担家庭经济责任,促使家庭关系由传统的父子关系向夫妻关系转化,夫妻成为了家庭支柱。由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心也发生转移,家庭代际关系由长辈为中心向下一代为中心转变,由“敬老”向“爱幼”转变。自建房、商品房随着家庭结构、居住环境、建筑格局、居住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自建房常见二开间至三层,朝向、开门多由风水先生堪定。平面布局大多按屋主想法进行,常见二和三开间,二到三进,厨、卫、餐、厅齐全,二楼为主人房和小孩房,有3-6间房,一楼则有老人房。三开间的一楼中间为厅,一边为厨房或辅助间,另一边多做老人房,以方便老人。始兴的商品房多在县城,老房多为单位住房,在10层以内,新开发的小区,多为15-30层,板式或板塔结构,东西或南北通透。以三室二厅90-140平方的为多,部分有门厅,与客厅紧邻。近几年开发的商品房多为过道式,过道两侧为客卫、儿童房、老人房,走道正对最里为主人房,南北通透,房间较宽敞,多设内卫。基本上保持过道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无论是开间、装潢都以厅为主,房次之。但年长的家长制居室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自建或购买房屋的主要成员或其重要子女享用最好、最主要的房间。“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传统伦理中长慈幼恭、孝谦廉让的美德在始兴仍然常见。养儿防老是始兴客家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只有无儿无女的人才会去养老院,不赡养和遗弃老人将受到亲戚朋友的蔑视和社会谴责。为了照顾老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居住设计中出现老少居和双主卧的布局,使父子、爷孙辈之间建立平等、依赖又独立的爱与尊重关系。大部分空间内容,如采光、日照、面积都以《住宅设计规范》为要求,以便利、舒适、功能合理进行设计。居住方式不再以传统的“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封建秩序、家长制的分配方式为设计思想指导,追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重视个人隐私、功能合理、精致生活的居住方式。

(四)追求祈福纳吉的建筑装饰艺术向多元化、个性化趋向转变

美可怡情,对审美功能的追求,是满足人精神层面的主要目的。《孔子家语·问礼篇》有言:“……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精敝,以别尊卑、上下之等。”文中的“雕镂”即指建筑上雕刻、镂花装饰,意为装饰要按礼制行事,符合等级规范。传统建筑装饰与宗法制度、民俗风情、人伦常理、审美观念和思维习惯有密切关联。始兴民居建筑装饰除彰显族人与个人的财富、地位和权力外,还是体现居住者审美情趣和弘扬宗法礼制的物质载体。多在宗祠、光厅、私厅等重要建筑中裝饰;部位常在容易欣赏到的大门洞、窗、梁架、墙面、柱础等部位,从而取得日常教化目的。表现手法多使用象征与比拟,通过故事、形象、谐音等具有寓意强烈的祈福理念和表达家庭伦理观念内容的题材。如在私厅正中心墙上陈设着祖宗牌位和画像,强调孝的伦理观念。东湖坪村曾氏大厅上的天门阿公构图繁复,上层为精巧辉煌的殿堂建筑和里面春风得意的大小官员,下层是憨态可人的招财和进宝两童子抬着一个巨大铜钱,反映始兴客家人重视读书功名、追求财富的美好愿望;后厅天门阿公塑有“一贯书香”四字,含鼓励曾氏后裔承前启后、亲赴读书、人才辈出之意;后院中央的卵石花纹,供嫁娶仪式之用,寓意新媳妇勤俭持家、贤良淑德、孝悌亲情。始兴白围四楼厅堂各面墙间画有“寿”字图案和梅花图纹,暗示人生经历磨砺必得福、寿、禄之全。建筑中富有较强的祈福、瑞吉、呈祥和道德伦理内容的装饰艺术内涵,对家庭生活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尤其是简约式装饰风格的盛行,国家陆续推行成品住宅来规范建筑市场的相关政策,使人们接受简洁、抽象、反对装饰与“轻硬装,重软装”的观念,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同样带到了这个小县。以讲究伦理道德、崇尚儒家文化的传统设计观念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对居住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呈简洁、多元化、个性化、模板化、工式化的设计,突出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如玻璃和钢材、复合板材等;部位多在建筑外立面、栏杆、窗、门、客厅背景墙面等;装饰图案以简洁、抽象的点、线、面构成组合,甚至出现不同风格的装饰艺术;根据不同空间的居住个体进行个性化装饰设计,如老人房、儿童房按其喜好设计。没有了传统精神层次的审美追求和对“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要求,即便是新建或在旧基础上修建的祠堂在对装饰艺术的继承也常见简单的搬运和堆砌,出现机械重复性、现代性特征。祠堂灯梁上的各种灯只为采光照明,与添丁多子多孙无关,不关乎符号的象征。

三、结语

居住伦理在居住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观念对个人、人际交往和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影响。挖掘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并继承和发展,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关注人们的居住生活,塑造美好的居住方式,树立理性的居住伦理观和行为方式,构建我们的幸福生活,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廖晋雄.始兴围楼[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7.

[2]秦贝贝.建筑的伦理功能研究——重拾人类的精神家园[D].无锡:江南大学,2007.

[3]陈从兰.近30年来中国居住伦理研究述评[J].中州学刊,2013(3):110-115.

[4]张艳红.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建筑设计影响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5]舒尔茨.居住的概念——走向图形建筑[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1.

[6]谈抒婕.基于现代乡村生活模式的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研究——以北京延庆地区为例[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5.

作者简介:钟梅,硕士,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嬗变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式的嬗变与改革实践
明传奇钩沉
传统孝道的嬗变及原因
广播电视网络的嬗变
论北宋美学的嬗变与宋代文书的话语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