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之意境
2016-12-14张蓓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中,艺术美学底蕴深厚,“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老子的道家思想到孔孟的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主张占审美哲学的主导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意境与其一脉相承,从“象天”到“法地”的艺术构思,从对自然风景的参照模仿,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学意境具象化,“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时时映照出园林的悠远意境。
关键词:天人合一;美学;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由多种美的载体结合而成的景观,是对美的综合阐释,是对艺术美学的综合反映,在美学位置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历代文人,思想家,造园师把深厚的美学理论,倾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中,并在此刻画出隽永,深刻的艺术美。
1 艺术美学的渊源:天人合一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美学历史也渊源悠长。从相互对比的角度来看,中国艺术美学与西方艺术美学所追求的客观真实性是不同的,中国艺术美学更注重的是意境的美,强调用美带给心的高贵,灵的升华。在我国古代,文人和画家的思想是:儒学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互补。儒家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关注,道家是归隐遁世和无为的思想,最后与佛家禅智慧的结合,为中国传统美学带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儒道释三家思想不断融汇,相互碰撞,对中国传统艺术思想进行影响推动,于是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在这里,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艺术美学那就是:天人合一。对天人合一的特点解释是“心为物之君,物为心役;心物混融同一,心物一元”,在这里,我们把人的内心作为参照物,通过自己的内心,对人自由的天性进行发挥,最后达到与天与地,乃至社会的和谐。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这个理念强调的是,人内心的想法与艺术活动的关系。
从道家核心思想来说,天人合一代表性的概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精神。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分为天道、人道、地道。从庄子的“天道”或“自然之道”,到孔孟儒派的“人道”或“伦理之道”,天人统一与“道”的相互结合,相互渗入,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知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孔子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们将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寄情于物,强调人的审美主观性,和对山水的欣赏联系起来,得到不同人不同的审美趣味,物我合一。“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也体现了这份与自然合一的美学特征。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把审美体验放入自然,与天地融为一体,实现心灵的自我。故“天人合一”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个主题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这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学说。
2 “天人合一”艺术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追溯至奴隶社会,有了商业城市的发展,也就有了供统治阶级游览玩乐的场所,当时人们对水体修整,对地形地貌改造,建造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在林中布置奇花异草,饲养珍禽异兽,就形成了以自然为雏形的宫苑。这里是从自然的物象出发,最原始的园林美学。到了封建社会,古典园林艺术得到发展,不同等级的园林逐渐出现,自然的环境通过改造,与寺庙、宫殿、别墅、住宅综合在一起,中国古典园林美学,随着朝代变更不断发展起来。
自然,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风格艺术的结合穿插沉淀,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学,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胜有声的诗篇,移步换景的长卷。“迥出天机”“参乎造法”的古典园林在造景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与文学艺术上的统一。说到古典园林,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师法自然”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体现在它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花木的寓意,叠石的寄情,厅堂的命名,楹联匾额书条石的装饰。这些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不但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同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从自然中找到美,文人雅士在造园的同时顺天应人,追求园林造景的风骨、性灵、神韵、意境。重师法自然,体天地之心。苏州园林中,借景,透景,障景的造园手法,把自然的精华请入园中,心随自然,景在眼中,胸中,心中。从而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园林艺术映射出的美学精神,同时反映和传播了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辛弃疾在诗词中写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自然合一,相互映照,不分彼此,这样的古典美学意境,将人的情感,精神都蕴藏在了富于变化的美学空间,迷人的艺术风韵中。天人合一这一深邃的哲学境界,代表了丰富的古典园林艺术内涵。
苏州园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拙政园,这“诗情画意”说的便是园林的艺术美,也就是园林的意境。天人合一在这里体现了中国美学特有的审美范畴,把艺术家的情思意蕴与具体景观相结合,景和情,物质和意识融为一体组造出独特艺术环境。
从构园要素来说,植物是我国古典园林构园要素之一,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描绘出一副天人和谐的园林环境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简单的描写中,人们仿佛沿路走进园林之中,植物在衬景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文人雅士造园之风的兴起,中国古代诗词中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自然物与人相结合,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升华到意境美,涵义深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苏州园林里植物的配景相当丰富,造园师通过运用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植物表现不同的意境。苍翠挺拔的松柏,形态古朴拙正,常绿延年,抗旱耐寒。它被人们称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这些特性代表了人的坚贞不屈的。严冬时节,松竹梅傲霜斗雪,挺立天地间,被人称“岁寒三友”它们体现了顽强的性格和斗争精神。梅竹兰菊被称为“四君子”,“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态”。这里把花木的形态与气质结合起来,神态与风韵具现,艺术感染力增强许多。整观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缩影,更是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具象表达,它优美动人而又理性十足。“苏州园林”这个庞大的园林群,有着太多的建筑相识于相同,有着太多的风景神似而意迥。各有千秋,意境非凡,但它们在美学基础上所展现的问题,都是人类应该怎样更好的亲近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发展。庄子“返璞归真”的思想,孔子的“和谐”的建议,都是“天人合一”,这个美学的结晶反映,都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阐述。
3 结语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中美与善的统一,包涵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它的意境之魂魄,情感之结晶。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把这一思想穿插进景观园林的设计中去,建造出具有和谐之美,统一之美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 周鸿.人类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7.
[3] 朱铭,董占军.壶中天地——道与园林[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张蓓,安徽阜阳人,研究方向:环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