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2022-05-30郭晴红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小学语文

郭晴红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只是教学生如何“写”是远远达不到教育要求的。尤其是学生的朗读能力,一直被忽视,这是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但目前,由于小学生的基础薄弱,对朗读掌握不足,因此要求语文教师采取适当的措施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能力;小学语文;知识基础

一、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学校、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上做了不少的努力,学生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方法都有明显提升,不同时期对朗读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在过去,语文教师大多是男教师,教师在讲台上拖长了音调,摇头晃脑地读出抑扬顿挫的词句,教室里的学生也学着教师的音调,拖得长长的腔调。这种“老先生”似的读法渐渐被淘汰,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就是有感情、有韵味,不能用拖着嗓子“老先生”似的读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生学习朗读方法、技巧也不只是从语文教师那里获得,从收音机到多媒体,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更专业化的教学例子也给学生朗读技巧的提升带来了不少帮助。教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难度降低了不少,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给学生提供了更专业化的教学。

二、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教师示范朗读,起榜样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教师给学生示范朗读,带着学生一起领悟文字创造出来的意境。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相对来讲较强,他们会模仿教师的语调、神态。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作用,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教师首先带着学生读一遍生字新词,随后就要带着学生朗读文章了。

例如,《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讲的是周恩来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回答魏校长“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想象到周恩来在这句话说的时候是怎样的坚定有力,内心想要改变“中华不振”的信念是怎样的坚定。所以在朗读这句话很难把握情感,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到这句话的情感,对朗读十分重要。如果对一篇文章没有理解、没有共情,那么这篇文章朗读起来只是苍白无力,无法感染到他人,朗读也就没有实际的意义。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文章之前需要介绍这篇文章所处于的时代背景以及环境,那时候的中国内外交困,这就是当时年少的周恩来对“中华不振”最开始的了解,也是他那句话的源头。让学生了解中国面临的困境,学生内心也会有激愤的情绪,待读到了周恩来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很更有力量,更有感情,也能让学生产生共情。文章跌宕起伏,中间有一段不幸的女人和巡警的对话,还有周恩来伯父对年少周恩来叹了一口气说的那句:“中华不振哪!”伯父的语气、伯父的心理又该是怎样的,他的感情都存在这句话里,所以对“中华不振哪!”这句话的语气应该透着无奈、痛苦、失望等情绪。

朗读是一定要在深刻理解文章的情况下才会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一方面给学生示范朗读,教会学生怎样去断句、停顿,怎样更好地表达,另一方面,学生想在朗读上真正有所收获,自主地带着情感朗读文章,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得到极大提高。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可以帮助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小学阶段是充满活力的年纪,所以教师要了解到小学生生理以及心理的更方便发展要求,将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的有趣、轻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基础薄弱,而且生活阅历也较少,对于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事物、现象都无法理解,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或者书本的文字描绘,小学生可能无法明白得透彻。而且学生对于语文课本中诗词歌赋的描写以及对于意境的渲染更是一知半解,这方面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对书本了解得不透彻,就无法对文章产生共情,想要充满感情地朗读文章就更加困难。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种题材的课文光靠书本上文字的描述,学生想象不到那里的美景,很难产生共鸣,学习起来也是枯燥乏味。还有一类题材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困扰着教师,好在多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教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类题材就是古典文学、诗词歌赋,诗词意境的理解对很多中学生、大学生都较为困难,对于语文基础十分薄弱的小学生来讲就更加困难了。例如,课本里《望洞庭湖》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就算学生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也很难想象出诗人构建出的美好意境,学生很难理解湖光在地面上跟天上的月亮有什么联系,若是教师能找到合适的视频画面,学生或许就能想象到诗人所构建的意境,可以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在网上找到相关地点、城市的视频或者照片或纪录片,在课堂上作为背景材料提供给学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获取文章精髓。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查找、播放专家朗读的音频,配上适合题材的音乐,优美动听的朗读声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了解,然后听一遍多媒体中的音频朗读,在让学生跟着多媒体中的音频小声朗读,这样听一遍、再模仿一遍,教师给学生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自由练习,练习过后就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或者随机抽取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有参与感,也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展示平台。

(三)给学生提供表演和展示朗读能力的平台

学校举办文艺类活动就可以让朗读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在台上展示,以优秀范例来宣传朗读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也需要展示平台来肯定自身的能力,好的展示平台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上心,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福利,感受到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例如,学校的演讲比赛、朗读大赛、话剧比赛都是学生可以展示的平台,展示的机会变多了,也会激励学生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除了学校提供的朗读展示平台,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鼓励学生自我展示,在学习一篇新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内容,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尝试示范朗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对话类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模拟话剧,探索人物的形态、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的课本里有一篇寓言《陶罐和铁罐》,文中将铁罐子和陶罐子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写,通过两个罐子对话的形式来体现文章主旨。教师就可以邀请两名学生在讲台上表演两个罐子的对话。在课文中铁罐子傲慢自大,看不起易碎的陶罐子,朗读铁罐子的学生就需要表现得傲慢自大一些,陶罐子谦虚善良,朗读陶罐子的学生就用更温和谦虚的语气来表现陶罐子的形象特点。

这篇文章的结尾是有人在多年后从土里发现了依然美观简洁的陶罐子:“哟,这里有一个陶罐子!”其惊讶、兴奋地语气,手捧起陶罐子,“小心点儿,别把他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这是另外一个人说的话,透着小心、谨慎,对陶罐子的爱护,以及对拿着陶罐子的同伴不放心的叮嘱。这些语气的模仿、动作的刻画都需要对人物心理进行把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多个方面,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能够体现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如今的教学背景下,语文学科的各方面教学内容都受到重视,教师也在发掘学生各方面出色的特点,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淑香.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 知识文库,2020(24):29+31.

[2]陈学红.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0(31):63.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小学语文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