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审视
2022-05-30郭晖
郭晖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生命安全事故频发,激发了社会上对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讨论。高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推广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珍爱生命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发挥积极作用,主动干预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文章从生命教育研究的起源出发,探讨了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 生命教育 心理问题
中国开设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还未形成完整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生命教育体系。然而,高校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心理疏导,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近年来,教育部门和高校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纷纷将该课程列为每学期的必修课程,并要求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然而,我国目前生命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立足于对生命的思考,而高校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能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领略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结,进而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探究内心活动,形成自己关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进一步处理好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并学会爱护自己、关心他人,在脑海中形成一道安全警戒线,时刻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生命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众多的内容组成,但生命教育的核心其实就是目标和方法这两个方面。当下,大学生群体出现的问题,不论是社会问题,还是心理精神问题,很多都与生命教育缺失有关。生命教育关注的是一些终极問题,如“人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学生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本身也体现了如何给生命赋予意义的过程。如果说高校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课程,能让学生在现阶段有一个明确的生命目标,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去做事情,那么学生的迷茫、痛苦的情绪就能逐渐减轻,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生命教育意识淡薄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部分高校还未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生命教育意识淡薄,只是将该课程作为一般性的选修课程看待,不利于在校园内营造珍爱生命的氛围。一些高校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只是采用班会等活动形式开展简单的生命安全教育,导致生命安全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内容,并没有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无法达到较好的生命教育效果。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较为避讳死亡的话题,认为这样不吉利,造成人们普遍忽视生命教育的问题,不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二)家庭生命教育缺失
国内生命教育缺乏的原因,除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还有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我国的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家长把教育的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业成绩上,而面对较大的升学压力,家长无暇顾及学业以外的教育,更难以时刻注意孩子心理状态的变化。不仅如此,大量的父母不仅不重视家庭生命教育,还以提高成绩为目标,从小学开始为孩子安排课后辅导班和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培养班,填满了孩子的课后时间,没有给孩子留下放松的空间,这容易造成青少年过大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目前,部分不良社会环境加剧了学生的负面心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社会大环境下,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很容易影响心理发育不成熟、社会阅历浅的学生,导致学生失去自信心,产生无助、自卑、挫败等消极情绪,视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如儿戏。
同时,通信技术十分发达,不同于国内对网络平台不良信息的严格管控,国外的网络平台时常充斥着血腥、暴力、淫秽等不良信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学生如果骤然接触到这些信息,极容易对生命意义产生怀疑,从而走上一条错误之路。
此外,生命标志着生物机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从人一出生开始,就意味着这种能力终将会消失,即走向死亡。这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宿命,是无法避免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大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享受着青春带给他们的愉快和欢乐,对死亡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没有太多机会对生命展开深层思考,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客观看待死亡这一现实,从而漠视生命。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发挥高校的生命教育主阵地作用,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如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将相关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保证生命教育范围覆盖全体学生。同时,高校应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的优秀课程,参考国内外的优秀生命教育理论,并将先进的教育方法引入学校,并结合我国的社会现状和国内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构建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同时是坚强的、有力量的。高校应教育学生正确地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价值意义,从而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保护生命,明白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生命”包括人的生命,还包括动物生命、植物生命等。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宝贵的,独一无二的,有价值的,不分高低贵贱的,也是无法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的。所以学生在爱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爱惜他人的生命,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生命意识教育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第一步,能使学生对生命形成科学的初步认识。只有了解生命,才能开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首先,教师要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构造,懂得生命从孕育到成长是一个神奇而又复杂的过程,生命体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自然的恩惠下、在社会和家庭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能来到这个世界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应怀着感恩之情来过好每一天。其次,在学生对生命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生命来之不易,所以不能随意伤害生命,而是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带来的各种体验。最后,由于每一个生命都是具体的、独一无二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用一种宽容态度接纳自己与他人。
(二)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助力生命教育的开展
高校仅用校内的资源开展安全教育是不够的,还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按照“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的方针,建设高校、社会、政府多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从多个方面入手,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可以轻松接触到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混杂着一些不良信息,容易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控,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学生抵制不良信息之外,还可以携手社会各界,主动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空间。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到养老院当义工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同时由于学校心理干预体系启动的机制较为被动,只有在学生自己意识到心理出现问题,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后,学校的相关部门才能介入,为学生提供心理治疗,而这种心理干预方式的局限性较大。因此,高校应当加强与校外机构或企业的合作,引入社会力量,弥补校内心理干预资源不足的问题。如开发校园心理咨询服务的程序,完善学生心理状态的事前干预机制,深化生命安全教育,将不良心理扼杀在初始阶段。
此外,高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心理测试等方式,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在筛查出异常情况后,发出警报,便于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高校可以更好地监测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系统性地分析问题,针对性地調整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优化生命教育课程内容。
(三)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形成生命教育的家校合力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和心理状态影响深刻。因此,高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密切与学生家庭的管理,形成家校生命教育的合力。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辅导员可以主动与学生的家长建立联系,通过各种便捷的网络通信平台或者软件,定期召开线上家长会,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主要生活环境有两个:一是校园环境,二是家庭环境。许多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高校必须加强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形成家校合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新形势下,各行各业面临着转型问题,伴随着行业转型升级,企业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全面发展。在愈加严苛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内卷”“焦虑”“空心病”已经成为当下学生群体的心理侧写,学生很容易失去追寻自我价值的动力,变成“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下的受害者。同时,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在学生群体中频发,学生的心理咨询次数越来越多,学生无处排解的心理问题极易引发悲剧。为了帮助学生搭建良好的心理基础,高校应积极和家长合作,从家庭关系入手,帮助缩小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代际差异,使得家长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让家长向学生传达正确的生命观。
综上所述,面对新旧观念交相碰撞与社会的快速变革,学生会感到很茫然:“人到底该怎么样地活着”“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让学生感到迷惑不解。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信念,不让学生被眼前纷繁复杂的信息迷惑,重新唤起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让生命充满意义。同时,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高校与社会各界共同合作,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我国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卫国.高校生命教育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2]郑晓江.生命教育事业的回顾与前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张懿,夏文斌.马克思生命观形成与确立的历史考察[J].东南学术,2019(5).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