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协同育人的价值指向与路径创新

2022-05-30陶维军祁强

中国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

陶维军 祁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家校协同育人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家校协同育人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困境,如家校之间的合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停留在浅表层面,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因此,丰富家校协同的内涵,完善家校协同机制,真正通过家校协同构筑立德树人的坚固阵地,是当前学校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成为教育发展的要求。家校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教育融合的焦点。

1. 增强学校育人自觉,形成教育合力

只有学校全面确立起立德树人的价值自觉,家校协同育人才成为可能。教育不仅在于让孩子获得优异的成绩,而且重要的是促进其全面发展,让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逐渐具备如何面对自我和外界的智慧。这种教育理念的实现根本上还需要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反思传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现实生活中只以学生分数、名校录取数量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教育工作重点任务的现象,也深刻影响着家庭教育的选择和社会教育的参与。改变这一现象首先需要从学校着手,学校的价值理念、学校文化、课程追求和评价导向都必须彰显全面育人的追求,确立符合教育本质规律的目标,引导家长在家校协同育人的框架下与学校合作,为学生筑牢全面发展的家校育人平台,整合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从育人出发、从学校出发是重建家校协同育人的前提。

2. 提升家庭育人水平,开创协同育人局面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了良好的父母教育,然后才能谈到良好的儿童教育[2]。孩子的发展需要爱的灌溉,父母给予孩子科学的、正确的爱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家校协同育人中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教师要认识到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家长拥有不同资源,会从不同角度影响学生的认知倾向。如因家长的职业差异会导致学生从家庭中获取不同的信息,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家长了解社会发展状况,让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教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涯教育,让学生从不同家长身上了解社会运行规律,增强社会体验。学校要引导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共识,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公民素养的提升,让家庭成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全面培养的重要阵地。

3. 转变家校育人观念,回归教书育人本质

家校协同育人需要真正确立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改变单纯重视学生成绩的家校育人窘境。当前,由于家庭和学校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五育并举尚未落到实处。以往家校沟通的主题基本上围绕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应该实现教育的关注点由单一的学业发展向全面发展的转变,也就是说,应该明确 “学生全面发展”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根本取向。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发展的思考。家校协同育人的落脚点在育人,包括教师、家长、他人等在内的教育合作关系网应创造条件进行和谐的育人实践。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

家校协同育人的实现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协调家庭与学校的不同立场,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育人合力,以学生主体性、双向互动性、协同互补性和家校平等性原则,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一是坚持学生主体性。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主体缺失,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应该承担的劳动任务进行包办,影响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地。因此,家校育人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体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

二是坚持双向互动性。家校协作,协同育人,这是一个双向合作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必须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再通过学校和家庭双方彼此配合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家校双方在相关的教育活动中应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3]28。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主动衔接,保持对学生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三是坚持协同互补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两大不同类型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客观上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性,在育人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两者各有所长,缺一不可。而这种差异充分说明家校协同育人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因此,家校协同育人尤为重要。在实施家校协作德育模式的过程中,如果学校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离开家庭配合,必然因孤军作战而难以奏效;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教育方向不一致,也将举步维艰[3]29。

四是坚持家校平等性。家校协同育人需要家庭、学校以相互平等、相互信任为基础,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共同为学生成长承担责任。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和角色,在家是孩子,在学校是学生,因此,家校双方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家校双方应保持一种和谐、平等、合作的关系,在教育环节中也是完全平等的地位,二者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存在谁“依附于”谁的问题。在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保障育人双方的独立性并以此为前提,建立相互平等的合作环境,才能使家校双方在思想上形成“一盘棋”,在力量上“捻成一股绳”,将合作优势最大化。

三、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家校交流方式偏向单一化、形式化,学校占据主导地位,家长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很少有家长愿意为学校或者班级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4]。家校协同育人需要加强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协同重要价值的认识,创新家校协同的形式,优化育人策略,转变家校共育观念。

1. 聚力能量课堂,挖掘家长资源

探究能量课堂,挖掘家长资源是家校协同的关键环节。能量课堂是探索家校合力的路径,建设家校协作的平台,有利于推动家校互补、融合以及开放办学的发展。通过合理运用家长群体的力量,在学生生涯规划方面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科兴趣,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寻找未来的方向。能量课堂既包括特色职业进课堂,如特殊教育教师、医护工作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机械工程师、高级经济师、企业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等开设的职业讲座,也包括人文历史进课堂,如《古文观止》学习探讨、“量子理论”科学探究的启示、《人类简史》《极简欧洲史》的精彩片段赏析、现代儒家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等。相对于学校实施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每位家长带来的富有个性化的课程可以给学校教育以补充和完善,对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对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效果[5]。

2. 优化协同方式,创设活动契机

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促进家校深度对话,是家校协同的中心环节。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教师和家长交流的形式主要是线上,传统的线下家长会举办次数少,并且在有限时间内大部分家长无法和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交流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双方都缺少对学生全面的关心和了解。为解决家校协同不够深入等问题,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不断改进家校交流的模式,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揉进”家长元素。通过多元的家校协作形式,有效提升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理解,推动家校协同育人水平的提高。

3. 丰富学生活动,提升协同效能

丰富家校协同过程中育人活动是提升协同效能的有力抓手。由于校情、家情不同,“家校协同”并无固定活动可循。学校开展“南菁心理社玩转假期”活动,以“成长找不同”“成长读书会”“你不知道的事”“我们是朋友”“爱Ta就夸夸Ta”等主题为切入点,让家长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和特点,具备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家校协同育人彰显出崇高的教育追求,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明晰家校责任,深化家校合作,构建有效机制,才能把家校协同育人落到实处。面对家庭教育暴露出的问题和短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闭合链”,合力推动教育的发展,只有全社会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家庭教育才能不断促进发展[6]。家校合作对学校和家庭而言是一种合力教育的方式,其目的是追求“1+1>2”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N].人民日报,2021-10-25(13).

[2] 陈鹤琴.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

[3] 崔海艳,吴洪.“家校一體化”德育模式“三原则”[J].教书育人,2021(29).

[4] 贾兴丽.关于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实践[J].新教育,2021(34):16-17.

[5] 李根.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与价值探索——以“魅力爸妈进校园”活动为例[J].辽宁教育,2019(24):70-73.

[6] 教育孩子,家长要关注细节[N].光明日报,2021-11-16(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