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22-05-30张明静康子恬孙晨曦叶亦芳李嘉怡

客联 2022年6期
关键词:多元主体创新创业双创

张明静 康子恬 孙晨曦 叶亦芳 李嘉怡

摘 要: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找出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利用SPSS、AMOS等软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从个人、院校、政策幾方面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多元主体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了人才及创新高地的重要性,会议中提出到2030年,要基本形成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显著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因此,当前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国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框架基础上,部分高校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但“双创”教育仍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河北农业大学的在校生作为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人物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以探索出符合我校特色的“双创”教育优化路径,构建高效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二)研究意义。经济新常态及新冠疫情背景之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高校积极回应经济转型对新型人才的迫切盼望,积极地进行双创教育改革。本文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梳理总结研究成果、拓展研究视域。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让大学生融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催生创业动机,投入创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现状

(一)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在大学生活中,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压力小、学习积极性大不如前,甚至认为获得毕业证就等于有工作。毕业后,也常常采取消极的态度,得过且过,不主动创新创业,却一心期望体面的工作与可观的收入。

(二)对工作待遇期望值较高。“职普协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呼吁下,职业教育地位提升,对于创新创业能力要求提升,而部分大学生对于工作待遇与职位要求高,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产生就业偏差,常体现在对于就业岗位与工作单位的挑剔与不满上。

(三)自主创新积极性差。国家提倡自主创业与创新,各高校也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竞赛,学生创业积极性有所提升,但整体现状仍不尽理想。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创业启动资金缺乏,加之受传统士农工商观念的影响,选择考试获得稳定工作与竞聘岗位的人数仍然庞大,而大学生就业偏好相对统一,自主创新积极性差成为长期现象。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实证分析

首先,依据多元主体理论、大量文献结论及访谈结果作出了相关假设,形成初测量表进行预调研,并根据因子分析法剔相关题项,最终得到26条题项的正式量表。将收回的200份有效问卷随机分成A、B两等份供后续使用。相关测量结果表明问卷内在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使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提取有效变量,提取出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能够有效解释是75.86%的方差。根据题项内容为各公因子命名:个人品质、高校服务、国家政策、家庭与社会环境。再次,使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可以接受的适配标准,各测量题项的标准化因素负荷量大于0.5,所有的测量指标与其对应的潜变量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最后,使用AMOS软件构建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模型及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通过分析整理,模型的标准路径系数如表3所示:

由图表可知,个人品质、高校服务、国家政策、家庭与社会环境四个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的优化路径

(一)个人层面——“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加强宣传创新思想,学生个人应关注国家和学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支持,正确解读政策中对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辩证去看待创新创业路上的挫折,勇敢的克服创业路上的磨难和心理上的障碍,不断的去寻找成功的出口。

(二)院校层面——“全面教育、精准培养”。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其次,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树立科研和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重中之重。最后,推动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提高创新创业实验平台的使用率,发挥创业平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地位。

(三)政策层面——“营造环境,理解支持”。为减小创新创业的社会“阻力”,各地政府也要根据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实施细则和优惠支持,提高政府在该领域的财政支出比重,减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压力。加大社会对创新创业的“推动力”,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积极性,社会各界应积极的创造一个正面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胡海山,杜文博,陈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09):2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10-18.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创新创业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试论大数据下的现代科技馆科普服务创新
浅析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双新双创
论法治建设中的政府治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