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窑洞生土民居的创新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2-05-30王玉萍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保护策略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陕北窑洞生土民居进行研究,从陕北窑洞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着手展开分析,然后从存在安全隐患、排水系统缺失、空气流通较差、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等方面阐述了陕北窑洞的现状,并且尝试提出完善窑洞内部体系、构建科学的排水系统、打造现代化新型窑洞、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宣传窑洞文化等相应的创新保护策略,探析了打造特色旅游、发展食用菌产业和酒产业的发展路径,旨在推动陕北窑洞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陕北窑洞;生土民居;保护策略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窑洞民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的时期。在长达上百万年的时间里,其主要经历了原始穴居、人工穴居和半穴居、窑洞民居三个历史阶段。结合各方面的资料综合研判,人工穴居最早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据考古资料记载,陕西的平梁镇曾发现一件三棱大尖状器,是一种挖掘土的工具。这个石器出现在五六十万年以前,由此推测那时的人类就能用石器人工挖掘黄土洞穴了。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历史上曾先后出现了大量的木结构建筑、砖瓦建筑等,但是窑洞历经了漫长的演变一直沿用至今。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窑洞民居最终成为人们在居住方面的最佳选择。

陕西的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其中,延安窑洞因其特殊的政治和历史原因经常作为陕北窑洞的代表。陕北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上,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陕北高原充分体现了我国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黄土层较厚,但是长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因此,陕北靠山靠崖式的窑洞居多。我们所能看到的现存的窑洞,从建筑布局和设计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三大类。窑洞的主体部分由窑顶、窑脸、檐墙、后墙、窑壁组成,人们一般会根据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选择建造单孔窑或者多孔窑。在古代,陕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窑洞,以便他们日常居住和生产生活。

一、陕北窑洞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属于弥足珍贵的建筑文化

2011年,陕北窑洞的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可以说,陕北窑洞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与自然完美結合的产物,它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民间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瑰宝。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这种独特的生土建筑文化更需要保护、传承和创新。提起陕北窑洞,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落后”,因此在新时代打破人们对于“窑洞即贫穷”的惯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尽力改善生土民居的周边环境,完善窑洞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优秀的地域文化,使人们学会欣赏这件从自然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品”,同时积极了解窑洞的历史,总结归纳窑洞营造的经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创新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不少城市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城市病”。其中,自然资源短缺、环境过度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尤其突出。这样的现状促使越来越多建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了窑洞建筑和生土民居。窑洞是一种节能节地型民居。陕北有着非常丰富的黄土资源,而生土这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健康环保、绿色无毒、经济实惠,它的使用可以节省出购买其他建筑材料的开支。窑洞大多是采用自建的方式建造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能节约大量的劳动力和运输成本,所以窑洞的造价成本很低。窑洞的构架占地面积小,可以减少占用的耕地。而废弃的土墙在使用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化学元素,会形成肥力,在拆除后经过平整处理还可以继续作耕地之用。因此,探索开发地壳浅层空间,打造新型“现代穴居”,是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是可以造福人类的。

二、陕北窑洞的现状

(一)存在安全隐患

就自然条件而言,陕北窑洞地处黄土高原,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而陕北地区的湿陷性黄土颗粒细腻,土质较为疏松。受暴雨影响,旱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整个窑洞群都存在遇水坍塌等较大的安全隐患。有的窑洞未进行科学合理的勘测就随意选址,加上平时的使用耗损,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裂缝、掉土块或塌陷等现象。通过社会走访得出的调查结果显示,因窑洞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二)排水系统缺失

由于陕北窑洞的建造需要就地取材,地形地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窑洞的选址。居民一般都选取相对有利的地势进行挖掘,导致窑洞的布局灵活但较为分散,不利于整体规划,缺乏科学的排水系统。这一问题在雨季显得尤为突出,急需解决。降雨量多的时候,由于排水不畅,窑洞顶部会渗透大量雨水。同时,如果室内生活用水处理不当,也会使湿陷性黄土失去承载力,造成主体地基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此外,对于下沉式的窑洞来说,还容易出现雨水倒灌的情况。以上情况都会不同程度地损坏窑洞,甚至会造成窑洞的坍塌。

(三)空气流通较差

受力学原理的影响,我们所能看到的现存的窑洞基本上都是拱形结构,倚山倚崖而建,多是一门三窑洞或者一门二窗,窑洞里面很深,宽度较窄。这种特殊的结构设计使窑洞内空间较封闭。窑洞之所以“冬暖夏凉”,是因为其墙体厚实,有助于保持室内恒温。由于光照不足,湿度相对较大,空气流通较差,窑洞内部的土炕大都是临窗口的。此外,陕北窑洞的内部采用居住和厨房一体化的设计,做饭产生的油烟不易排出,会造成衣服串味、沾染油渍等问题,使得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大打折扣。

(四)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陕北窑洞的认识程度,笔者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共回收115份样本。调查对象主要为陕西的高校学生和部分社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其中73%的人对陕北窑洞的了解只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10%的人表示不了解,15%的人表示比较了解,只有2%的人实际居住过陕北窑洞。从问卷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哪怕是陕西本土的年轻群体都对陕北窑洞严重缺乏认知,更何况我国幅员辽阔,东西跨度大、南北差异大,所以黄土高原以外的其他地区对陕北窑洞的了解只会更少。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当地对陕北窑洞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窑洞民居的传承和创新不够重视,仍处于被动接受窑洞文化的状态。因此,很多陕北窑洞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而是遭到废弃,使用价值不断降低。

三、陕北窑洞的创新保护策略

(一)完善窑洞内部体系

窑洞内部的完善首先要从安全性入手,进行加固修复。例如,针对窑洞出现的裂缝、掉土块等问题,可以通过在窑洞内部加固一层钢筋混凝土的方式对其进行改善,然后对墙体进行粉刷装修,并且铺设地板砖,保持地面的干净整洁。针对光照不足、采光差的问题,可以将窑洞的门窗全部改造成落地式的钢化玻璃门窗,增加采光面积并做好照明设计。黄土高原地区的光照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这份馈赠,采用光伏发电,既经济实惠又绿色环保。针对空气流通差的问题,可以在室内设置新风系统,实现窑洞内部空气的科学对流,使居民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也能享受流动的新鲜空气。

(二)构建科学的排水系统

针对窑洞外部的改善,最重要的是解决排水问题,要重点处理好窑洞顶部、地基四周,以及生活用水方面的排水工作,构建科学的排水系统,减轻雨季给窑洞带来的安全隐患。首先,可以在窑洞顶部增设防水层,铺设流水瓦,并且在房顶四周抹上混凝土,根据地形条件增加排水明沟或暗沟,以及多埋设下水管道,防止雨水的下渗和倒灌。其次,在室内生活用水方面,要做好防水和排泄工作,通过合理规划做到干湿区分离。卫生间和厨房的水最容易溅到墙壁,所以这些地方应该增加不同高度的防水墙,同时可以在窑洞的外墙壁上贴瓷砖,这样既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又能增加窑洞的美感。还可以在地面铺设吸水砖,将窑洞与水完全隔离。最后,要完善窑洞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窑洞进行合理布局,定期全面检修窑洞内外部的电路和水路,保证窑洞能够拥有便利的水源和充足的照明。

(三)打造现代化新型窑洞

首先,要严格将人畜的生活区域划分开,增强居民的安全卫生意识,保持空气畅通,避免细菌的传播和病毒感染。其次,要严格将人居区域和厨房区域划分开,增设排烟系统,安装抽油烟机,彻底解决衣物、家具上的油渍和串味等问题。最后,要注重将居民的物质追求和精神需求相结合,增加健身和娱乐空间,对窑洞内部原有的特色土炕进行设计改造。例如,可以在土炕周围画上陕北著名的炕围画。炕围画极具地方代表性和观赏性,内容选材丰富,包括人物、山水、虫鱼、鸟兽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此外,还可以在门框等地方雕刻花纹,在窗户上张贴具有陕北特色的剪纸窗花,以及在室内摆放现代化的家具电器,彻底改变窑洞“土里土气”的形象,使窑洞的面貌焕然一新。

(四)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宣传窑洞文化

在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至关重要。首先,可以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经营微信公众号和网络直播等方式增加陕北窑洞的曝光率,提高其知名度。这两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投入成本小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常常会吸引大批观众。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强对窑洞文化的保护,并且发放专项经费推动窑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可以举办窑洞画展、拍摄窑洞专题纪录片。相关媒体及工作人员也应加强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促进人们对陕北窑洞认知的转变。最后,应该促进窑洞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这样既能达到直观再现窑洞文化的效果,又不会占用过多的实体空间。相关人员可以利用VRP、Photoshop、AutoCAD等软件,通过收集实地考察记录、窑洞内部的全景扫描、史书记载等相关资料,创建数字化的虚拟场景,将窑洞的全貌和整个建造过程通过三维立体模型进行真实再现,使人们能够多角度直观地感受窑洞魅力。同时,相关人员应尝试建立系统化的电子数据库,帮助解决陕北窑洞现存的一些具体问题,促进窑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陕北窑洞的发展路径

第一,打造特色旅游。陕北窑洞是陕北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黄土高原上的这些明珠正在逐渐消亡,窑洞文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一方面,陕北是我国著名的红色革命圣地,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不胜枚举,旅游资源丰富,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开发规划旅游路线,打造城市名片,创作以走进历史为主题的大型歌舞剧,以及组织深刻动人的革命故事会演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应结合现代人的怀旧和乡土情怀,发展第三产业,对窑洞群进行整体规划,将现存的闲置窑洞改建成窑洞宾馆,打造特色农家乐,推出洋芋擦擦、陕北油糕、羊杂碎、猪灌肠等特色美食,以及陕北民歌、大秧歌、打腰鼓、踩高跷等精品民俗演出。当地人还可以联系陕北土特产加工厂家进行土特产的选品进货,在农家乐进行售卖,把陕北的狗头枣、黄米、炉馍等特产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给游客提供“旅游、餐饮、住宿、购物”一站式服务,使游客拥有别样的乡村体验。

第二,發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相关部门应丰富窑洞的使用功能,对大量的废窑和弃窑进行整修和改造,用来发展食用菌产业和酒产业。得益于冬暖夏凉的先天优势,窑洞内部的温度和相对湿度都极易控制,便于菌类的生长。而正所谓好酒需要“三分酿、七分藏”,窑洞内的恒温也非常适合酒的储藏。食用菌产业和酒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很高,如果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专项补贴,建设专业的菌类加工厂和造酒产业园区,掌握核心菌类培育和酒类酿造技术,将是一项不错的惠民工程,同时也能够推进乡村振兴,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陕北窑洞进行合理开发,如将窑洞打造成博物馆、饭店、银行、商店等,并且在其中增加医疗、教育等设施,使其成为新型乡村经济文化中心。

五、结语

陕北窑洞是中国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拱形设计更是“天圆地方”思想的重要体现,包含了人民追求发展、安定和谐的美好寓意。对保护和发展陕北窑洞的研究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制定创新型发展策略,解决陕北窑洞当下面临的问题,并对陕北窑洞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探索。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陕北窑洞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明珠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侯继尧,任志远,周培南,等.窑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周钰.藏族传统建筑的数字化传承[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5.

[3]程玲,李禹辰.陕北窑洞建筑的发展与变迁[J].中国地名,2019(10):60.

[4]董薷,段炼孺.陕北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探究[J].山西建筑,2017(35):7-9.

作者简介:

王玉萍,中国计量大学义乌研究生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华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保护策略
汝州风穴寺边界空间经营手法与保护策略研究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保护策略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用户隐私保护策略研究
滇南古村落—城子村人文艺术保护策略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策略
浅析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策略
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庐山牯岭近代别墅旅游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文化遗产豫方言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