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城市历史街道改造设计中的运用
2022-05-30梁雪李考智乔芳
梁雪 李考智 乔芳
摘 要:文化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社会生产水平以及综合发展水平。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景觀设计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化周边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建筑与历史街区逐渐被现代化设施所取代,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街区及景观正在逐渐消失。为了保护我国传统建筑及文化,将其传承与发展下去,对地域文化在城市历史街道改造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保留下来,设计和建设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景观。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历史街道;改造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多元文化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设计的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GJB1320099)研究成果。
城市不仅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有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城市,是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是各国灿烂文明的见证,承载着世世代代人们的记忆,所以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需要文化的辅助。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根基,代表着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灵魂。每个时代的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都在不断创造与发展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在城市历史街道改造设计中,应凸显历史连续性,保留城市以往的记忆,将保留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区,极为关键的就是传承历史,筑牢城市发展根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城市风貌,是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的真实写照,是各座城市重要的文化名片。
一、城市历史街道改造的价值
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在此背景下,我国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国内许多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都具有趋同性,过于追求形式主义,忽视了城市原有的特征。通过对各城市历史街区的现有资源以及相关知识的梳理,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需要相关人员根据城市文脉,从人们的认知心理、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考虑,合理运用景观设计手法,缓解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拓宽研究广度与深度,保证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改变千城一面以及老城更新过程中存在的地域文化逐渐消失的情况。历史建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都体现着城市发展历程,展现了城市文化。应将城市文化中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已不再仅仅追求大规模重建,而是强调合理保护与更新,开始注重城市历史街区的完整性,以及景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城市历史街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与生活需要,是地区文化的源头。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理论保护城市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某个地区内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发展所形成的精神或能够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具体事物,包括风土人情、自然景区、建筑实物以及艺术雕塑等。城市历史街区反映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与文化素养。历史街区是集中表现当地文化特色的一种街区,其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末,指文物古迹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城市历史街区集当地人文艺术以及社会因素于一体,能够有效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是当地传统文化长久流传的见证。对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就是对那些不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物质环境的改造,以保证街区功能的整体性,使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何在保留原有历史街区特色元素的基础上消除街区存在的弊端,实现新旧元素的结合,促进城市发展,是现阶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历史街道改造设计中运用的问题
从性质上来说,城市更新可以说是一种干预性的改建活动,城市更新理论原则上涉及城市变化管理的体制和组织动态过程。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的改造存在许多问题,城市管理理论滞后,相关管理者缺少管理实践经验,使得城市规划与实际城市建设情况脱节。例如《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中指出,震灾造成都江堰境内的历史文化遗产遭遇史无前例的重大损失,修复和恢复工作需要大笔费用。同时,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来看,这次空前灾难引起的灾后重建可能会给当地带来加大历史遗产保护力度方面的难得机遇。另外,在城市整体规划中,相关人员缺乏对老街区改造改建的意识。我国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历程显示,老城区大多位于城市中心,是现代城市商业核心区,人们出于对土地价值的考虑对其进行重新规划。但老街区改造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短视行为。比如,都江堰市在进行灾后重建时,以老城区为核心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动员老街区内的学校进行重建,再加上更新重建后原住居民大量迁出,使得老街区以及整个城市中心都显得十分冷清,缺少人气。一些不合理的搬迁行为是缺乏统筹兼顾理念的短视行为的体现,完整的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成需要居民以及浓郁的文化底蕴的支持。居民与相关单位的流失使得整个街区甚至城市空间变得越来越空洞化。再者,日常风化、年久失修、人为破坏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基础设施过于薄弱,没有建设给水排水设施、消防安全设施,垃圾处理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原先的老街区失去了以往的风采,使城市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以往的改造中,大量具有民族特色住宅风格的建筑被拆除,如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商号店铺逐渐消失,部分传统建筑受到损坏,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形成百街一面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街区的文化价值,对城市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大规模的改造使得城市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也使得这一地区所具有的历史感逐渐消失。街区整体缺乏独特风格以及个性装饰,破坏了原有建筑的风格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街区店面广告招牌等缺乏特色,道路基础设施不健全,城市绿化明显不足,缺乏休憩空间与景观点,夜景照明不专业,无法展现出老街的繁华。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历史街道改造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一)传承地域文化
在改造历史街道过程中,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修缮老街的过程中,应保留老街的原有面貌,在一些重点改造区进行地面铺装。可以看出,对历史街道的改造应在保留街道原样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增补,在特色符号以及系列设计方面做到统一。街区的风貌要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在空间设计风格上进行延续,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的居住区以及商业区能够反映出城市居民以往的生活状态,是居民以往生活状态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是城市居民共同的财富,所以在老街区改造过程中,需要将政府、市民以及游客作为行动主体,使其明确各自的责任。其一,相关部门要提高老街区改造管理水平,落实科学的更新规划,不要让规划保护计划成为空文。相关部门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在改造历史街区的过程中要有全局与长远的规划,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以及环境效益为代价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要赋予人们参与老街区改造的权利,为人们提供畅通的表达渠道,使老街区的原住居民具有相应的发言权与决定权,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居民创造舒适的环境,鼓励原住居民在老街区居住。其二,市民要积极参与老街区改建工作。首先老街区原住居民要充分行使自身的权利,参与老街区改造。其次整个城市的居民要拥有良好的文化心态,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参与相应的市民活动,创造优秀的市民文化,认同老街区及整个城市的文化,增强对老街区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在改造过程中保护与传承老街区文化。其三,游客要尊重社会公共利益,规范与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首先,老街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游客要自觉保护老街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其次,游客要具有健康的审美与消费心理,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参与老街区改造。
(二)明确定位
历史街区虽然被当作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但其功能不应与城市割裂,除了需要承担主要的旅游及历史考察等活动以外,还需要与城市其他功能区进行衔接,以满足历史街区内居民的正常生活需要,保证旧城街区的空间活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中心逐渐向外转移,使得老城区附近逐渐萧条,成为居住条件较差的旧城居住区。老街区现有的功能十分多样,在改造后需要最大化地保留街区的原有功能及面貌。街区内的学校、教堂等都应根据以往的方式继续运营,原有居民将会继续在此生活。现阶段老街区比较偏重旅游以及其他附属服务功能,居住功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老街区从城市中孤立了出来,并且一些新增功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存在冲突,因此如何将这些服务功能与居民的居住功能相结合,协调老街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现阶段老街区改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和谐的审美理念是城市歷史街道改造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能过于注重城市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街区景观设计要坚持“和”的理念,围绕这一理念进行改造,保证街区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同时,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地域特色,根据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建设街区景观,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最关键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要始终注重节约理念的融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规律,合理搭配景观,设计出一个具有观赏性、实用性的公共生活区域,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审美理念,考虑城市街区景观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街区景观只有拥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保证人们生活的舒适性
老街区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博物馆,还是城市中特定的功能区。老街区内需要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日常休息设施、服务设施等。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城市的老城区内公共文化空间较为缺乏,主要存在以下五点问题。其一,老街区内公共活动空间少,相关服务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其二,老街区内公共绿化面积较小。其三,很难有效整修与利用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其四,老街区内的景点与景点之间缺乏联系。其五,基础设施缺乏,受年久失修、人为损坏等因素的影响,老街区内的基础设施薄弱,这给老街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比如在宽窄巷子文化街区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遵循先进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效降低了街区景观设计成本,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独特性。又如,西安与洛阳都是我国多朝古都,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其历史优势来建设独特的人文景观,同时还要遵循地域性理念,这可以保证城市景观的独特性,使所设计的景观具有代表性。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在设计时需要设计人员运用相应的原则和元素,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特色以及文化特色,针对性地打造符合当地人审美的街区景观。例如一些北方城市在进行街区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北方降水稀少的问题,结合水资源与南方相比较为匮乏的情况,运用节约、循环利用等理念进行整体设计。这样所设计出来的景观既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观赏与审美要求,又能使当地水资源发挥应有的价值。在文化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思想能够给当代社会建设带来积极启示,将该理念运用到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中,能够有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规划街区景观时将人、资源以及自然合理地结合起来,在整合资源时,保证所营造出的景观的生态性,为人们创造更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四、结语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历史街道的改造设计需要保证物质景观与精神文化建设共存,使二者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展现出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提高景观效果。要保证历史街区建筑与当地建筑的协调统一,不能过于注重对历史街区面貌的百分百还原,可以加入现代化元素,将现代化元素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取长补短。一个地区的文化是随着地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设计人员不能守旧于老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现代化元素进行融合,完善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使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体现出传统文化特色,还体现出现代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做到延续性发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娴.地域文化在城市历史街道改造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8(27):273-274.
[2]王鹏强.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历史街道景观更新改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闫景月.历史街道活力再生的策略与方法[D].南京:东南大学,2018.
[4]赵艳红.洛阳城市历史街区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5.
[5]刘晓菁.历史街道色彩可识别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6]李艳,贾茹,陈伟卓.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市长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艺术科技,2014(4):331.
作者简介:
梁雪,哈尔滨剑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李考智,哈尔滨剑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基础及艺术设计。
乔芳,哈尔滨剑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