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中职语文专题混合式教学探索

2022-05-30谢筱翠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职语文

【摘要】本文基于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的中职语文专题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论述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研发古代爱国诗词专题、中国革命传统选读专题、整本书阅读与研究专题、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微写作专题等5个专题的方法和路径,并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的教学为例,具体呈现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混合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中职语文 专题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7-0027-0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青少年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接受速度、程度与使用频率较之以往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学生在接受海量信息时,由于价值观念尚未形成、思维模式尚未成熟,这些铺天盖地、良莠不齐的资讯势必会对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语文课程应该主动担负起落实学生德育工作的使命,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整合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了古代爱国诗词专题、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整本书阅读与研究专题、微写作专题等5个专题,同时按专题选取了16篇文章,共安排了43个课时,开展有深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校语文教师利用超星泛雅学习平台资源,充分挖掘各专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精心构建线上课程,并以问题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专题教学为教学形式,通过创新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中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

一、设计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中职语文教学专题

过去,中职语文教学以单元为教学单位,主要采用“一篇一篇教”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但由于各单元中各篇课文的关联性不大,知识点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网络,导致教学容易出现碎片化的问题。如古诗文单元的教学,其中作品选篇有《静女》《采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劝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些文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明显,如果仍按“一篇一篇教”的思路,就难以实现教学单元的整体教学效应。因此,中职语文需要引进专题学习理念,才能有效发挥语文课程在育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此,2020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做出了新的规定,提出中职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有语感与语言习得、中外文学作品选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古代诗文选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8个专题,选修必选的内容包含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2个专题,任选的学习内容有微写作专题和科普作品1个专题。

根据语文课标的具体要求,为了深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我校设定了古代爱国诗词专题、中国革命传统选读专题、整本书阅读与研究专题、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微写作专题5个专题,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细处。其中,设计古代诗文选读专题,旨在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清晰了解我国爱国主义的发展脉络,主要选取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篇章,如选取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秦风·无衣》一诗,这首诗歌诵了秦军军民同仇敌忾、并肩战斗的爱国精神,是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乐章。设计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旨在让学生重温革命故事,让生活在民主富强的当代的中职学生,深刻了解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精神,通过熟读革命先辈的作品和反映革命传统精神的“红色”篇章,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设计整本书阅读与研究专题,旨在以突出反映广西人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红色传奇》一书为读本,让学生充分了解广西的紅色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设计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旨在通过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诠释这个时代的初心和匠心,推崇古人所提倡的“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设计微写作专题,主要是受启发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思想,旨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悟知行合一,促进思想升华和能力提升。

二、5个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的具体内容

由于和语文课标配套的中职语文新教材还没有出版,所以在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校主要以语文课标为指引,按时间先后顺序,精心选取各个时期具有爱国情怀的诗文篇章作为教学内容。下面,笔者将简述5个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的具体内容。

(一)关于古代爱国诗词专题的选文

关于古代爱国诗词专题,我校主要选择先秦以来能够充分体现爱国情怀的诗篇,如《诗经》中传递爱国精神的诗篇《秦风·无衣》,屈原礼赞英雄、呼吁血洗国耻的诗篇《国殇》,王昌龄表达誓死报国、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其四),陆游高唱铮铮誓言、以身许国的诗篇《书愤》,辛弃疾怀古凭吊、抒发爱国情的诗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专题的选篇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旨在引导学生领悟诗词蕴含的爱国之情,感受古典人文的精神力量,厚植爱国基因。

(二)关于中国革命传统选读专题的选文

关于中国革命传统选读专题,我校精选了鲁迅书写凛然大义、爱国情怀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孙犁表现夫妻同心、保卫家园的作品《荷花淀》,茹志鹃描绘军民共战、鱼水情的作品《百合花》,兰晓龙描写永不抛弃、永不放弃精神的作品《士兵突击》等篇目。设计本专题的目的是带领学生理解作品中革命先辈和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把握作品丰富的内涵,感受作品的精神力量,勉励青年学生传承红色精神、革命精神,牢记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究专题的选文

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究专题,我校选取了讲述广西光辉历史、凸显红色基因的《红色传奇》一书作为读本。该书以1925年广西成立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中共梧州支部到1949年广西全境解放这段历史为背景,生动讲述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等内容,展示了建党初期和革命斗争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突出反映了广西人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百折不挠、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课后,我校在各班级广泛开展“讲好广西的红色故事”活动,用生动的故事让学生铭记红色历史,追寻红色足迹,珍惜我们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四)关于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的选文

关于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我校主要选择现当代体现匠人品质、传承工匠精神的篇章,引导学生养成并积极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选取讲述德技双馨、匠心筑梦故事的《“大国工匠”彭祥华》,讲述情系水稻、造福人类故事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讲述矢志不渝、忠心报国故事的《国家的儿子》(节选),讲述立心天地、跨界探索故事的《“探界者”钟扬》。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梳理人物典型事迹,感知匠人技艺之高,体会工匠人精神之贵,品悟匠人品质,领悟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与工匠精神,培养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精神品质,树立“精艺在身,忠心报国”的使命担当。

(五)关于微写作专题的设计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开展微写作实践,通过开展爱国主题校园活动让学生描写活动场面不断升华学生的爱国情;通过采访柳州市的工匠大师写人物微评论,鼓励学生向时代楷模学习矢志不渝、忠心报国、忘我奉献的爱国情。

关于以上专题的教学,我校均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通过设计核心任务和若干小任务,以及创新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开展专题式学习,改变以往知识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以实现“文化传承,学以力行”的课程教学目标。

三、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混合式教学的分析

在引进专题学习理念的同时,我校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以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中《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的教学为例,展示通过教学平台落实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典型代表,是因为袁隆平在自己的一生中都在苦练本领、深耕细作、不辞劳苦、以精技报国,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一稻济世,万家粮足”,为我国粮食乃至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杰出贡献,是新时代我们应该致力学习的楷模。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于一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给学生必备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师生双向互动,小组合作、同伴互评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学习通为教学平台呈现线上教学资源,精心建立了線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每课有针对性的测试,每个专题有质量综合测试。这样定位课程是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语文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三段四步”混合式教学策略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职语文学习是多文本、多情境、多样化、高度整合的,专题教学能最大限度地立足于生活和职业情境,将不同类型的文本引入教学,例如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选取了《“大国工匠”彭祥华》、《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国家的儿子》(节选)、《“探界者”钟扬》等篇章,把多种不同文体放在一个专题里,设计基于实际情境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精心设置情境,突出实践取向。

在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里,涉及了袁隆平、彭祥华、罗阳、钟扬等闪烁光芒的人物,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有着敬业、坚守、身体力行、攻坚克难、矢志不渝、恪尽职守、忠心报国、忘我奉献的崇高品德,他们将国家发展内化为个人使命担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盛践行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下面详细介绍《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的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三段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教学阶段,具体设计了“学→思→悟→践”4个教学步骤,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步:学——拓展学习的宽度。在课前线上学习中,笔者首先通过学情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调整教学设计;然后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推送本课教学学案,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线上查找袁隆平的小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主人公的事迹及文本内容;接着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推送人物通讯文本知识资料、同时推送人物通讯原创讲解视频,以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拓宽学习的宽度。

第二步:思——挖掘思考的深度。在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线下教学环节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课文题目及小标题的丰富内涵,品析课文的动人细节;线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完成梳理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理出文章的典型事例、概括人物的高尚品质等学习活动,挖掘思考的深度,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三步:悟——提升领悟的高度。在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泥腿子专家”?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割”,将大问题转化为小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排序,让学生层层递进、逐个攻克。通过一系列层级性问题,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头脑风暴、辩论等多种形式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

第四步:践——加强实践的力度。完成上述教学步骤后,笔者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资源,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节目组录制的“袁隆平留给我们什么”等视频片段,感受袁隆平情系家国、扎根基层、攻坚克难、造福人类的情怀,并由袁隆平的题词“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出发,让学生以“我想成为……的人”为题,进行微作文写作实践,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思想水平。

本课教学中,笔者按照“学→思→悟→践”4个教学步骤,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学习袁隆平刻苦钻研、为国奉献的精神,同时组织了微写作实践活动,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中职语文专题混合式教学的成效

(一)课程思政成效显著

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中职语文专题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方式,具有融合点清晰、知识点多、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逻辑性强等突出优势,而且将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提炼细化到每一篇课文、每一个专题内容,并与具体的人物、事件和案例有效对接,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把爱国思想融入各教学环节,把语文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传承文化知识教育、综合实践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教学格局,课程思政效果明显。

(二)打造了“三位一体”混合式超星课程体系

在落实专题教学过程中,我校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具体做法如下:在知识传授方面,我校要求学生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知识,体会并掌握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厘清文章展现典型事例的方法等。在能力培养方面,我校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人物通讯,学会准确把握文本信息,理解人物通讯在选取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学会分析报道的角度,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在价值塑造方面,我校通过让学生感受新闻人物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学习袁隆平等人士苦練本领、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世界奋斗终生的赤子情怀。在实施“三位一体”教学过程中,我校还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呈现的丰富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以知识传授为手段、能力培养为目标、价值塑造为核心,研发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最终构建了“三位一体”混合式超星课程体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学始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

(三)提高了中职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落实专题教学过程中,我校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重视学生语用能力、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校始终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为导向,精心凝练学习主题,开展“学匠人·品匠人·铸匠心”等专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做工匠访谈录,让学生采访我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柳州市的名工匠等,在感受这些先进人物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信念、强化献身国家建设事业使命担当的同时,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把知识点转化为能力训练点,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从而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做中教”。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认真按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设计和实施教学,把课程思政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有计划、有层次地挖掘爱国主义元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的培养,努力培养既有爱国之心又有爱国之能的建设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苗淑华.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84).

[2]吴念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文学教育(下),2021(10).

作者简介:谢筱翠(1972— ),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中职语文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