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职学校“双主体四融合八共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2022-05-30黄永明王玲玲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

黄永明 王玲玲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为例,构建“双主体四融合八共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团队、学生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旨在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 人工智能 专业群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7-0064-04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性和职业跨界性特征日益凸显,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应对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由此专业集群应运而生。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宁市三职校)紧密对接人工智能产业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围绕面向制造业典型生产环节的人工智能应用岗位群,建立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核心,涵盖机器人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双主体四融合八共同”人才培养模式。

一、“双主体四融合八共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专业群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专业,带动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形成专业间以提高专业群整体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的的依赖、共享、互促关系的集合。就职业学校而言,专业群的建设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双重改革,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大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需要。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双主体四融合八共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双主体”是指依托人工智能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围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共育人才、共建专业、共享资源的校企合作机制;“四融合”是指将未来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业技能竞赛的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形成“岗课赛证”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八共同”是指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目标,依托职业教育集团,深度探索校企共同建立合作运行机制、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优化课程设置、共同改革课堂教学、共同建立育人平台、共同培育教学创新团队、共同实施学生管理、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构建校企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

二、“双主体四融合八共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双主体:依托职教集团,建立校企双主体联动的合作机制

职业教育集团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之一,它可以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把区域中的专业与行业有效结合,把职业教育融入产业链,使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电气技术专业集团在南宁市三职校挂牌成立,明确了以人工智能专业群为龙头专业的办学思路。经过多年的实践,南宁市三职校逐渐形成“学校+职教集团+政府部门”的校企为主体、政府和行业多方参与的交融推进模式。依托职教集团,联合行业的龙头企业、职教集团等88家理事单位,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技术服务等多元合作新机制。通过搭建一个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产业,多方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平台,进一步加强教学与产业对接,提高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二)四融合:建立“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融合性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融合性课程是以人工智能产业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为依据,充分将行业企业人才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职业技能竞赛要求融入课程体系构建的各个环节,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它以课程为核心要素,沟通与融合其他要素,贯穿于教学、教材、学习、实训、比赛、考证、实习、就业等全过程,从根本上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倒逼“三教”改革,推进校企协同综合育人。

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岗课赛证”融合性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一是以企业为主导解析人工智能企业岗位标准和能力需求,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典型工作环节,将人工智能领域可融入课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筛选出来,作为课程融合的依据和来源;二是学校将岗位技能分解为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梳理物联网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業可融入教学和实训环节的“岗赛证”知识点,设置对标“岗赛证”标准和要求的专业课程模块,构建了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的能力分层递进型课程体系;三是基于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依托最新职业教育理念,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基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的“学、教、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四是确立对接工作岗位需求、职业技能大赛和行业技能比赛各赛项技术指标、职业技能等级“1+X”证书考核标准的实习实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以岗定课、以赛促教、以证促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合性课程体系构建路径如图1所示。

(三)八共同:构建全方位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趋势和方向,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最显著的类型特征。因此,南宁市三职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始终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规律,以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为目标,探索出了以校企合作“八共同”为导向的全方位产教深度融合育人体系(如图2所示)。

1.共同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依托市级职教集团,南宁市三职校成立了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高校教师、专业教师等骨干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委员会工作规定和流程,明确主要工作职责,具体表现为:校企双方互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共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实施学生见习实习、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以及共同建设教学创新团队等内容。

2.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

每年定期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召开一次专业人才培养论证会,政校企行多方代表根据市场人才供给侧需求,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综合性、实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密切联系人工智能技术核心岗位需求,根据岗位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动态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3.共同优化课程设置

校企在探索专业群课程融通建设过程中,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的设计、仿真、加工、控制、应用和维护等典型生产环节,进一步统筹专业(群)资源,深入研究岗位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职业技能比赛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对接,优化课程设置,推进“岗课赛证”的有机融合。

4.共同改革课堂教学

以学校、南宁市、自治区三级师生教学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两类竞赛为切入点,以岗位技能实践、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着力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为突破点,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专业群内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研究,进行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为Java Web语言开发、C++语言、办公软件、SQL Server数据库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工作页。

5.共同建立育人平台

学校依托市级专业集团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平台,积极探索产教深度合作机制,按照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共享性等原则,拓宽产教融合渠道,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重点进行专业群内共享实训室、产学研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建设。南宁市三职校先后成立了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3个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成立了美的集团、三诺北海产业园、金德泰、南宁广深家电、深圳行云新能等5个校外实训基地;成立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美的机器人校内人才培养基地和市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6.共同培育教学创新团队

学校围绕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按照“依托基地、借力项目、加强培训”的思路,深入实施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培养计划。一是依托3个技术服务中心和5个实训基地,畅通人才双向互动通道,推动了校企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双向培训、技能竞赛、挂职锻炼、产学研服务等活动;二是制订和完善校企人员互聘互兼制度,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促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成长;三是运用“互联网+”技术,采取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加大教师课程改革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提升双师能力,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

7.共同实施学生管理

学生在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期间,学校要抓好学生管理,一是健全企业实习实训安全保障机制,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紧密配合,做好学生跟岗、顶岗实习的联系与组织落实工作,保证学生在校外实训的安全;二是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实习回访制度,及时把握动态,实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零距离对接;三是建立企业实习专案项目教学模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实习专案项目,实习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专案,并共同对专案做出评估,项目由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制订,以完成之后能否直接用于生产作为评估标准。

8.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最终目标,而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涉及不同主体的资源投入和利益产出。因此,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一是质量评价坚持校企育人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性原则,保证人才培养投入与人才产出的效益;二是建立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优化、资源共享、实习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综合考虑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制订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建立多方协同的质量评价机制,发挥专业集团和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与反馈机制。

三、“双主体四融合八共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双主体四融合八共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学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驱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专业示范引领效应显著。

(一)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近三年来,南宁市三职校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的学生比例达65%以上,在自治区级、市级学生专业技能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各类竞赛奖项123项,其中2021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荣获计算机硬件维修与数据恢复项目二等奖,参加人工智能机器人世锦赛荣获一等奖,等等。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契合度显著增强,毕业生就业率达98%,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发挥教学团队创新优势显著提升教研能力

南宁市三职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教学、科研内容深度融合,成立5个“专家型”教学科研团队,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南宁市三职校完成校企合作应用技术服务项目3项、成果转化2项、完成教育教学改革课题5个、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专著2本、4门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工作页、实用新型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0项、开发活页式教材10门、公开发表论文15篇、混合式教学课程资源1套、微课30个。

(三)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显著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

南宁市三职校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了多层次社会培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才素质,帮助区域经济和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开发了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无人机、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等模块化培训项目。开展“技能进社区”和对口支援活动,定期派专业名师和学生进行技能展示、技能服务以及对口帮扶和共建,先后服務人数达5 000多人次,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校企联合开展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使人工智能专业群成为区域内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中心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中心,两年来共完成校内学生和社会考生共1 500人次的培训和考核,其中云计算中心运维服务、JavaWeb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得优秀组织院校奖;同时对同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示范,区域服务贡献度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先后对南宁市三职校进行宣传报道。

参考文献

[1]王亚南.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重在专业资源整合[N].中国教育报,2019-05-07.

[2]吴升刚,郭庆志.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任务[J].现代教育管理,2019(6).

[3]易飚,胡清.依托行业型职教集团平台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刍议:以苏州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为例[J].轻工科技,2021(11).

[4]覃川.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定位与内涵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第四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研究发展基地(桂教职成〔2019〕63号)、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为例”(GXZZJG2021A061)、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GXZZJG2019B216)、2021年度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为例”(2021A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永明(1977— ),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高级“双师型”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王玲玲(1985— ),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教研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师资队伍建设。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
从“专业”走向“专业群”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向专业群建设转变的分析
德育工作浅谈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
基于内外贸一体化的高职商贸专业群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