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课程实现美育价值的实践与体会

2022-05-30全疆发

中国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艺术课程审美教育

全疆发

【摘 要】美育是将美学原理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中的教育形态。艺术课程也在其中。中小学教育中的美育途径,可以表现为艺术课程从鉴赏走向实践、艺术社团从兴趣走向专业、艺术展演从表演走向绽放,更可以表现为审美融入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和教育评价的常态校园生活,通过以美育人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审美教育 艺术课程 审美融入

中小学的艺术课程,通常是指音乐、美术,以及舞蹈、书法、戏剧等学科教学、社团活动、展示表演等。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兴趣与能力。对一个人审美修养的培养,关键就在中小学时期,小学时期的艺术教育环境、中学时代的艺术活动等,都可能让人获得一辈子随身的素养,以及与其伴随的快乐、友谊和力量。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让人生更有趣味、有品位。

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原理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中的教育形态。它当然也涵盖了艺术课程。美育又叫审美教育,审美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愉悦感。美首先应该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是潜在于人类情感领域的。当人类的审美情趣遇到恰当的客观事物、环境,引起了情感上的感动、愉悦、快乐、欣赏时,美就产生了。人类被感动的时刻,正是其善良的时刻,孩子们从小接受的美育,也就是人生初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过程。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并在以美育人中实现立德树人。

中小学美育的内涵,既包括艺术课程、艺术社团、艺术展演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创造,也表现为师生在常态的学科教学互动过程中,对向善、求真的潜在无形的追求。譬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关怀之美、觉悟自然与社会规律之美、师生共同成长与成功之美等。它们以常态的、隐形的、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更宽广的人群、时间与空间之中。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美育的早期倡导者。他的美育观点与席勒“审美教育是人性回归、道德完善、社会变革的途径”[1]的观点一脉相承。他提出,美育是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他认为,美育可以使人在高尚的情感享受过程中,實现人性完美,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就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美育旨在改造国民性,造就新人[2]。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美育与教育的结合,史无前例地把美育提升到人格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地位。

近五年来,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化附中”)致力于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中的美育方法与途径,首先表现为艺术课程的“三个走向”,其次表现为审美元素的“四个融入”。

一、艺术课程的三个走向

1. 艺术课程从鉴赏走向实践

中小学目前的音乐、美术课程,从目标、内容、任务来讲是偏重于“鉴赏”的。比如,高一的《音乐》教材中,从“学会聆听音乐”开始,依次分别是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外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外流行音乐、音乐与姊妹艺术六个单元。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基本是聆听“典型的代表音乐”,谈感受与见解,偶尔可能有“试唱”。不足之处是“务虚多、务实少”,学生的审美情趣、体验与能力并没有得到最大化地开发。

北化附中鼓励音乐、美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与实践。比如,一方面在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除重点曲目的鉴赏以外,要求学生在“试唱”“试奏”的过程中,加强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另一方面结合一年一度的合唱比赛,在音乐课除学唱、练习校歌外,还须自选一首曲目学唱并参赛。这一过程促使全体学生在唱歌实践体验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小学部还利用音乐课全员普及葫芦丝演奏,笔者也“零起点”地跟着学生们一起学习并同时登台表演。又如,美术教学中也增加了每位学生须制作一件陶艺、版画或剪纸作品的新要求。

北化附中的校训是“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取自朱熹《小学》。它特别明示了学习活动对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以及价值观、人格形成的潜移默化作用。艺术实践环节的增加,改变了“听说不练”的艺术学习状态,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在音乐、美术的学习中认识、感受、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也让部分学生发现了自己在某些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天赋,从而转向对高水平艺术的专业追求。

2. 艺术社团从兴趣走向专业

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艺术社团,学生们在最初的参与中往往仅凭朦胧的兴趣,着眼点也就是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和技能,并不意味着向专业方向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训练,教师、家长及学生本人就会发现原本潜在的天赋,就可能产生一批好苗子,向着艺术专业领域发展,从而为培养高水平的艺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譬如,小学部开始组建民乐团后的一段时间内,低年段学生们训练拉二胡时的“吱吱嘎嘎”的不规范甚至刺耳的声音曾让笔者怀疑:是不是大多数的孩子可能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为什么要浪费时间让孩子们进行这种训练呢?三年后,小学部在北京剧院的一次包场演出,特别是80名孩子组成的“海棠民乐团”演奏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曲目,让笔者当场泪目,灵魂受到了震撼,重新认识到了艺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个人修养的影响。那些平时在教室里、走廊上打打闹闹,让老师看不顺眼的孩子们,登上舞台是那样专注、那样专业、那样顾盼、那样优雅。艺术教育不但让孩子们学会了通过演奏乐器表达情感,而且学会了团队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艺术训练不仅仅提升了一门艺术技能,更是培养了一种对世界、对他人的态度,在审美的追求中完善了人格。类似的还有小学部的“海棠”京剧社和打击乐社。孩子们在参加市区组织的比赛活动中获奖当然有意义,但更有意义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成长、成功、快乐和友谊。

更可喜的是,有部分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进步迅速,京剧社和打击乐社都有学生通过了中央电视台有关艺术节目的选拔赛,进而顺利进入中央电视台表演。还有部分学生把原本属于爱好的艺术训练,在家长的支持下转变成专业的艺术追求,并通过个性发展带动全面的发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才成长模式与道路。

3. 艺术展演从表演走向绽放

北化附中每年一度的艺术节、海棠诗会、绘画比赛等可以说是孩子们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盛况空前。这种展演活动的美育作用表现在准备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为了表现得更完美,必须刻苦训练,这不仅训练了技能,还锻炼了意志;为了表现得更完美,必须学会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换位思考,这培养了关心他人的意识与情怀;为了表现得更完美,可能需要团队之间的合作,这培养的是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些似乎是对人的潜在意识的开发,或者说天性的解放,乃至人格的完善与完美过程。笔者每次品味观看民乐团表演时拍摄到的镜头,特别是特写镜头时,都能被每一个孩子脸庞上洋溢出来的自信与优雅所感染,感到每一张脸庞都像一枝绽放的花朵。

以2022年“迎冬奥”绘画大赛为例,北化附中两个小学部和初中部的学生全体参与其中。从利用美术课了解、认识、理解“冬奥”开始,到琢磨用彩笔表现、创造、讴歌“冬奥”,课程从课堂延展到了课外,从个人创作延展到了集体创作,整个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学习创新。经专家评审,有60幅作品入选了“奥运博物馆”,这极大地提升了學生们对美术的爱好、能力与自信。又如,高中部每年一度的“海棠诗会”都是在语文教师的精心规划与引导下,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参与。从诗的选择与原创、吟诵的模仿与创新,到服装设计与造型艺术、语言和肢体表演能力,学生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与观众的互动能力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艺术展演活动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表现与提升,更多的是学生们在表演实践中的审美体验,让潜能得到了开发,让天性得到了解放,让灵魂得到了洗礼,让人学会了去追求人生的美好。这一过程也是北化附中办学思想“美的教育,美好人生”的集中体现。

二、审美元素的四个融入

艺术课程、社团、展演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不但重要,而且没有可替代性,是中小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与关键环节。但同时不能忽视,在学校常态生活的时间、空间中占优势的学科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氛围等,都隐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亟待开发。所以北化附中尝试将潜在的审美元素融入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教育评价四个方面,期待让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走向更广泛、更永恒的领域,从而帮助师生陶冶性情、改善学习、完善人格。

1. 审美融入校园文化

学校努力构建以臻美德育、博美课程、智美教学、和美管理、怡美校园和偲美社团六个要素组成的校园文化体系(见图1)。

比如,初中部的走廊文化,就是以“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三个主题来布局,并由师生结合学校生活来共同充实栏目、更新内容。入口大厅则布局了72个不同字体的“美”字拼图,72代表孔子培养了72贤人,以此来暗示和表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学校育人精神。

再以臻美德育为例,将审美融入学校各种主题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有审美情感领域的感动和感悟,才可能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觉悟。譬如,高三成人礼仪式中,安排了父母和孩子当场交换信件并阅读的环节。在十几年才有的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孩子和父母泪流满面的场面。孩子们可能是第一次理解了父母生活的艰辛与爱心付出,在感动、幸福和内疚的情感交织中油然而生感恩之心,那一刻点燃了为人生目标奋斗的雄心壮志。

2. 审美融入课程建设

学校以审美融入为切入点,将国家规定必修的十余门课程重新划分为心灵美、思维美、行为美、健康美、艺术美、语言美六大模块,通过审美融入实现校本化。

比如,语言美涉及语文和英语两门国家必修课程,我们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善于发掘审美元素,创造审美情境,让学生体悟到情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又如,思维美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科学领域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不带有主观色彩的理性活动,但自然科学中的内容、结构、逻辑也充满着美感,需要教师善于发掘。如数学中的逻辑与图形的简洁与和谐,植物茎上的叶子、花瓣的排列,物理中力学的受力分析图,化学中的原子结构、工艺流程……都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然界的结构美、规律美,以及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思维之美。同时,学生在理科学习中发现、觉悟自然规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从成长走向成功,自我价值实现和审美愉悦的过程。这种思维过程,伴随着对追求真理的崇高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

3. 审美融入学科教学

教学要讲究科学也要讲究艺术。高效的课堂一定是讲究教学艺术的,一定是有审美情感体验的。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即如何围绕学习主题变换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成效。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要从过去立足于“教的逻辑”的课标、教材分析,转变为立足于“学的逻辑”的学情、学法分析。过去是教师揣着知识进课堂告诉学生,现在是转变为教师在课堂上带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把“主从与重点”“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过渡与呼应”“统一与变化”等审美原理融合在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的设计与实践之中。

譬如,高一地理“气象灾害”一节的教学过程可以是:①序曲铺垫,通过观看一段“湖北特大暴雨”的简短视频,让学生对气象灾害有感知;②进入主题学习,让学生带着“自然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哪些”等问题,自主阅读并做笔记或画书;③主题呈现,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主题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及时点评与点拨;④变奏,变换学习内容与形式,如呈现“东南沿海台风路径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推荐学生代表解释台风的源地、路线、危害性、防灾减灾措施;⑤尾声呼应,观短视频说出“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换句话说,是将音乐结构中的“审美原理”隐形于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一节课围绕学习主题,不断地变换学习形式,反复变奏、重现主题,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 审美融入教育评价

学校发动教师、学生、家长讨论制定了“尚美学生公约”,涉及十二个学年段计120条,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理想、道德、礼仪、守纪、学习、思维、健体、艺术、责任等方面。通过“尚美学生公约”的引领和“尚美学生”的多元综合评价,不仅改变了过去“智育导向”的分数评价,形成了面向全体、自荐加他荐、体现个性与多元的积极性综合评价体系,同时,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落在了实处。试想,當一个在学习成绩方面没有优势的学生,可以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孝心美、助人美、劳动美、运动美、才艺美等体现个性的荣誉时,何乐而不为呢?他反过来又会认可学校。因此,学校对他的肯定,是发掘潜能,弘扬正能量,借扬长来补短,获得对生活的美好体验,树立人生的美好理想。

教师应该是文化人,应有较高的文化底蕴。教书育人是一项高贵的职业,审美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发动教师讨论制定了“雅美教师公约”,每年一度举行“雅美教师”评比并隆重颁奖。学校购买了《教育美学十讲》等书籍,主办读书沙龙,目的是提升教师们对教育、美育的认识与觉悟。学校还有意识地聘请一些专家,就教育艺术、语言艺术、摄影艺术、日常淡妆、插花艺术等举行讲座,鼓励师生一年一度同台表演,展示才艺美。一方面是普及一些审美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审美的情趣与能力;另一方面是激活教师们潜在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在工作中通过审美融入教学实践,用审美原理去丰富教育美,让学生体验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愉悦和美好,从而实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

柏拉图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康德认为,教育的最大秘密就是促进人性的完美[3]。康德有个观点与席勒相似。他认为人具有动物性,有追求个人功利的“求真”,服从因果律;人在社会上又有追求道德与自由的“求善”,服从道德律;凡是在情感领域“求美”的人,在道德和功利的两难选择中,往往能牺牲功利而选择道德行为[4]。有研究表明,艺术修养较高的人群中,犯罪率总体是偏低的。换句话说,审美教育有助于正确价值观及核心素养的形成,以美育人有助于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王密.席勒美育思想探析[J].文学教育(上),2021(8):168-169.

[2] 翟志强.从“美育救国”看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和实践[J].美育,2021(4):10-18.

[3] 龙倩.柏拉图论“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6):44-47.

[4] 桑新民.艺术教育与教育艺术——深化素质教育的另一种视角[J].人民教育,2006(Z1):3-6.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艺术课程审美教育
美育教育在小学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潍坊民俗舞蹈在幼儿园艺术课程中的开发利用
信息环境下中俄边境高校共享艺术课程研究
浅谈小学艺术课程对儿童价值取向的影响
浅谈舞蹈普及教育在小学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