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角下医学院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

2022-05-30徐思凡石蕾罗鑫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医学院校立德树人

徐思凡 石蕾 罗鑫

摘  要: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医学院作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摇篮,其师德师风建设水平的提升既是新时代医学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前提。文章以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新医科建设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新期待,从顶层设计、内涵建设、医教协同三个方面对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内涵建设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113-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世界教育发展规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创造性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并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出了有关师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守“四个相统一”。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崇高使命,由于医学专业固有的特殊性,医学院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对于医学生医德的涵养、健康中国建设至关重要。如何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提升医学院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够满足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新期待的医学院校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医学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所要思考和探索的议题。

一、“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加强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又一项关乎民生福祉、国家全局与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这两大核心议题,紧扣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历史发展趋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相继出台,为当前及未来的健康中国建设行动指明了方向,而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则成为“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的重要环节,这一切又离不开高素质的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一)加强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保障

“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健全支撑与保障,而培养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则需要德才兼备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1]医学是关乎“人”的科学,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抬头看患者”的医生要比“埋头看电脑”的医生更受患者欢迎,原因无他,只因为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非一个个疾病的症状和诊断。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医学认知的逐渐深入,医学正在由原有的“生物医學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德、人文关怀在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愈发重要。这就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与医德,并善于将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理念融入教学、科研、实训、实习、班会、岗前培训等育人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所具有的“向师性”特点,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效果。

(二)加强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医学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健康中国”建设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关于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在关乎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已成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重点举措之一,并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师在教书育人、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导作用”[2]。这就需要医学人才培养的相关单位(医学院校、临床实践基地、培训中心等)在教师培养、遴选、晋升等过程中,加强师德、医德建设,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师在教书育人、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导作用。”[2]因此,加强医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德育教育将对深化医学教育制度改革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二、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情况及现存问题

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位,医学院校在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目前,国家正在建构以“5+3”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在贯彻“以本为本”、夯实本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持续推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加强医学与文科、理科、工科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程度,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这一改革意味着医学人才培养正在进入复合型阶段,“医学+X”的培养模式,对新时代医学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医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原因,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亟需提升。

(一)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各级学校看望教师、给教师代表写信,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问题的论述,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而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首要位置。这些重要论述和文件,重申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然而,较之于综合性高校,医学院校由于其专业性的限制,对师德师风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虽然也出台了建设方案、长效机制、考核办法等文件,但在思想认识方面和日常管理中,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认为只要把教学、科研做好了,学校和附属医院的综合排名、学科排名提升了,就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概言之则是“主要依据教学数量的多少、科研业务水平的高低,整体呈现重业务轻政治、重教书轻育人的趋势”[3]。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强调也只是停留在文件传达和口头宣教,且仅立足于学校自身,至于其他高校以及高校附属医院出现的师德违纪案件,则较少关注,缺乏全局意识和紧迫感,更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二)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在国家出台相关文件后,大部分医学院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在制度建设上体现出了较强的时效性。然而,师德师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且要与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定位、发展阶段、发展方向相适应,制度的出台是其建设的起点而非终点。目前,各医学院校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执行情况较好,至于对于方案是否符合自身实际、其针对性如何、是否游离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之外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还缺乏进一步的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较少听取广大师生建议有关。此外,医学院校对于方案和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还缺乏长效的督导机制,出现了文件及时传达但缺乏探讨实践、设置相关机构但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力度和深度。

(三)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培育形式有待改进

目前,师德教育活动主要有表彰先进、惩治违纪、日常宣教、专题培训等形式,教师参与度较高。但由于医学院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尚不完善等原因,师德师风培育方式依然沿着传统的逻辑进行,即存在政治宣教味道浓厚、教师被动参与、周期性和阶段性较强、反馈督导不足等情况。此外,一些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主题不突出、设计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形式大于内容、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体现医学院校的特点和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内涵,与医学院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成长联系不够紧密,使师德培育的效果打了折扣,导致教师积极性不足、内容较难深入人心等问题,最终影响了师德培育效果。

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再次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4]。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习近平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等讲话中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重要思想,从而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医务工作者与教师一样,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手段决定了这是一个对从业者道德较高要求的职业。为了规范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早在1988年12月,国家卫生部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医德规范提出了7条具体的规定,并提出了加强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的主张。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单位,医学院校教师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自身也大多为临床医生,甚至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医学院校教师这种“亦医亦师”的特点,使得全社会对医学院校教师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对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参照目前国家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划、新医科建设目标,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路径。

首先,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党组织、教师发展中心、工会等相关部门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师德师风建设不是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纪检监察处等部门的工作,而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教职工所在的基层党组织、工会等部门,是学校联系教职工的基层单位,也是传达和执行上级精神的重要组织载体。例如,医学院校基层党组织经常会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具有医学院校特点的义诊、送医下乡、急救培训、科普宣讲等活动,并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党建品牌,从而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志愿服务中,密切了教师与学生、社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发展中心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负责单位之一,承担着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激发教师自我提升动力的任务,而基层工会在评优评先、推荐师德典型的过程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师德师风建设能否走深走实,基层党组织、教师发展中心、工会的作用不容忽视。综上所述,学校在制定师德师风建设规划、方案时,要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推动全校各部门及附属医院通力合作,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常态化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逐步形成全校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局面。

其次,强化内涵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除了加强顶层设计,医学院校还要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的职业成长中,融入教师聘用、入职培训、职称评审、课题申报、人才项目评选、评优评先、干部聘任的全过程,逐渐改变师德师风建设与学校教学科研、教师个人成长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的局面,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之间的“双向奔赴”。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由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组织部、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等部门牵头,为每一位教师建立师德档案,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多元化的师德评价方式,如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同时采用座谈会、交流会、反馈会等形式,将存在且亟须解决的问题提交学术委员会、教代会,“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向而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国内相关研究也表明,师德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对于涵养师德具有重要意义,即“‘常态化之功在于长期影响,而活动形式能够与教师生活常态和教育常态紧密结合(渗透)。因而,‘常态化的活动,对于高校师德制度与规范的入心入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最后,深化医教协同,构建师德与医德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良好格局。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医学院校的教师常常扮演“医者+师者”的双重角色。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医学院校教师是救死扶伤的医者,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医学院校教师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从医者到师者,职业的属性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对于其道德修养的要求并未降低。因此,发挥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医院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辅助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需要医学院校在教师遴选、培养过程中,贯彻医德与师德的“一票否决”制度,还要鼓励从事临床实践的教师,积极参加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医院组织的各类医德建设活动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并参与医德考核。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许多医学院校教师第一时间响应学校和医院的号召,主动请缨加入学校附属医院的医疗队伍,奔赴抗疫一线開展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参与治疗与护理病患,充分体现了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发挥了榜样的力量。与此同时,医学院校也应把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医院的临床带教纳入师德培养机制中去,鼓励临床带教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和考评活动,为每一位临床带教建立师德档案,并通过座谈、培训、表彰等形式,加强医院与学校之间在师德\医德建设过程中的关联度,最终形成一个长效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到“授业解惑”,更要在精神层面上启发和感染学生。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推进新时代医学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师德师风建设对于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基于医学院教师“医者+师者”的双重职业身份,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强化内涵建设,改进培育形式,发挥党组织、教师发展中心、工会等相关部门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之间的“双向奔赴”,构建师德与医德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良好格局,最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全校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长效循环。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 http://www.gov.cn/xinwen/2016- 10/25/content_5124174.htm.

[2] 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10):16-19.

[3] 徐新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伦理审视与考核评价研究[J]. 江苏高教,2019(09):90.

[4]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0.

[5] 黄婷. 从制度约束到活动引领: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范式转换[J]. 江苏高教,2021(07):60-64.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医学院校立德树人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