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沉浸式教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2-05-30宋菲杜缙儒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宋菲 杜缙儒

摘  要: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知识、素养、技能的转化需要时间的沉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文化艺术素养和专业特色技能需要放到具体的项目和实践中去锻炼、去检验。由于实习实践的单次时间较短且不易持续,很多体验不深入、不真实、不系统、不完整,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沉浸式教学设计是通过有效的角色带入、任务设定、场景建构与环境营造等方式使学生完成知识、素养和技能的转化,缩小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更好、更快地进入专业学习状态,用在场与具身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汲取知识并迁移到具体的工作场景,从心智、方法和习惯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设计;具身体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053-04

沉浸式教学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突破性探索体现在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与真实社会实践存在一定距离,这与在校专业实践的有限性与专业学习内容的广博性、跨学科性有关,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根据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设计具体课程沉浸式的具身学习体验,更利于学生在外出实践减少的情况下,做好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的提取与迁移,以缩小其与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差距。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沉浸式教学设计的提出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是以培养具备文化艺术、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美学与审美素养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涉及文化与产业的双重融合,作为学术探索与产业实践并重的学科,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主义美学精神的创意创业家[1],即通过文化艺术知识、思维方法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创意超越,将经济活动和艺术形式相融合,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

艺术文化素质与产业实践能力的融合与平衡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直存在授课形式较为单一、产学研分离、专业实践教学未形成系统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由于各高校社会资源与学生基本情况的差异,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广普化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停留于教学理念与实践形式层面的更新。文化產业管理专业的沉浸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学生营造环境、搭建场景、明确任务以及角色扮演,让学生融入当前的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体验,对所学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进行提取和迁移。其并非以传统的单向讲授输出或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任务完成前、中、后都参与其中。教师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学生根据任务和角色在社会中的具体情境中进行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沉浸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非聚焦于单纯的实践形式,而是强调营造本专业环境,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清晰有力地表达观点以及解决复杂题的能力。放大学生的角色参与力与影响力,将教学的“主角”变为学生。将沉浸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可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二、沉浸式教学设计的基础与背景

“沉浸”,现代汉语释义为“某物浸泡或浸入水中,多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Teaching)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起初是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学习者持续地被全方位包裹在一种环境里,全神贯注地开展学习活动,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素养与技能的动态重塑。

当前,研究沉浸式教学的学者和教师多关注在技术加持下的沉浸式教学,即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扩展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优势,为学习者打造虚实融合、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通过视听、感触等沉浸感受与交互体验,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仿真式地具身体验,以增强学习者的立体学习效果,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表现为在学生学习过程、教学设计以及反馈评价中介入数字技术。沉浸式虚拟环境能够提升学习者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移情能力,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成绩[2]。

这种技术型沉浸式教学需要较大的研发投入,目前还未广泛适用于多学科专业,仅推广到部分教学实验成本高、危险系数大以及现实教学条件无法真实体验的学科专业上,例如医学类、军事类专业。基于沉浸式教学的起源,本文探讨的是在传统的、非新技术条件下构建的沉浸式教学设计,适用于普通日常教学,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在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环节中。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沉浸式教学设计的实施

通过游戏,全身心地沉浸在发现与探索之中,是人天生的学习禀赋。我们从游戏中能提取出的最具启示价值的教学观念便是身心并用,沉浸其中[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沉浸式教学设计是以角色带入、任务导向、场景搭建及环境营造为基本条件的,通过调动观感、触感、行为和情感等引起具身体验。依据培养方向、课程目标、教师专长、学生兴趣、行业趋势、岗位要求等,利用在校资源,进行沉浸式教学的形式与内容的设计,其实施的动机与效果强调学习时心智与身体的同时在场,促进学生的心智和身体对专业的整体感受。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沉浸式教学设计是学生在前知识和元认知基础上,借助教学环境(技术或非技术的场景与环境,例如演播室、礼堂、影院、剧场、办公室、会议室、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咖啡厅、文化馆、博物馆、画廊、会展中心、融媒体实验室、虚拟融合实验室等),根据具体场景(例如:促成合作、佣金谈判、处理解约、现场组织、人员统筹、策划会讨论、法律咨询、出席活动、接受采访等),利用教学媒介(主要指道具,例如多媒体设备、黑板、电子设备、文件、家具、图书、话筒等)进行角色体验(主要指扮演文化管理者在文化产业、行业、企业中的具体职位或岗位,可设置项目化、游戏化、戏剧化等教学形式,扮演的角色可以是经纪人、经理人、股东、制片人、院线经理、会议组织者、文化策划者、代理商、策展人、投资人、出品人、宣传部部长、教师、秘书、助理等)并完成情景设定的任务与目标(主要指实际文化管理者应完成的工作任务,达成的工作目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联合设计和参与,例如,道具的设计、戏剧情节的编剧、专业表演的参与、人物角色的化妆等。沉浸条件越丰富、越还原、越逼真,沉浸体验就越真切,真正做到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从而对心理、情感、认知、决策等产生直接影响。

学生知识理论习得后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实践体验对专业岗位和职业进行感性和理性认知。通过沉浸式教学体验,学生尽可能地建构真实体验下的专业认知,尤其是体验作为文化管理者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素质(见表1)。

实际上每一个工作岗位都需要多种胜任力素质叠加,角色能力越综合,岗位价值的实现也越理想。从社会所需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特殊素质与能力出发,既需要系统的知识结构,又需要一定的职业实践训练,这需要通过对专业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实习就业等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在入校伊始就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营造出一种“创意创业家”的养成环境,使学生沉浸其中,耳濡目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让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风格、个性动机和能力素养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特征[1]。

多与企业一线经营管理者沟通交流,并邀请其设计或参与沉浸式教学,将企业实际案例植入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规律,结合教学目标,以实施角色扮演、任务完成、情景再现、环境营造的沉浸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施前要充分交流,企业用经营管理经验指导教学设计,高校发挥政策解读、知识提炼与综合分析能力的优势,联合模拟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沉浸式教学效果。此外,还需要多增加师生校外实际岗位的实习实践,这是校内沉浸式教学的延伸和实施效果的检验。鼓励师生将真实岗位实习体验中的问题与经验进行提取与总结,并将细节进行记录和整理,以用于不断论证、推敲和完善沉浸式教学的合理设计与实施。

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沉浸式教学设计效果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在沉浸式学习体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全身心投入,是沉浸式教学设计对学习者要求的必要条件。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参与,鼓励身体感知运动系统的参与,重视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具身认知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过程,身体与心智在特定的环境与情境中发生变化。因此,具身认知产生的关键在于增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多通道感知,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动态交互,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境体验[5]。

教师是沉浸式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是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的引导者。在探索沉浸式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内在、外在和技术性细节因素对沉浸式教学效果的影响(见表2),这些可控或不易控的因素都可能有助于或不利于学生的沉浸学习体验,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沉浸式教学的核心是发挥身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师生身体与心智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赋予了教学要素新的内涵,构建出一种具身体验、虚实相生的沉浸式教学环境,让学习者身心沉浸于学习过程,让教学活动充满探究与愉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教师在进行沉浸式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角色带入、任务设定、场景建构与环境营造四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配合,提前告知学生沉浸式教学设计的形式、部分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在沉浸式学习体验中减少外在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沉浸式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内在设计的合理性、逻辑性、真实性以及全面性,并做好突发情况的应对,跟随式地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学习。要及时了解行业趋势和文化企业现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角色和任务,打造趋于真实的场景和环境。课后做好学生的学习体验反馈,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的方法、手段和模式。

布朗(E. Brown)和凯恩斯(P. Cairns)对游戏沉浸感的调查研究中,将沉浸式体验分为三个层次:初步参与、全神贯注、完全沉浸。初步参与时,参与者的理性占主导,是不用投入过多感情的浅层次参与;当全神贯注地进入游戏时,参与者要接受游戏情节的设定来体验剧情,进入角色并产生情感,形成共鸣;完全沉浸,是参与者主观上的忘我,完全以游戏中的角色进行交互,产生游戏角色的具身体验。借助三个层次的体验,需要打造具有情境性的场景和环境,以及具身性的角色和任务,根据培养方向、课程教学目标来设定沉浸目标(微沉浸、浅沉浸、中度沉浸和深度沉浸)和设计具体实施计划,让学习者体验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叠加融合后的实践效果。这种沉浸式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学习者、知识、共同体、评价”为综合中心的教学探索,既可以迭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及时测评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在实践中提取场景知识,并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五、结语

未来,技术型沉浸式教学、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会更有力地支持学习者在多种情境中获得较佳的学习体验,帮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方位感知。由于不同学校和专业条件的限制,技术型沉浸式教学目前还不能普及。虚实融合技术的应用专业有限,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匹配的沉浸式教学设备尚未完全开发。加之从疫情防控长期形势来看,沉浸式教学设计主要是基于在校资源(空间资源、教师资源、实验资源、教学材料资源等)来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要加大与跨学科、跨专业的沉浸式教学合作,发挥各专业对学习者的学习支持作用,例如与表演、导演、设计等专业的教师、学生合作,联合设计沉浸式教学的角色、任务、场景和环境,充分利用在校资源与条件,让学习者“身临其境”,激发学习者的多方位感知,从心智、方法和习惯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尽可能逼真地体验文化管理者的作用、价值与使命。

参考文献:

[1] 向勇. 创意创业家精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7(10):26-30.

[2] 柳瑞雪,任友群. 沉浸式虚拟环境中的心流体验与移情效果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4):99-105.

[3] 潘庆玉. 导向深度学习的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J]. 当代教育科学,2009(10):20-24.

[4] 向勇. 创意领导力: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艾兴,李苇. 基于具身认知的沉浸式教学:理论架构、本质特征与应用探索[J]. 远程教育杂志,2021,39(05):55-65.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