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探析

2022-05-30李显春

广东教育·高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简答题实词文言文

李显春

历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得分率差异较大,语文积淀深、语感能力强的考生可以得到十七八分甚至满分,然而也有许多同学对此望而生畏,甚至放弃了对文言文的复习备考,在考场上全靠“运气”蒙,导致错漏百出,翻译题和简答题几乎拿零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命题规律,加强针对性的演练,文言文还是可以突破的,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以近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为例进行分析。

一、文本及题型特点

由上表可见,近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在选材及题型方面有如下特点:

(一)取材多样,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选材,体现爱国亲民,责任担当等精神,对青年成长起正面引导作用的文章,仍是选文热点。这启示我们,2023年文言文备考,我们应当开阔眼界,容思想经典、文化经典、文学经典、学术经典于一体,把文本理解、文化理解、时代认知、自我感悟联系起来。

(二)题型固定,分值不变。3篇文言文题均设五个小题,三道单选题,9分,一道翻译题,翻译题共有两个句子,8分,一道简答题,3分,共20分。考点涉及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翻译、内容理解等。这启示我们,2023年文言文备考,我们应从上述几个方面,抓住每种题型本身的特点,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分析,日积月累,从而提升文言文鉴赏能力。

(三)试题材料和教材联系紧密,考点更加灵活。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将材料“为赵蔽”中的“蔽”字与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中的“蔽”字的含义加以比较,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2022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文,考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我们学习应该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成绩。

二、题目设计特点

(一)断句题

命题者考查“文言断句”这一内容时,试题不再单独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而是涵盖了实词、虚词、句式、固定结构和古代文化知识,旨在考查考生对字词含义、句子结构准确性的把握程度,以及对文化知识的积累程度。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0题: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解析】解答这道题,主要是判断“魏歃盟于秦”和“文之所以”两处要不要断开。考生需要弄清楚“歃盟”和“所以”两个词的意思。“歃盟”是“歃血为盟”,订立盟约不是单边的行为,需要有与之发生行为的对象,即“魏国和秦国歃血为盟”,意思才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此文之所”意思不通,“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应为“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意思是“这就是我所谓的忠于大王”,故正确的选项是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备考策略】

给文言文断句时,最根本的办法是整体把握语句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文言文的词语意思,能够正确翻译语句。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注意标志词语,如:“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等这些关键词。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反复等修辞。解答时,可先忽略停顿相同的地方,重点分析停顿不同之处,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二)文化常识题

文化常识题的出现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目标的有力照应。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1. 命题设置特点

(1)具有交叉性。如地理类中谈到的“京师”一词,于古义而言是京城的通称,于今意而言则为首都,因历史的发展所指代的地理位置也不同;又如宗法类包括的“嗣位”便涉及到了历史学科的“嫡长子继承制”等。

(2)试题考点更加灵活。文化常识与实词交叉出现,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思维判断力的考查。把高考选文中文言实词和教材中实词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分析,如将材料“为赵蔽”中的“蔽”字与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中的“蔽”字的含义加以比较。

2. 常见设题误区

(1)扩大范围。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1题: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解说“殿下”,扩大范围说成“丞相的敬称”。

(2)跳脱背景。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1題: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根据文意也可推知,庶务不是专指朝堂急务,是指国家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3)张冠李戴。例如将对“庙号”的解说错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4)以今释古。例如将“中国”的今义解说成“中国”的古义。

(5)脱离语境。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1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与“为赵蔽”的“蔽”表“屏障”不同。

3.【备考策略】

(1)梳理常见的文化常识

对于史传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并且追求精准的记忆,这是解决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的关键。

(2)重视教材,重视实词的拓展义与语境义。训练是为了巩固教材,培养能力;巩固教材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不能教材与练习两张皮。

(三)概括分析题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前提下,找到选项对应的答题区域,分析选项是否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等现象。

1. 命题设置特点

试题的考查内容不再片面强调提炼主人公品质,四个选项不再围绕同一个人物进行阐述,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2题:选项涉及张玄素的洞察事理,裴矩的敢于直谏,唐太宗的深明大义等;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2题:选项涉及魏王的虚心纳谏,孟尝君的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等。以上变化提升了试题的难度,但仍旧是在考查考生整体把握文本,深入挖掘人物的能力,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2.【备考策略】

(1)对比观点与背景。将选项人物观点及其提出观点背景展开对比,考查内容是否一致。

例: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解析】“安用重法”的意思是“哪里用得着严刑峻法呢”,是没有必要的意思,并没有说“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观点曲解了原文意思。

(2)对比态度与作用。将选项人物对待特定人物、事物的态度及其作用展开对比,考查内容是否一致。

例:祖逖力请北伐,時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解析】选项说司马睿对祖逖北伐的态度是“尽力支持”与原文“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相矛盾,“坚定了祖逖的斗志”更是于文无据。

(3)对比原因与结果。对比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结果,或者对比原文中人物对重大历史事件包含的原因与结果关系评说。

例: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2021年全国乙卷)

原文: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解析】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原因时,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提到“君臣”两个方面,而选项变成了“臣不尽忠”导致“隋朝灭亡”选项在分析因果关系时,以偏概全。

(4)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矛盾双方激化或缓和时,哪一方是主动的,哪一方是被动的,以便进一步了解情节的发展变化。

例: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2题)

原文: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解析】原文“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而非“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四)翻译题

翻译题综合性强,但从得分的角度看,翻译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准确翻译实词意义,二是将特殊句式转化成现代句式。

【备考策略】

(1)理解多义词的临时意义。多义词,往往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句中,它只能有一个意义,这便是它的临时意义。确定临时意义,要注意句子的语意条件,如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语意之间的逻辑关联等,遵守“词不离句”的原则,否则,很可能会出现意义的偏差。

例: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解析】“感激”一词,结合前后语境,它的原因是“知大功不遂”,它的结果是“卒于雍丘”,有考生翻译成“感谢激动”,显然是不准确的,应该解释为“感慨愤激,恼恨”。

(2)理解活用词的语境意义。活用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改变了词性、用法,产生了新的意义。识别、翻译活用词,要根据特定语言条件。如两个名词连用,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沛公军霸上”,“军”后是所处名词“霸上”,便译作“驻扎”“驻军”。

例: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解析】下,本义是“下面”,方位名词,“下”后“法司”在文中指“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也是一个名词,此处“下”从语法的角度就应活用成动词“被送往”。

(3)正确识别翻译特殊句式。翻译过程中,对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等要仔细注意其特征,然后根据表达句意的需要,用合适的现代汉语句式来翻译。

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解析】句中含有两个特殊句式:“断之以法”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调整为“以法断之”。“此乃……也”为判断句,用“……是……”的句式来翻译。

(4)熟悉教材,掌握课本中重要实词的含义。高考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字词很多都在已学的课本中出现过,重在考查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迁移能力。

例: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解析】翻译题难度不大,重点考查实词“岁、且、奈何”的含义。“岁”见《寡人之于国也》中“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表“年成”的意思。“且奈何”见《鸿门宴》中“且为之奈何”,表“将怎么办”的意思。

(五)简答题

文言文简答题是近几年高考改革在新高考卷中出现的新题型。这道题在翻译并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向对文本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能力的考查,可以很好地呈现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或将成为较稳定的题型。

1. 命题设置特点

(1)考查事件成因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这道题指向对情节的理解,且在人物行动的原因上设计问题。不是句意层面的“他做了什么”,而是文意层面的“他为什么这么做”,文言文简答题侧重从“为什么”等角度的考查,与断句、文意理解、翻译等题目在“是什么”层面的考查相比,更加体现文言文考查思维的递进。

(2)考查句意和作用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最后一段为议论段,基于此设置简答题,“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一题设问点在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上。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既要准确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又要对其深层含义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3)考查行为的不同之处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这一题的设问点考生除了要理解游说的策略是什么,还要辨析它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这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高超的外交能力和先进的治国理念。

2.【备考策略】

(1)回归教材,在课堂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考查将课内知识应用于课外的迁移能力,以及在新情境中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科相关能力。这些方法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教材内容获取的。教材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角度,我们需进行深入分析。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我们可以思考:“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秦伯为什么退兵?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在学习《阿房宫赋》时,可以思考“为什么强大的秦国这么快就灭亡了”,这些问题可以引导我们对文言文进行“细读”,对事件的原因寻根究底,从而提高我们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能力。

(2)强化情境意识,在情境中理解文意。

理解文言文文意固然需要熟练掌握语法现象,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并进入其营造的语境,进而思考人物行动、作者评论背后的深层逻辑,否则易出现误读和误判。如回答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简答题时,孟尝君游说赵国时,主要是晓之以利,“以其西为赵蔽也”,指出魏国是赵国的屏障,唇亡齿寒,以此打动赵国君主,情真意切;游说燕国时,侧重分析燕国不救赵国的后果,晓之以害,“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用“大变”警告燕王,态度强硬。充分重视语境的限制和提示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简答题的答题能力。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简答题实词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高中英语阅读技巧培养——简答题(阅读表达题)
高考生物简答题的常见解题错因及应对策略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答高考生物简答题
概述中考物理简答题的类型及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