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人画之“俗”

2022-05-30余彦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黄永玉

摘 要:新文人画家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运用传统的笔墨形式和创新性的形象,在这个百花齐放的艺术舞台上,将文人画重新推向人们的视觉中心。新文人画作为贴近人们生活的“俗”艺术,在中国画坛上颇受争议。以朱新建、黄永玉及其作品为例,通过类比分析,探讨新文人画的“俗”。

关键词:现代新文人画;朱新建;黄永玉;俗

20世纪80年代末,新文人画在当时中国画坛掀起的反思思潮中应运而生,它是当代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代表。新文人画家挣脱了原有的束缚,从传统文人画的画自我,发展成画生活。新文人画家既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语言和诗书画印,又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探索出富有时代特征和画家个人特色的道路。新文人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符合当时历史的背景需要,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发展。新文人画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中国文化是新文人画的土壤,给予新文人画全部营养。新文人画继承了宋元时期的文人画,并在中国画的原则之中融入了现代化元素,是适合那个特定阶段的。

提到新文人画,不得不提以独特的绘画风格和题材走入大众视野的朱新建(1953—2014年)和黄永玉(1924年至今)。作为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的朱新建和黄永玉,在新文人画坛中饱受争议,画坛中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影响新文人画被大众接受的破坏性因素就是他们,认为他二者的画作是“俗”的;也有人认为他们的存在使新文人画可以更好地发展、传承。这在根本上反映出的是不同时代下的艺术教育与观念的差异,朱新建和黄永玉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一个时代的守旧、固化的审美,迎来了新的艺术审美。

一、现代文人画之“俗”与传统文人画之“雅”

“雅”与“俗”一直是相对存在的概念,“雅”与“俗”的评价标准也深受不同时代下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以张彦远的“五品”为例,如果“神”“自然”“妙”为“雅”,那么相对而言“谨细”“精”则为“俗”。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中,孔子首先提出了“雅”的概念,隋唐、宋元时期“雅俗”概念得以发展,明清时期文人画、院体画、民间画三者互相吸收借鉴而促使“雅俗”品评大变革。明清时期文人画与院体画两级分化严重,出现了以文人画为“雅”和以院体画为“俗”的局面。

“雅俗”在中国画中是一种品评的标准,在传统中国画论中尚“雅”贬“俗”。人们长期追求“雅”,所以被认为“俗”的黄永玉和朱新建才会引发争议。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的《避俗》中曾提到,“夫画俗约有五:曰格俗、韵俗、气俗、笔俗、图俗”。格俗是指画家既不临古又不自出精意,自辟性灵;气俗、韵俗、笔俗是指画作缺少墨色之趣,在用笔上没有继承古人优秀的传统而狂妄自大;而图俗是指画作在题材上不是圣贤与风雅,是无法写进诗书中的事物。黄永玉与朱新建的“俗”就是这里的图俗。黄永玉与朱新建的“俗”是富有文气的,有趣而不低俗,是文人的“俗”。相较于传统文人画而言,他们的墨色继承学习了古人且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他们的“俗”来自于贴近生活的题材和不受拘束的笔墨构图。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品评标准出现,叶朗在《中国美學史大纲》中提到:“作为新时代的审美标准:1、题材和内容为普通大众易于接受和欣赏的。2、具有丰富的多层次性特征,即为有欣赏能力不一的人们的共同欣赏,能匡正一般人不正确的审美意识或趣味,从而提高其审美水平。”除此以外,在中国古代艺术中“俗”并不是完全是贬义的,就像是“丑”一样,“俗”其实也是一种不一样的艺术,比如“俗”在明代戏剧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新文人画的“俗”是相对传统文人画而言的,它主要体现在创作的题材、形式等方面。新文人画的“俗”与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二、朱新建与黄永玉作品之“俗”

朱新建和黄永玉作品中的“俗”来自于他们更贴近大众的市井气息。朱新建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用中国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艺术作品,他在中国传统绘画与当代现实生活这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对象中寻找出路。他既欣赏文人画的清雅,又喜欢民间民俗中饱满的情绪。朱新建在经历了世俗的沧桑和人情冷暖之后,选择民俗文化为切入点,从市井中汲取灵感,并融合时代背景下高度重视的习俗和被忽视的文化落差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孕育了其特有的对中国画的见解。通过其绘画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虚假的“文气”的鄙夷和对真实的向往。他的绘画作品并不是对文人画的照搬照抄,而是寻求心领神会,主张绘画直指内心。

其实朱新建的绘画作品不单单是在保守的文人画家中会存有争议,许多人在一众新文人画作品中第一次见到朱新建的绘画作品也会心存疑虑。朱新建的绘画作品不讲究绘画技巧,重在表达内心所想。朱新建的“美人图”需要我们细品,他的“美人图”就好像洋葱一样,映入眼帘的最外表的第一层是情与色,剥开第一层里面的是单纯、洒脱,剥开下一层又透出无力与消沉,深究其中,最后竟只有惨淡和凄凉。

人们看不懂朱新建,其实是因为没有在朱新建的绘画作品上看到传统意义上人们喜闻乐道的“美”。那么朱新建的“美人图”不美吗?美,这种美是蕴含生命力的鲜活的美。那些传统的古典仕女图中的人物与朱新建笔下活灵活现、充满生命的“美人图”相比,仿佛只是空有皮囊没有灵魂的纸片,而朱新建笔下的美人才是一个个鲜活存在于世界上的人。朱新建对待绘画非常认真并且有自己的看法,他对待绘画的态度并不像我们单单从他的作品表面看到的那样轻浮、不认真。在“正统”画家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或多或少背负着“崇敬和传承”的负担,而朱新建与他们不同,他把中国画当作游戏。朱新建将“快活”作为自己的准则,并且从始至终都将“快活”贯彻到底。

黄永玉出生在湘西的书香门第,在当时封建的环境下,父母的开放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黄永玉的艺术作品无不展现出他对故乡——湘西的热爱,湘西的民风民俗也对他的艺术有很大的影响。湘西多元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民间美术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黄永玉作品中的题材、造型等。黄永玉的《大画水浒》以一个独特的视角——类似孩童的视角为切入点,将《水浒传》这个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题材进行全新视角下的带有作者主观思想的再度创作。与朱新建的绘画风格相似,黄永玉擅长用简单的笔墨和线条将绘画作品赋予自己的情感色彩。

朱新建追求“真我”,黄永玉追求“本真”。著名书法家于明诠称朱新建为“精怪”,黄永玉也常被人们称为“鬼才”。朱新建和黄永玉的存在就像世间的一面镜子,在他们极致的洒脱和对内心释放的表达下,同一个时代的画家在他们面前都有些“假”了,他们的真诚坦荡和对“本真”的追求让很多画家都自愧不如。在那个几乎所有画家都在画山水花鸟画的20世纪80年代,只有朱新建画裸女,画那些主流人士不认可的“低俗”的东西。对朱新建而言,快活是人生的第一位,他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朱新建的世界里,绘画是最干净、通透的,他并不在乎绘画带来的收益、名利,对他来说,之所以热爱绘画是因为绘画本身带给他独一无二的快乐。早年被视为反面教材的黄永玉也是这样的。他们都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黄永玉将自己沉浮漂泊的几十年的经历用绘画艺术个性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作品带有他强烈的思想情感。

三、“俗”的形态

朱新建和黄永玉是新文人画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不但十分吸引观者而且适合反复推敲。笔者从他们的绘画作品中的“俗”的题材、形式进行研究,总结新文人画的“俗”的特点。

(一)“俗”的题材

新文人画在创作题材上,从传统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的高雅脱俗,转变为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世俗化的题材。

朱新建是全能型画家,山水、花鸟也是他比较喜欢的题材。朱新建的“美人图”之所以会如此轰动,是就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而言的。就像杜尚的《泉》一样,如果把“美人图”这类作品放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可能很难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在当时,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在一个官方的美术展上出现“美人图”这类作品,引起人们的争议是非常正常的。有人追捧它就有人唾弃它,但不管是追捧还是唾弃,不可否认的是,“美人图”和《泉》都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影响了传统的艺术面貌,为后来人们对绘画的审美提供新的可能。

除了美人以外,朱新建绘画的题材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能想到的,他的画里都会有所出现。上到古代,下至现代,现实存在的、不存在的都有。朱新建的画不追求写实,他笔下的人物歪七扭八,画面都透露出随意性。不管是写生、创作还是对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临摹,他的作品都流露出强烈的个人特点。不合逻辑的身体结构、错位的五官,整体画面都仿佛在说怎么开心怎么来。仔细观察,那些看似随意的笔墨却又那么和谐优美。他的笔下所有的事物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焕然新生。同样,作为全能艺术家的黄永玉,其作品题材也十分丰富,代表作有《大画水浒》《永不回来的风景》等,更有富有湘西民风民俗的艺术作品。黄永玉的艺术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他生活化地表达了湘西文化中的优秀品质。

(二)“俗”的形式

黄永玉和朱新建作品中的构图、墨色的运用都展现出了现代新文人画之“俗”。

1.墨与色

保持笔墨线条的内在动力是新文人画的现代性转化的实质。笔感控制的重点在于分析墨线和表现墨线。书画家董欣宾曾说过,笔墨自由来自于对线的分析,独立控制用線,线的语言价值对绘画作品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郑奇将笔力解释为,手握笔在纸上留下的痕迹的内在结构。如果不研究笔感和笔力,就没办法真正掌握中国画的用笔,也没办法理解其中的转换,而是仅停留在表面。线的运用不单单只是笔墨的训练,而是对笔墨生命力和自然的探究。它是展示形式、修炼笔墨的心性和对自然的妙化的内在的统一。

朱新建看似随意,其实非常勤奋努力,在他60余年的生命里留下了众多作品。他的笔墨看似放荡不羁,实际都有深厚的基础支撑,这才可以让他的作品自在随意又不突兀。朱新建的笔墨仿佛拥有特殊的魔力,在他的笔下,不管是山水、花鸟、人物,还是电话、桌椅等生活用品都溢出鲜活的生命力。朱新建认为绘画直指内心。笔墨是他表现自己内心的方式。他的笔墨是中国几千年文人精神与西方解构图式共同孕育而生。而朱新建的笔墨之所以经得起推敲,是因为他的笔墨源于传统,但并不完全照搬传统。朱新建笔墨集大家之成,但主要突出的是八大山人、齐白石等他认为富有灵气的笔墨。朱新建认为简笔画最见功夫。其早期以细线为主,多用于展现文人闲散雅致的生活;为了加重用笔的力道,后又学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师。朱新建的画作一笔成形,不做过多修改,画面以线为主,不使用皴擦,整体画面灵动却暗含力道。朱新建的绘画作品以线为主,因此对用笔的要求很高,看似轻佻的用线实际蕴含深意,使其笔墨本身就富有表现力。朱新建在绘画中尝试线的创新。

朱新建的艺术作品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产物,他的画既有强烈的自我表达,又蕴含着中国传统笔墨的精髓。1985年11月,朱新建“小脚美人图”在“中国画探新作品展”中首次亮相,朱新建笔下性感的女性形象和象征着封建思想的“裹小脚”这一特征,引起轩然大波。在那个年代,朱新建的“美人图”就好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以后数几十年间,女性成为他的绘画主题。作为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朱新建的作品中通常以线为主,极少进行上色。刘二刚曾评价朱新建的山水画像花鸟画,不太有皴和层次,并将之称为减笔山水。朱新建钟情于“草根文化”,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接地气的生活方式、经历,画面充满拙趣,细看就会发现其深厚的笔墨功底和深藏在这看似散乱的构图、随意的线条背后的精妙。

水墨在朱新建的绘画上占了很大一部分,在他后期成熟的画作中,我们发现他对水操纵自如。在中国画中,水决定了墨色,继而也是一幅画成功与否的关键。可以说朱新建的笔墨达到如此精湛的水平与油画创作是分不开的。朱新建的笔墨就如他随性洒脱的性格一样,看似随意的用笔让整幅画面充满自然和灵动性,即使是在现在也鲜少有人能超越他的笔墨,令人敬佩不已。

黄永玉与朱新建一样擅长运用线条,他的作品疏密恰到好处,这与湘西工艺美术密不可分。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湘西的刺绣、木刻等民间工艺。黄永玉将木刻版画的线条融入其中,以书代画,用笔用色大胆,线皴结合。黄永玉将多种绘画技巧结合在一起,融合了中国画、油画、版画等,不追求技巧的表现,自然富有童趣。黄永玉擅长用鲜明的色彩和笔墨相结合表现主人公的情绪,大胆而有新意。

朱新建和黄永玉的笔墨登峰造极,不管是山水、花鸟还是新题材,他们都将传统笔墨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一不彰显着他们的“快活和任性”的态度。朱新建和黄永玉在改造传统中国画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将传统笔墨与现代思想元素相融合,形成其特有的对艺术的追求。

2.构图与造型

在绘画中,构图是十分重要,它会影响画面美感。因此,在绘画之初,就要重视景观的框架选择以及内容的布局和设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转型,在这个时期,朱新建的绘画把创作重心转到大众流行文化中去,甚至直接把流行歌词填进画中。线是朱新建绘画中的重要表现方式,从朱新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画作造型中透露出拙趣,构图没有规定的章法可循,插空填入的题字,行列浑然一体,看似随意却又透露出和谐。朱新建大部分作品中都有这样类似的毫无章法的题字和看似混乱无序的构图。朱新建绘画的造型来自于他的天赋和后期的努力。朱新建专注于速写的训练,百炼成钢。朱新建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他终生都坚持画速写,对于形体、结构烂熟于心。正是他对艺术的这股认真劲,才最终让他的作品达到看似随意却又经得起仔细推敲的境界。

湘西民间美术影响了黄永玉的艺术,细观黄永玉的绘画作品,以淡化构图为主,在构图上随意、稚拙、无拘无束,整体画面给人轻松的感觉,使整个画面生动灵性。黄永玉的绘画以简洁的线条和抽象的主题为主,不抠细节,没有格式化的形式框架,随意洒脱,整体画面轻松自然,富有书写感。在朱新建和黄永玉的造型和构图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拘束,不拘泥于规范化的构图,整体画面随意又经得起推敲,富有画家独特的艺术特征。

(三)“俗”的表象下的不“俗”

新文人画在题材、形态等方面与传统文人画相比更具世俗化特征,但是在这些“俗”的表象下,新文人畫对审美意境的追求和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仍保持着对中国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它的不“俗”之处。新文人画在审美追求上,并不追求感观上的快乐,也不追求自己个人的快乐,而是追求审美的意境。新文人画是以宋元以来的传统文人画为基础,将其融入新时代的特征形成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画家自己的独立个性的一种艺术主张,所谓新文人画的“新”就是在新的时期中环境下满足大众的新需求。新文人画并不是对传统文人画的照葫芦画瓢,这与新文人画产生的时代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后,新文人画家可以大胆地描绘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不用像传统文人画一样隐喻、内敛。新文人画很少甚至不出现借喻的手法,例如上文中的朱新建的大胆美艳的“美人图”和黄永玉的《大画水浒》都直抒胸臆,绘画直指内心。新文人画不逃避现实,从传统文人画的消极、忧郁转换成积极、轻松,从遥不可及的高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黄永玉的“俗”来自对艺术题材的世俗化,在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湘西民俗文化和生活气息。情感思维是黄永玉作品中的核心,他注重日常生活和世俗生活,也关注人性。朱新建的作品看似随意的线条和无迹可寻的构图,其实需要深厚的支撑。在朱新建和黄永玉的绘画作品里,无处不透露出对合理的人性的追求。朱新建擅长用线这种笔墨语言来构建自己的艺术。这些线条看似是画家随意使用,其实它背后蕴含着画家为了更灵活地运用线条而做出的数以万计的尝试。新文人画家认为艺术是快乐的,朱新建是新文人画中玩艺术的代表,他主张追求人性中的合理愉悦。朱新建热衷于“美人图”,他笔下的仕女图(“美人图”)是新文人画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朱新建做出了创新,他打破了宋元时期传统文人画的禁锢,将美人等作为人物画的题材,可以算得上是“新”。朱新建的“美人图”给观者强大的视觉冲击,吸引了观者的眼球,引发观者的兴趣,进而想要了解其蕴含在作品背后的个人情感的抒发。

四、结语

新文人画在形式、内容、技法等多个方面,既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内涵,又展现了新文人画的“新”的一面。在形式上,新文人画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诗书画印,并融入时代性。新文人画家打破了传统对题材和形象上的束缚,他们丰富、扩充了绘画题材和内容,将传统文人画这一重道德、重品格的高雅艺术,转化成新文人画这样注重描绘生活气息的、贴近生活的艺术。在内容方面,新文人画从笔墨、题材、构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革新。在表现手法方面,新文人画打破了传统文人画对绘画语言和表现方法的局限,运用新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法,在视觉方面营造冲击力,吸引观者,新文人画在这些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富有时代性且富有自己特色的绘画语言。新文人画深知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本,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寻找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既要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迎合时代的脚步,这都是发展中国画的关键因素。虽然新文人画的发展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整体上来说新文人画不管是笔墨语言,还是造型艺术都呈现向良好方向发展的状态,所以新文人画的价值值得我们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蒋逸.中国绘画的雅俗问题略论[J].艺术百家,2010(8):226-227,218.

[2]朱新建.打回原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余彦沁,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设计史论。

猜你喜欢

黄永玉
你把这匹马拉走吧
你把这匹马拉走吧
《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
黄永玉的“荷花八千”
黄永玉:你们都太正经,我只好老不正经
老顽童黄永玉
绘画赏析·黄永玉
动物寓言
“猴票之父”黄永玉:生活中的幽默大师
黄永玉:这个老头儿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