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根本,探寻解题之道

2022-05-30韩辉冰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转化

韩辉冰

[摘  要] 几何题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追本溯源,以不变应万变,是教师的授课之道. “将军饮马”问题是多线段和最短问题, 解题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对称、平移、旋转将多线段和的问题转化成两点间线段最短问题.

[关键词] 线段和;两点间距离;转化

“将军饮马”问题是中考热门考点,且大多数是求线段和最短问题. 在遇到这一问题时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对称、平移将线段和问题转化成两点间线段最短问题来求解,并没有过多探寻这样做的原因及其达到的目的. 下面根据笔者在进行“将军饮马”问题专题复习时的思路,对线段和问题的做法根本进行探讨,并由此将“将军饮马”问题进行拓展.

模型分析,找寻根本

解决几何问题的通常做法是找到基本原理及基本模型,“将军饮马问题”也不例外,“将军饮马”问题的基本模型如下:

如图1所示,直线l上有一动点P,直线l上方有一定点B,直线l下方有一定点A,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最短.

分析: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连接AB,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就是需要找的点P. 从题目的最终结论来看,线段之和最短,变成了两点间的距离. 用几何画板演示,三角形三边关系能够解释说明结论. 但笔者认为,线段和最短能转化成两点间的距离,是因为目标线段PA,PB形成了顺次连接. 所以解决此类线段和最短问题,根本思考是使目标线段形成直线型顺次连接,将线段和转化成两点间的距离.

回归根本,模型应用

将含动点多线段和最短转化成两点间距离是根本思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如何使目标线段形成直线型顺次连接. 线段转化的必要前提是不改变线段的长度,不改变长度的基本变换有对称、平移、旋转. 下面就“将军饮马”的常规模型进行分析.

1. 对称转化

类型一(两定一动型):如图2所示,直线l1上有一动点P,直线l1上方有两定点A,B,求PA+PB的最小值.

分析  点P是定直线l1上动点,A,B为定点 ,PA+PB在直线l1的同侧,可以通过作定点关于直线l1的对称点,将其中一条线段传化到直线l1的另一侧,图2中将PA转化成PA′,使得PA+PB=PA′+PB,从而达到目标线段直线型顺次连接,最终A′,B两点的距离为PA+PB的最小值.

类型二(一定两动型):如图3所示,点C,D分别为直线l1,l2上的动点,B为一定点,连接BC,CD,DB,求线段BC+CD+DB的最小值.

分析  本类型涉及两个动点,且两个动点均落在两定直线上,要实现目标线段直线型顺次连接,必然是要转化. BD,CD在直线l1的同侧,BC,CD在直线l2的同侧,显然在转化时应考虑将BC,BD转到相关定直线的另一侧,于是通过对称可将BC+CD+DB转化为B2C+CD+DB1,实现目标线段直线型顺次连接,而B1,B2的距离即为BC+CD+DB的最小值.

2. 平移对称转化

类型三(跨线段两定一动型):如图4所示,直线l1上有一长度不变的动线段CD,A,B为直线l1上方两定点,求AC+BD的最小值.

分析  定直线l1上相当于有两个动点C,D,显然目标线段AC,BD没有公共顶点,通过对称转化没有办法将目标线段直线型顺次连接,对称无法解决问题. 考虑平移变换,将线段AC,沿线段CD平移到A1D,问题回归到类型一,再通过对称,使AC+BD=A1D+BD=A1′D+BD,最小值为A1′,B两点间的距离.

3. 旋转转化

类型四(三定一动型):如图5所示,P为△ABC内一动点,求PA+PB+PC的最小值.

分析  PA,PB,PC三条线段共顶点,而且动点P不在固定的直线上,此时对称、平移这两个变换显然已无法实现三条线段顺次连接. 我们知道将图形进行旋转变换也不改变形状和大小,因此考虑旋转. 旋转后要使三条线段顺次连接,连接点必有点P,所以可以保留其中一条线段不动,将另外两条线段转化. 旋转需要确定旋转中心,图中有三个定点A,B,C,三者都是平等关系,所以三个定点都可以为旋转中心. 以B为旋转中心为例,如图6所示,保持PA不动,则PB,PC均需要转化,两条线段最直接的关系是与BC构成△PBC,将△PBC绕点B顺时针旋转60°,由旋转可知,PC=P′C′,连接PP′,△BPP′为等边三角形,PB=P′B=PP′,因此PA+PB+PC=AP+PP′+P′C′,實现了三条目标线段直线型顺次连接,A,C′两点的距离即为PA+PB+PC的最小值. 另外,A,B,C′三点均为定点,所以∠PCB=∠P′C′B也固定,线段AC′与PC的交点即为PA+PB+PC最小时点P的位置.

4. 拓展思考

几何题的魅力在于,当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思考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时,思维会慢慢打开,引发更多的思考,如将题目变式,结论变式,图形变式等等,但解题思路和方法依然可以延续. 笔者在复习完上面的类型四后,学生提出了新问题,既然在三角形内可以找到一点P使其到三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是否也可以用这一思路,在三角形边上找三个点使其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小?从教师基本模型分析,到学生最后自主联想新问题的产生,让师生都切身体会到思维发展的过程. 特别是在分析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地讨论,解决方案一个一个被提出来,又一次次地被质疑和否定,经过多次地争辩,最终才找到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解法. 笔者将学生的问题及解答整理如下:

如图7所示,在△ABC中,D,E,F分别是AB,BC,AC上的动点,求DE+DF+EF的最小值.

本题的产生是受类型四的启发,但解法却是从类型二的解法入手,动点在固定的直线上,要实现三条线段形成直线型顺次连接,考虑通过对称转化,但没有定点,这时采取控制变量法. 如图8所示,假设E为定点,分别作点E关于AB,AC的对称点,则DE=DE1,FE=FE2,顺利完成目标线段直线型顺次连接,可以确定,E1,E2两点间的距离就是DE+EF+FD的最小值. 但E并不是定点,因此E1,E2也不是定点,E1,E2的距离何时最短?再次回归根本,在变中寻找不变,E1,E2由对称产生,从对称的性质可知△AE1E2是等腰三角形且∠E1AE2=2∠BAC,因此当AE最短时,线段E1E2最短,E是AC上的动点,当AE⊥BC时,如图9所示,线段E1E2最短,DE+DF+EF的值最小.

思考总结

经过这一系列复习,学生对“将军饮马”问题的几个类型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感受解题回归根本,找到通性通法的好处,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发散思维. 特别是“拓展思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给师生都带来很大的惊喜,学生们的研究热情也大大提高,这也恰好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无到有再到更有的生长过程. 后面在复习“胡不归”问题,“阿氏圆”问题时,学生也遵循着使目标线段形成直线型顺次连接这一根本关键点,将难点各个击破.  中考复习知识点多,类型广,难度大,而复习时间又不长,课堂教学很难做到每题精讲,同时学生也面临着各科的复习压力.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应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 在专题复习时,多从基本模型,根本方法出发,让学生深刻感受学生有章可行,有法可依,既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研究精神.

我们在解题时,并不仅仅是抱着将该题解完就结束的心态,而是希望通过研究思考,一层一层,刨根问底,得出此类题型的根本知识点,得到解题的通性通法,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能一直坚持这一原则来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在遇到新问题时,也能剖析题目本质,轻松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转化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策略
大学生外在压力的转化研究
引例浅谈导数应用中的转化策略
对小学副班主任做好育人工作的思考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