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融乐”新型关系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提升
2022-05-30张贵礼
摘要:“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推动师生成为坚定理想信念上的价值共同体、涵育爱国主义上的情感共同体、建设精神家园上的文化共同体、实现全面发展上的行动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则分别从导向性、共通性、浸润性、实践性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在师生融乐视角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和基本原则,有效激活师生两个主体能动性,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载体平台和构建高品位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师生融乐”;思想政治教育;质效;路径
作者简介:张贵礼,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干部、讲师(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7-0145-05
师生关系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的重要因素。构建“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有效激活师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师生融乐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促进师生两个主体的不断融合,提升两个主体的价值的互通感、心灵的碰撞感、情感的交互感、生命的体验感,使之成为一个无阻隔、无张力的有机体,实现寓教于乐、融乐于教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升育人质效。
一、“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解析
(一)“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具化
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师生关系上,罗杰斯提倡本真、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感情和思想上要与学生产生共鸣,能进行深层的交流[1]。“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让师生成为双向度的交互式存在。在“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中鼓励师生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师生共同对精神世界的探讨,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同时,不断创设宁静恬淡、兼容并包,不浮躁、不盲从、不张扬的文化环境,让师生在不设定“标准答案”的有效互动和深度交流中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交换,形成共识,实现“共生”。
(二)“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是“从游”教育理念的时代化
“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内含有“从游”教育理念,更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新时代,“从游”教育理念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从师的角度看,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能够“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2]是实现师生“从游”的全新要求,也是“从游”时代性的具体体现。从生的角度看,个人成长发展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必须有人格魅力、有学识修为、有心胸情怀、有责任担当,才能让人自觉跟随、主动靠拢。“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倡导的师生平等交流、自由互动、深度对话则暗含了一种具有时代性的“从游”理念,这种新型师生关系能够不断促进思想的伟力、精神的感召力、品德的感染力、人格的魅力在师生之间互动转化,实现师生自由交流之乐、思想碰撞之乐、价值理想共通之樂、精神体验共情之乐,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打破师生间的刻板印象,增进师生间的互动,让育人在润物无声中得以实现。
二、“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主导主动、双向互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3]192。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如何影响着教育效果,从整体上则关联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学治校的方向、水平和高度,师生两个主体的同向同行十分必要。兼具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游”教育理念的“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的不断形成将有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行动共同体的构建。
(一)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共同体
构建起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共同体从导向性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构建起人生前行的精神支柱,蓄积人生奋斗的磅礴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理想信念上的价值共同体就是师生能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共同认识,对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有共同意志,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行动。这种价值共同体的构建将不同的师生个体凝聚融合到一起,超越了狭隘的师生身份,让师生在价值立场、价值选择、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进一步夯实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基础。
高校在“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不断推动师生两个主体在实践中形成新的关系图谱,无论是在第一课堂的思政课、专业课中,还是在第二课堂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中,理想信念都将融入师生有效的对话交流中,融入师生同行的各类活动中,于无声处不断构建起师生价值共同体。通过“师生融乐”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转化为现实可感的话语体系和故事陈述。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就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在讲好个体成长发展经历的同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大思政”内容,发挥导引作用,形成吸引力和牵引力,让大学生的主体性在自由平等的互动交流中得以激发,能够不断去探索、追寻、选择并最终确立个人的理想信念。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两个主体将深度融合。在价值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师生的角色会因“师生融乐”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发生“互换”,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为现实,师生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彼此影响、相互促进。
(二)涵育爱国主义的情感共同体
构建起涵育爱国主义的情感共同体从共通性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爱国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指向。情感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让师生在深度的融合互动中传情达意、通情共鸣,不断形成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记忆及后期的集体行动。在情感共同体之下,师生既能够自我实现,也能够获得精神、情感层面的滋养。这里的情感共同体对师生而言已然超越了个体情感,上升为一种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集体情感,同时,这种情感共同体不会让人产生界限感,因为它是由内而外的温情、真情、热情、深情。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情感,要将爱国主义情感传递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必须引发学生的共鸣、共识、共情才能实现。从老师的角度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选项,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必修课;从大学生的角度看,爱国主义不是口号式的,而是真实可感、热烈贴切的。在“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师生融为一体,身份界限不再明显,师生成为彼此的感召者和牵引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可自由表达,将极具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感诉说出来,能够在特定的场域内形成气场,感染和影响更多的大学生,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共筑美好精神家园的文化共同体
构建起共筑美好精神家园的文化共同体从浸润性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师生精神的丰盈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目标,有赖于文化对心灵的滋养、对品德的涵育、对行动的指引。师生在共筑文化共同体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自信的认可、更加自信的转化、更加自信的创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的浸润是无声的,而以此为内核的文化共同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提升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师生在文化认识、文化探寻、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实践活动中实现融乐,也在融乐中进一步巩固共筑美好精神家园的文化共同体。
本真、融洽、平等的“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与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形态进行启发式的交流、引导式的探讨,在师生理性平和的对话中不断增进个体对文化的认知,逐步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的过程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线上与线下互动、课上与课下互动、校内与校外互动,“师生融乐”程度的不断加深带来的是师生精神世界的丰盈。在师生融乐中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统领构建精神家园,需要老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出发,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以创新创造性的方式对非主流文化形态进行吸收转化,让具有本校特色的校训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等融入其中,让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同时,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对大学生热衷的文化形态进行了解和不断理解。
(四)实现全面发展的行动共同体
构建起实现全面发展上的行动共同体从实践性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全面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需要师生成为行动共同体。行动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激活师生两个主体,让师生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能够有共同的行动选择、共同的实践项目、共同的话语体系,能够将感性认识不断转化为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性认识。师生行动共同体的构建基于师生对人全面发展的深刻认识,深化于师生携手并肩、同向同行的实践活动,而贯穿其中的则是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在新时代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要以《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为根本遵循,充分调动各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是“三全育人”全员主动、全体协同、全域联动的生动彰显,是引导师生同学习、同思考、同实践、同成长的有效方式。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方式也是落脚点,通过引导师生围绕专业学习、实践锻炼、文化审美、体育劳动等进行具体的学习交流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手把手”以教、“面对面”以导、“肩并肩”以行,强化“学生离不开老师,老师离不开学生,老师和学生相互离不开”的师生共同体意识,构建行动共同体。
三、“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的提升路径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重点考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情况及成效。可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已是学科专业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考察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进行谋篇布局。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是高校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路径。“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师生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从“人”这一核心要素和“师生关系”这一根本关系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因时、因事、因势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巩固和创新,才能构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一)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和基本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贯通于高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是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一流人才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变、因势而新的要求,做到既能“旗帜鲜明”又能“润物无声”。“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深入学生、融入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载体、方法等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共同研习,统筹推进“三全育人”。高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者谋划组织“师生融乐”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不断巩固和发展师生共同体。同时,高校要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其中,让教育者既育人又育己,要划定坚守的底线、红线与原则,建立负面清单。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系统性研习,创新理论武装,确保“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让大学生在不同的“融乐”场域中切身感受到思想的伟力和信念的坚定。
(二)有效激活师生两个主体能动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是双向互动的两个主体。在具体育人过程中,主体单方面的活跃程度并不能反映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要达到一定的平衡才能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那么,“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能动性平衡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主体在师生融乐的过程中要通过大学生思想行为调查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在信念选择、价值取向、思想认识、成长规划、人生选择等方面的情况和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进行关心帮助,在这一过程中注重交流氛围的轻松自由,互动过程的平等自在,引导过程的循循善诱,实现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也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而言也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认识的更新、观念的再造。大学生这一主体则要在第一课堂外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各类实践活动中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参与权、互动权,并邀请专业领域的名师大家、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教师、具有某方面专长的行政管理服务人员等深度参与,在同向同行中完成思想认识的升华、价值观念的去粗取精和行为作风上的实干选择。
(三)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载体平台
在“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师生在认识上不断提高,还需要师生在行动上从课堂教学到学术科研活动、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都能践行“融乐”,将其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高校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必须结合校本情况强化阵地、平台、载体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人人能思政、事事有思政、时时讲思政、处处可思政”的思政育人局面。要创新思政课的讲授方式,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带头给学生讲思政课,实施“名师讲思政”计划,积极邀请专家学者、教学名师走上讲台同学生对话互动,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引领力。同时,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遴选一批优质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进行示范展示,强化典型带动作用,并常态化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确保课程思政实现全覆盖。其次要进一步协同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丰富师生融乐的载体与平台,增强育人合力。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高校可围绕党史教育这一主题和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师生共同设计、共同组织、共同参与党史教育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在师生融合中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4]。因此,不断丰富和发展能让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载体平台,为师生同向同行提供支持,这对有效提升师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者要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在微信、微博、QQ、抖音、知乎、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上主动设置议题,师生可在线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支持理性表达,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思想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四)构建高品位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总和,发挥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精神塑造、科学文化传播的作用,会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进而达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目的,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教育目标。[5]“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需要高品位高品质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是师生能够理解、认同和接受“师生融乐”中所包含的文化,如此才能在行动中予以践行,最终实现育人之旨归。高品质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要注重“硬环境”建设,无论是便于师生进行深度交流的智慧教室,还是清朗明亮、人文氛围浓郁的各类场所,抑或是校園文化载体,如文化墙、宣传橱窗、校史馆等,都要重点规划和设计,使它们能够服务于“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更能够服务于在“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软环境”建设,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下独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软环境”的建设主要以科学人文、文化艺术、体育劳育等为核心内容的活动为载体,让师生自主选择、自愿参与、自由互动,不断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化得福.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4).
[2]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1).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漆勇政,张贵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党史教育的意义、原则和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
[5]周安,杭祝洪,吴兴龙.论大学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
责任编辑:朱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