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以人文交流提高来华留学生质量建设研究

2022-05-30游琴杨雪妹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一带一路质量

游琴 杨雪妹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文章在其背景下,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在新形势下面对的挑战进行研究后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呈现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同时存在着教育结构不均衡,且我国人文交流机制尚未成熟,高校和来华留学生间缺乏跨国文化意识,导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求学质量有待提高。鉴于此,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导向,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增强跨文化教育,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关键词:人文交流;来华留学生;“一带一路”;质量

基金项目: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全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9TZTSKC025)。

作者简介:游琴,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杨雪妹,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識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7-0117-06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等基本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涵,教育合作、文化融通等人文交流机制则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人文交流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1]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2]。我国应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吸引更多高质量留学生来华学习,以达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一、“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价值内涵

近年来,人文交流在我国外交事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三大支柱。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这表明人文交流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3]。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2017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对人文交流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明确了人文交流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路径[5],充分体现了人文交流在我国对外关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人文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机制,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就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6]

人文交流,即两个或者多个文化具有差异的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其中交流的内容包括思想、文学、宗教、艺术等方面,这些交流都需要人来进行或者参与。“人文交流”(People To People Exchange),意思是“人民之间的交换”,这里的“交换”包括了人民群众在不同领域和层面上的交流。因此,人文交流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且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一项交流活动。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传播工具不断发展进步,教育培训机构、科研组织、商业机构等一系列政府组织以及民间组织在国家间的交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成为人文交流的新兴媒介,而组成这些组织的要素是人。简言之,人文交流的核心在于“人”,是以人为主要载体的交流交往活动,凡是从事与人文交流相关的行为体都可以称之为人文交流的主体,借助一定的媒介,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实现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就我国而言,人文交流活动的主体包括中国民众和外国民众。在人文交流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历史、文化、美学、艺术、哲学等上层建筑内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认知和作用的中介。“国之交在于民”,没有人民群众的交往和了解,国家之间的合作就不能稳定长久。交往双方对相互文化、思想、价值等接受认同感越高,往来就会越频繁。同时,频繁的往来也会促使双方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理念等方面相互融合,双方民众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相互接触、交流互动,从而促进彼此的深入了解和共同合作,以此建立友谊。通过人文交流的方式,一方面,增进对彼此的文化认知和认可,搭建个人与个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人文交流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交流的具体方式以及过程也要顺应民意。

人文交流包含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包括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三者相互交融、相互补充。人文交流开展的项目以及交流活动覆盖各个领域,涵括了语言、文化、教育、科技、旅游、体育等多个层面,有效地促进了本国的文化输出、制度输出,吸引更多外国民众在不同的交流平台,以不同的形式主动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的留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选择来我国留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外国各类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长比例为5.77%(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从洲别来看,亚洲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总数为225490人,占比59.8%,后面依次是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而大洋洲是同比增幅最大的洲,相较于前一年增长了32.24%。按学生类别统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47990人,比2013年增加18.20%[7]。从国别上看,主要分布在韩国、印度、越南、巴基斯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泰国、蒙古、日本等国,绝大部分都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说明我国的留学生生源国覆盖范围稳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生主要生源国。而到了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按洲别统计:亚洲学生总数为295043人,占59.95%[8]。

从学历层次来看,在来华留学生中,本科生人数最多,研究生次之,专科生最少;从增长速度来看,来华留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增速最快最稳;从发展趋势来看,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年增长速度要高于本科生。从专业分布来看,来华留学本科生的专业分布有较强的聚集性,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汉语言、中医、西医、经济等专业。总的来讲,来华留学生存在学习类别、学习层次及专业需求等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来华留学生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随之而来的是规模和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同时提高质量,更高效实现教育资源的互利、教育领域的人文交流,是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中,由于信息对接不完善、本土宣传多元化渠道构建不尽成熟、对我国文化缺乏认可等诸多因素,导致来华留学生出现生源数量及质量的失衡问题。

1.招生途径单一。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宣传工作是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手段,国内目前的招生宣传手段还有待加强。很多国外学生表达了来中国留学的强烈意愿,但是能够获取回应的信息太少。大多表示,没有专门的网站可以清楚明了地查询到中国高校的留学招生信息,无法了解中国接收留学生的高校、设立的专业、招生人数等信息,也不清楚来中国留学的具体流程以及需要准备的材料,国外学生信息获取不全面让我国无形之中流失了一定的生源。另外,我国在招生宣传的过程中多依赖于传统的招生宣传手段,想要吸引更多高质量生源来华留学,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很有必要。

我国留学生招生政策偏向于“宽进宽出”,入学主要采取申请制,通过率较高,只有少部分顶级高校对留学生设置专门的入学考试,“在对我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来华留学生选拔模式汇总时发现,39.4%的高校采用的是申请审核制,仅有14.6%的高校实行入学考试制”[9]。大部分高校没有标准化考核机制,留学生只需要提供自己在本土学校学习的成绩单。语言学习能力是国际留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前提。而部分院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重量不重质,再加上缺少专门的、标准化的语言考核制度,导致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总体不高,进而影响教育培养质量。

2.文化背景复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包括中国在内有65个国家,文化丰富,背景复杂。来华留学生的这种多元化文化背景给我国高校的管理团队带来极大挑战。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将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放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难免会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矛盾。如果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区别化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将会阻碍他们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切断来华留学生直接了解中国的有效路径。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团队正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但留学生管理缺乏可操作性的管理指引。后勤团队在日常生活的管理中只能根据管理中国学生的经验来管理来华留学生,或者在某些方面放宽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标准。在教师团队中,目前担任留学生教师的英文授课教师大多数并未接受过专业的留学生授课技巧培训,缺乏跨文化意识,以及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和行为规范的指导意识。针对来华留学生文化背景差异这一问题,我国高校管理团队在管理过程中显示出自身跨文化意识的缺乏。

“对来华留学生来说,汉语水平以及跨文化理解是首要压力,其跨文化适应状况将直接影响其学习状况。”[1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丰富、状况复杂。“据初步统计,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有2400多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3以上,其中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共计78种,涉及汉藏、印欧、乌拉尔、闪-含、高加索及达罗毗荼等主要语系”[11]1,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留学生的中文水平越高越容易融入中国的社会环境,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在某程度上能够促进留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中国文化。另外,我国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拥有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能够全英文授课的优秀教师较少,师资力量不足,而老师以及课堂是宣传中国文化、增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最好媒介。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文化习俗、价值观、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的困难将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不同文化背景的来华留学生对授课教师有不同的期待,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也对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当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不强时,其自身的学习、培养质量就会有所下降,我国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则会不断受到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人文交流工作不可避免地遭受挑战。

三、以人文交流提升来华留学生质量实践路径

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尚未建立体制完善的高级别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人文交流管理機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模式和理念与现实动态发展未实现无缝对接。在人文交流的组织形式方面,创新机制有待更好地引入,如何举各方之力进行资源整合,齐心落实人文交流的实效,是当前面临的难题。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世界各地培养了大量人才。来华留学生是中外交流的桥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做好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提升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加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人文交流机制,提高生源质量

招生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首要工作,良好的规范招生体系是生源质量提升的有效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文交流是促进多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还是加强民心相通以及情感沟通的重要内容,更是深化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加强机制建设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交流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12]506-516。

首先,建立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人文交流项目中的各层次和各要素,总揽全局,全面把握人文交流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协调“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文交流的长远规划和目标,明确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一方面,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明确来华留学生招生标准,规范招生流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及高校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招生标准,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招生现状,根据地方及高校现实情况设置相关制度,提高生源质量。

其次,建设多层次人文交流平台和多元化人文交流机制。友好、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有利于吸引更多外国民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而我国人文交流平台目前存在统一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因此,建立统一的、主体鲜明的高级别人文交流平台至关重要。围绕各地特色形成多领域人文交流活动已经开展多年,但是人文交流机制运行一直以来都主要依赖于政府,参与度不够,民间组织力量未被充分挖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输出。为确保“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稳步推进,需要通过构建多元人文交流机制来鼓励非政府组织、民间力量等积极协同配合,整合有效资源,以加强我国文化产业输出,向别国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魅力。

最后,细化人文交流内容,丰富招生宣传途径。我国人文交流机制还处于发展阶段,部门、组织之间的互动不够,人文交流活动的传播力、影响力有待加强。第一,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展现中国的独特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突出高校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间的往来,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来华留学。在重要的节日与各国联合举办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节、艺术节,例如举办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七夕等一系列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邀请当地人民共同参与,向各国人民展示中国节日的独特魅力。与当地政府联合举办展览会、音乐会、文化沙龙、专题讲座等人文交流活动,使他们从情感上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旅游业,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出一系列旅游周边文化产品,打造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多层次丝路旅游,利用旅游业传播中国文化。第三,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诗词、成语、书法、汉字等类型的综艺节目就深受各国人民喜爱。此外,合理利用优质的短视频交流平台,比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超话,与TikTok、Kwai、BiliBili等受众群体广泛的ALP进行合作。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举办“一带一路”短视频大赛、拍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纪录片等,向外国人民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古丝绸之路灿烂的文化瑰宝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实现人文交流线上线下资源互通。这样长期、固定、丰富地人文交流活动,能够有效加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强化宣传效果,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华留学。

(二)增强跨文化教育及交流,促进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

不同民族、国家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众多,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差异,尊重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习俗。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针对来华留学生多样的生活习惯,应实施差异化管理,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既要一视同仁,又要看到差异,帮助他们解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来华留学生尽快融入学校和社会。

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环境可以让来华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首先,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课程,在课堂中激起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让来华留学生体会到文化的差异以及魅力,加深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了解来华留学生的思维模式,及时调整授课方式,采取多元文化授课方式,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教学总结经验。其次,课后组织多元文化社团,发挥学生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促进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积极开展文化艺术节,让本土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在弘扬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增进双方文化交流,提升文化素养,形成自主探索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留学生自身也应该多途径、多角度了解中国文化,探寻多样化学习方式,加大自身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接触。

语言和文化相互支撑、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来华留学生深度了解中国文化的工具,文化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使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被其他民族理解和认同。首先,提升来华留学生入学语言要求,完善语言考核制度。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利于来华留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能够更轻松地参与后续的课程学习。其次,扩大对外汉语教师文化知识储备,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师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活媒介”。高校应该通过多样化渠道培养我国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了解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文化特点,加强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以增进来华留学生跨国文化适应性。最后,结合来华留学生所选的学科专业,有计划地设置专业汉语课程,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思维,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

來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是在中国留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校园生活、学习经历是其认知中国的直接来源,如学校提供的管理、服务,学习过程中与中国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等,都是影响来华留学生在文化上、情感上认同中国的重要因素。通过在校期间的课堂教学、文化实践、学校环境氛围的熏陶,以及师生良性互动等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来华留学生教学培养,提高来华留学生质量。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13]。“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广泛关注及支持,人文交流思想也进一步得到发展、实施。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人文交流旨在通过人员、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众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教育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输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提高国际影响力、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亟需人才的关键手段。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积极推动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大力发展人文交流项目,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贸易产品,扩大文化传播,向国外民众输送我国的文化、思想、价值等,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认同,消除文化隔阂,让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认可与接纳中国,实现民心相通,从而吸引更多优质的留学生来华学习,逐步提高我国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跨文化适应是来华留学生以及留学生教育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来华留学生快速地了解中国、适应中国能够有效地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质量。高校教育者、管理者们在认识到跨文化意识重要性的同时应积极转变传统思维,努力探寻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培养道路,着力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是我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是中华文化的宣传者,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增强来华留学生在情感上、文化上对中国的认同,有助于我们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高质量来华留学生,为“一带一路”建设储备更多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荣国,张新平.“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战略内涵、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8(6).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强调:敢于担当善谋实干锐意进取深入扎实推动地方改革工作[N].人民日报,2017-07-20(1).

[3]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10-28(2).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N].人民日报,2017-12-22(1).

[6]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璀璨的亚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精彩篇章[N].人民日报,2019-05-16(1).

[7]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EB/OL].http:// 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3/t20150318_186395.html.

[8]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http://www.moe.gov. 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 7692.html.

[9]薛岩松,刘伊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选拔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21(12).

[10]张琳琳,赵俊峰.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课程研究[J].外语学刊,2014(5).

[11]杨亦鸣,赵晓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借鉴历史经验创新合作理念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國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6-05-01(1).

责任编辑:聂慧丽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一带一路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