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健体”走向“铸魂”: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育人发展研究

2022-05-30冯方刘杰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冯方 刘杰

摘要: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体育育人思想不断发展、创新。文章围绕新时代体育育人从“健体”走向“铸魂”的目标要求,对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体育育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体育育人的目标指向和原则遵循,深入挖掘新时代体育的育人价值,目标指向上,经历了启发民智的先行者、攻坚克难的开拓者、改革创新的奋进者、民族复兴的担当者四个阶段;原则遵循上,党的百年体育发展始终坚持“为党育人”根本宗旨、坚定“以民为本”核心理念、坚守“全面发展”育人要求;价值呈现上,涵盖了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强国富民的政党期许、身心合一的教育旨要、共享互鉴的世界视野四项要义。新时代,要全面贯彻党中央“体教融合”“体育强国”“健康中国”重大战略,深入挖掘体育中潜在的思政元素,不断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体育育人

基金项目: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研究”(20JDSZ3126);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担当的重要论述研究”(19Q032)。

作者简介:冯方,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刘杰,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7-0035-05

从毛泽东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1650,到习近平提出,要“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652,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我们党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从未减弱,步入新时代,更是将体育育人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遵循。本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体育育人的目标指向和原则遵循的研究梳理,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新时代体育的育人价值,为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行有益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育人的目标指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启发民智的先行者

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疯狂蚕食和封建统治衰败,整个国家危机四伏,“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毛泽东坚持“文明精神、野蛮体魄”,他主张青年学生一定要加强体育锻炼,强调学力和体魄的强固基础就是干事创业的底气所在。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具有塑造国民性格、磨练坚强意志等功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批判了自古以来“重文轻武”的传统,启发国民以崭新视角看待体育的价值。我们党在中央苏区发动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锻炼斗争技能,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体育运动军事化”等宣传,广大群众深受鼓舞,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实践中增强体质。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纷纷加入体育运动,激励人们加强体育锻炼,在战场上同敌人殊死搏斗。在党中央增强军民体质的号召下,广大军民强体卫国意识迅速增强,体育助力凝聚人心、增强体魄、鼓舞斗志,为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国内战争爆发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抗击国民党反动派,依托体育展开了大规模的练兵备战活动,普及相关体育知识,军队战斗力得到全面提升,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攻坚克难的开拓者

1949年,被奴役压迫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翻开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但在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国防力量不足、自然灾害频发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之下,新中国的发展受到诸多阻挠。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党中央在带领人民摸索发展之路的同时,提出为了保民生、促进步,要不断推动体育事业的革新。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提出“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3]28的工作方针,提倡“国民体育”以巩固政权、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把体育作为引导民众树立信心、投身建设、实现目标的途径。在此期间,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进一步确立,1950年,教育部颁发《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了体育育人的任务是培养儿童健康知能、健美体格,以打好为人民、为国家的建设战斗而服务的体力基础[4]。这一时期学校体育育人聚焦增强学生的体质和道德教育,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为改变现状、冲破困局,更加关注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发展,不断完善的体育育人思想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指引方向。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面对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矛盾和新情况,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226。这确立了我国教育的性质以及育人的根本标准,并明确了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后期体育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创新的奋进者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发展造成强烈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实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社会各领域事业全面恢复。这一时期,体育实践得以深入推进,党中央坚持改革创新的主基调,为培养与时俱进、勇于探索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国家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情况,把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发挥体育在促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效用。1979年,教育部、国家体委下发的相关体育文件中,将学校体育育人的目标升华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6]4,体育成为国家普及改革创新观念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随着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涌现,传统教育形式和内容不断革新。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一系列法律,立足以人为本教育观,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并依托法律条文的形式保障体育工作顺利开展。2001年,中国第一次申奥成功,体育事业发展一路向上,体育健儿开拓进取、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精神,凸顯了奥林匹克运动坚持追求卓越、永不止步的宗旨,辉煌的成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实力,激励着国人在改革开放时期不断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取得新成就,通过汲取国外有益经验,奋力实现中国飞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担当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领域的发展,强调体育承载着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梦想,把人民健康摆在了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体教融合”等一系列新时代体育发展的重要论述。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更加强调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7]。青少年健康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体育育人以党中央重要决策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秉持“体教融合”体育育人思路,督促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争取成为能解时代难题、能攀科技高峰、能担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新时代,竞技体育的突破纷至沓来,中国队在世界各大体育赛事中以优异成绩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以谷爱凌、苏翊鸣、任子威、武大靖、李文龙等为代表的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令世界瞩目,彰显以国家利益为根本、以铸魂育人为指向的中国体育精神,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育人的原则遵循

(一)坚持“为党育人”根本宗旨

百年来,体育育人思想以中国共产党的阶段路线、方针、政策为根本依据和指南。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国力衰微、国民体质羸弱,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依托体育实现救国强种的愿景,鼓励广大群众投身体育活动,将个人体育实践与民族命运相联系,国民的体育意识被唤醒,练就强健体魄、抵御外辱成为民族发展的阶段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多方阻力,党带领广大群众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基本的工业结构,使新民主主义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仍不满足生产快速发展的要求,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1650,增强人民体质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党的领导人倡导“向苏联学习”,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中国体育学科的发展立足国情进行创新,体育与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国防联系日益紧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体育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随着许海峰实现我国金牌“零”突破、中国女排荣获五连冠佳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人的体育热情被点燃,中国实力也得到世界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发展突飞猛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体育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2014年2月,习近平在看望索契冬奥会代表团时强调,“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8]。在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形成全民健身风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可见,体育发展与党在各个时期的政策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体育育人目标始终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原则。

(二)坚定“以民为本”核心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至上”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中,彰显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百年奋斗进程中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主线,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体育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9]。中国共产党将有利于人民健康作为推进体育发展的最高标准,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基于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标志”[10]310。体育承载着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凸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涉及对知识的憧憬、健康的渴望、运动的向往等方面,共同构成人们理想生活的图景。党中央坚持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重视人民健康状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基础工程重点推进。坚守“人民立场”的体育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三)坚守“全面发展”育人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综合范畴,蕴含着唯物辩证法和系统优化的思维,强调身体和精神发展的协调统一性,体育课相比其他课程更具可操作性,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育教学通过各种行为实践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2013年8月,习近平在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的代表时提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0],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体育发展贯穿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通过体育运动激发人身体的最大潜能,人们在获得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体育精神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不断影响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则是通过学习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从事体育运动,使学生能具备全面发展所必需的体育素养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11]。通过体育活动,能调节学生的负面情绪,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韧性。相关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在“调节注意定向、改善认知功能、调节情绪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2]。一项体育技能的习得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磨砺,有利于提高個人的耐力和意志力。体育从身体上、精神上、适应性上促使个人达到更好的状态。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育人的价值呈现

(一)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在体育赛场上,运动选手们将炽烈的家国情怀融入为国争辉的奋力拼搏中。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身担家国荣誉,苦练技能,以己之长,为国争光。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挣得第一枚金牌,增强了民族自信,展现了大国实力,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跟上时代潮流、融入全球化进程、实施中国特色外交战略点燃了星星之火。2008年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中国队连战连捷,以51枚金牌位列榜首,获得历史最佳成绩,王牌项目创新高,潜优项目表现不俗,在中国队人数不占优势的前提下,以出色的成绩回报祖国。郎平教练拒绝国外高薪机会,自愿回国以己之力报效国家,创造中国女排奇迹。2022年北京冬奥会,不单是冰雪运动的盛典,更是我国实力展示的舞台,工作者们耗时几年精心筹备,正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心头、责任担肩上的最好诠释,运动员们积极备战,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最好的状态。

(二)强国富民的政党期许

中国体育的发展,从近代体育思想的点点星火,到新时代体育发展的欣欣向荣,由碎片零散的标语变成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体育是民族精神风貌和国民身体素质的体现。体育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指标,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体育在社会发展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中国运动员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放在首位,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勇往直前,以优异的成绩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体育精神,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中反复提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历史的推动者,党中央历来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将人民的身体健康作为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倡导积极开展全民体育运动,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根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改善其物质生活条件。

(三)身心合一的教育旨要

“身心合一”的体育育人观,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遵循党的体育育人要求。毛泽东把身体的发展作为学生教育的基础,认为“体育是使身体全面发展的养生之道,具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1]52的积极作用。体育作为身心连接起来的纽带,在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如太极、武术、射箭等只有在身心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体育讲究固本培元,体育教育家袁敦礼在《体育原理》中深入批判“心身二元”思想,支持并宣传“心身一元”的体育哲学观,把体育的本质归结于教育,在体育促进身体机能发展的基础上,陶冶人的品行和性格,最终实现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体育育人就是通过不断地磨砺人的心性和意志,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

(四)共享互鉴的世界视野

人类对于体育的热忱,无论种族、肤色、宗教和国度,甚至超越政治体制、上层建筑、文化习俗等领域,体育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这种中华体育文化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推广和创新实践过程中,通过体育赛事与国际接轨,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的了解,推动中国精神走向世界,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与自信,汲取各国文化中蕴藏的精华,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中国自主举办的两次奥运会,在场馆设计、吉祥物、开幕式活动等部分都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科技创新贯穿场馆建设、基础设施、转播技术、服务保障等方面,向世界共享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核心实力的显著提升。促进全球合作,延伸冬奥科技应用领域,为人类创造更大的福祉。体育赛事的举办既是信息互换的平台,也是沟通交流的桥梁,倡导各国以开放的心态,放眼全球、博采众长。

体育有着多元育人功能,在发挥其显性“强身健体”功能的基礎上,其“铸魂育人”的隐性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对于个体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格塑造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新时代学校体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中央“体教融合”“体育强国”“健康中国”重大战略,深入挖掘体育中潜在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价值引领与性格塑造相统一,实现知识传播与技术传授相结合,不断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程文广.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哲学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5).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5月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季浏.使命与光荣: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20年回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6).

[8]习近平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代表祖国人民慰问中国奥运健儿,勉励他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把个人梦和体育强国梦汇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N].人民日报,2014-02-08(1).

[9]池建.历史交汇期的体育强国梦——基于党的十九大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之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1]刘会平,谢旭东.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提升的价值探索与实践创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6).

[12]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1).

责任编辑:周玉婷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