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淌在历史深处的宁远河

2022-05-30萧烟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万泉河崖州宁远县

萧烟

随着历史的推进,琼南地区最长的一条河流被推进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宁远河,崖州文化的母亲河。

在海南岛,向北、向西、向东、向南分别流淌出了海南岛的前四大河流,即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宁远河。宁远河跌出前三,存在感超低,在三亚的知名度远不及三亚河,甚至比不上偏于东北的藤桥河。因为,如今三亚境内所有地名均没有宁远二字,像是被时光掩埋了。但是,宁远河在琼南历史上绝对是最具知名度的河流,载于海南的早期史册,因为与最早明确载于史册的三亚境内行政区同名,那就是宁远县,长期是琼南的中心行政县或者州郡附郭县。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改梁武时期设置的崖州为珠崖郡,郡治仍旧在今儋州境内,统县十。这时期,仍旧是海南岛西部大地更受王朝统治者青睐,所设十县多集中于此。除了东北部的颜卢、武德二县,分布在琼西大地上的县治自北向南有澄迈、毗善、义伦(附郭县)、吉安、昌化、感恩、延德、宁远……可见,海南岛东北部虽然广袤平坦,东南部却因为五指山脉的延伸,多有山岭入海,陆路阻截,森林茂密。而西部自北到南海岸平缓,少山岭阻挡,气候相对少雨,雨林没那么密集;即使山间谷地亦可有效管辖,行政分区比琼东更早成熟,开发也更充分。因而,西部驿道要比东部繁忙,元封元年的三亚之境就不可能属于珠崖郡,只能属于儋耳郡。

其中的宁远县治,就位于宁远河下游,大体包括了今三亚全境。据成书西汉时期的《茂陵书》记载,元封元年海南岛二郡下辖有玳瑁、紫贝、苟中、至来、九龙五县。九龙县位于琼西南的感恩河下游,县治所在地形似九龙罗列,为隋大业三年设立的感恩县前身,西汉时或统辖了琼南。据《汉书·贾捐之传》一文可知,五县之外还有山南县、曋都县;又有“合十六县”“九县反”的记载。那么,最初的五县要不漏记,要不后来有增置,其中的山南县充满谜云。依照网络搜索,山南县被毫不含糊地列入陵水县境;但是网络多讹误,人们常被忽悠。陵水县南北均有大山阻隔,舟車难行;北面的太阳河、龙曲河、万泉河流域更适宜率先设置郡县,此时尚且沉寂;西南面更不可能绕过乐东与三亚的一个个河流冲积平原,先一步到陵水置县。总之,在交通尚不发达的中古,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陵水大地恐怕长期都被封存在茫茫雨林中,荒无人烟;最多一些“俚人”和“蜒人”乘船闯进了这片生境,分布在一些河岸的台地上,展开了早期的拓荒工程。

总之,隋大业三年设置的海南十县中,琼东南成了空白地带,就因为这一带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等待着更多的登岛移民前来开拓。因此,陵水地界属“珠崖郡山南县”一说,其县治肯定不在陵水境内,陵水顶多可称山南县属境。

大唐武德五年(622年),海南岛一分为三,分设崖州、儋州、振州,三州连成的轴线仍旧紧邻琼西海岸线,毕竟琼西更早一步向农耕民敞开了怀抱。振州也开始向东拓展,增置临川、陵水二县。陵水到这时候也只是西属振州,而不是北属崖州。万泉河和太阳河流域长期都是文昌县以南的荒野,称为黎境。大唐初期社会稳定,人口繁衍,农耕民不断登岛,纷纷将目光投向琼东那片肥沃土地。贞观五年(631年),在崖州以南不足百里、同属万泉河流域的今旧州镇境内增置琼州,开拓黎境,在万泉河至牛岭一带设置了万安、富云、博辽三县,海南岛的经济重心才开始缓慢东移……

隋初或者更早,中原王朝的巡察官由“俚人”引路,顺着西南便道一路向南,越过大青岭,视野渐渐开阔。再沿海岸线东行,越过南顶岭之麓,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片坦荡大地,有大河奔流,中间丘陵隆起……宁远河冲积平原就这样进入王朝视野。这正是理想的王道乐土,世外桃源;相较于琼西南走廊,宁远河下游更适合建立重要城池。由此看来,山南县很可能就是宁远县的前身。后来的吉阳县,正是山南县名的转化,其所依托的山岭也渐渐明晰起来(请留意后续文章《破荒之辨——吉阳之名的由来》)。

宁远一名此前是否存在不得而知,隋大业三年成了琼南的新起点。拆解“宁远”二字,为“拓境宁民,无远弗届”之意,明显寄托了王朝统治者的心愿,极有可能是由大隋王朝全新设置。流经县治的那条河流,从此拥有一个温暖的名称——宁远河;宁静致远,润泽一方。后来到了北宋,湖南、甘肃又先后出现了宁远县;湖南宁远县名沿用至今,可见统治者对此地名情有独钟,多设置在民族矛盾较为集中的地区。

隋大业六年(610年),析(珠崖郡)西南地置临振郡,这是西汉早期海南二郡的延续,也是海南岛“双核管治”首次在琼南设置高级别行政中心。唐武德五年(623年),临振郡更名振州。地名带“临”,多与水相关,宁远河或许最初就被称为“振水”。振水一名更为响亮,但宁远河上游平原的戾气没那么浓厚,最终还是这个平和冲淡的名字流传下来,赋予了地方性格。

宁远河发端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西部毛感乡仙安石林南麓,这是海南岛的高海拔地带难得一见的喀斯特山体景观,石灰岩峰丛林立,如一根根春笋破土而出,欲冲上云霄。石灰岩层为海相沉积,被推到这个高度,可见这一带地理也有一个沧海桑田的变迁,琼南地质带相当活跃,为多民族和多民系的形成提供了地理之便。宁远河集雨面积1020平方公里,干流总长度83.5公里,总落差1101米,年均降雨深达1462毫米,年均流量20.6立方米/秒。

宁远河的流向先是向东,然后折向西南,在崇山峻岭中奔流出来,冲积出了一片肥沃的三角洲。这里三面高山围合,一面向海迎波,迎来了一茬又一茬人群。早在新石器时代,宁远河上下就存在不少古人类栖息地,这块宁静致远的土地早早就成了人类的美丽家园。宁远县的成立,使这片较早开发的土地得以聚拢人口,农耕文明的脚步也最终踏进海南岛大陆的最南端,吹响了开发琼南的号角。

猜你喜欢

万泉河崖州宁远县
我的同桌是『高人』
崖州民歌的演唱特色分析
——以《送别歌》《梁生歌》《审情》的研究为例
崖州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走访慰问贫困学生 温情关怀暖人心
万泉河(散文)
万泉河
——御河
遇见最美的自己
基于边疆视角的崖州文化演变进程
海南万泉河口及附近海域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与评价
宁远县水稻机械插秧优化配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