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2022-05-30许志权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怀特书本权威

许志权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略讀课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的策略,教会学生“质疑”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而又独具一格的教师形象。他是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文中有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

二、学生分析

文中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对学生是一种“冲突”。首先是视觉上的冲突:怀特森老师别具一格的科学课让学生耳目一新。其次是心理上的冲突:他们没想到怀特森老师会“戏弄”自己的学生,这让他们的心有些受不了;再次是思维方式上的冲突。本班学生大多数初步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能利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解决问题,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教师和教材的“忠实信徒”,少有怀疑书本上或名人所说的,这是对他们思考方式的挑战。

三、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紧扣学生的关注点,尝试“三互”模式的教与学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读读议议、读写结合等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情感体验,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认识“编造、破绽、驳倒、论证、权威、糊弄、侃侃而谈、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 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 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六、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预习

2. 多媒体课件

3. 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认识“最好的老师”

1. 板书:“最好的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怎样的?

(认真负责,博学多才,严格要求,幽默风趣、关爱学生……)

2.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的最好老师又是怎么样的呢?揭示课题:“我最好的老师”。

3. 学生读题后,就题质疑,畅所欲言。

4.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开课导题,尊重学生,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发展从问题开始。

5. 自学检查:联系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生交流:“目瞪口呆”“侃侃而谈”“饶有趣味”等。

(二)携问会文,走进“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

1. 学生带着问题放声自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这位好老师,并圈出文中的关键词句。

2. 读后汇报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出示并朗读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4. 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怀特森老师是如此特别?

5. 学生汇报交流。

6. 教师小结归纳(课件出示):

(1)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都得了零分。

(2)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3)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4)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

(5)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切入主题,让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感悟课文内容,初步走近怀特森先生这个特别人物。

(三)细读课文,走近“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

1. 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怀特森老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

2. 学生静心读文,并做简单批注。

3. 个性表达,情感导读。

学生畅意表达,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灵活展开教学,让课堂充满灵动。

4. 小组交流汇报。

生1: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生2: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3: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结合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

5.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6. 教师小结: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走近课文,走近主人公,让学生换位体验,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读书中升华。

(四)延续话题,赞美“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

师:古往今来,正是人们一个个对书本的打破,对权威的推翻,才有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课件呈现:哥白尼坚持自己的“日心说”,之后的布鲁诺更是因此被烈火烧死。伽利略的落球实验已是家喻户晓,他揭示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从相同的高度下落会同时落地的事实,但他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的精神更令人尊敬。

师:正是有了人们对权威的挑战,才有了这个社会的不断进步,难怪人们这样说(出示句子并齐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怀疑一切。——马克思

师:这些古圣先贤的话还有很多,那就是——“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设计意图】情到真处本自流,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及时进行提示、指导,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努力实现个性化阅读。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材料略)

【设计意图】重在引导学生吸收、借鉴文本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质疑能力。

(六)作业设计

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哪位最令你难忘?是他/她的循循善诱,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是他/她父母般的爱心?课后请你写写自己最崇敬的老师。

【设计意图】学生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时,读与写结合,激发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认识,提笔感恩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

八、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独特) “我”

打零分 目瞪口呆

故意 气炸了

独立思考、判断 受益终身

九、教学反思

根据年段目标和本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质疑,笔者尝试采用“三互”模式的阅读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调控课堂流程,参与学习交流,必要时点拨、梳理或提升。

初读课文,学生对“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了一个初步印象,接着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再通过读重點词句体味怀特森先生的特点,同时利用文中情感的矛盾冲突的语句进行鲜明比对:心目中的好老师与新来的怀特森先生;起初对先生的误解、气愤与后来对先生的敬佩,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懂得要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借用中外一些名人名言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认识,强化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猜你喜欢

怀特书本权威
打开书本
了不起的作家:E.B.怀特
重要的东西
重要的东西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德里克·怀特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开在书本里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