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2022-05-30杜群英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情深梁晓声慈母

杜群英

一、教学背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本单元注重对学生语言感悟和表达力的培养。借助细致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本单元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感受和看法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那就是要注意表达的内容和方式。教学时可以选择语言、外貌、动作等不同方面进行详细解读,每篇课文中选取某一个方面重点进行训练,便于精准地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教材解读

《慈母情深》选自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课文讲述了家境贫困的“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到工厂找母亲要钱。“我”发现母亲工作极其辛苦,却还是把钱塞给“我”。“我”不忍心,买了水果罐头。母亲数落“我”后,再次给“我”钱,让“我”买到了这本书。文章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魄、抑”第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3.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4. 体会“我”的心酸和“慈母情深”,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 播放热播剧《人世间》片段,学生感受剧中塑造的母亲形象。

2. 走近作者。

3. 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人世间》片段,引出作者梁晓声,进而将影视和本课中的“母亲”巧妙联系在一起,自然地将学生带入那个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年代,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后续理解课文内容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板块二:感知全文,理清结构

1. 同桌两人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情况,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什么事?

3. 了解“那样的时代”。

4. 感知“那样的家庭”。找出文字中反映家境贫困的蛛丝马迹。

5. 感知“那样的书价”。对《青年近卫军》的书价进行当时的物价换算。

6. 感知“那样的渴望”。从文中圈找出体现作者渴望拥有《青年近卫军》的句子。

7. 感知文章写了几个场景?

【设计意图】顺学而导,因为年代久远,学生对当时的一元五角钱有多重要无法理解,通过补充资料,使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板块三:聚焦场景,感悟“情深”

1. 研学问题:拿了母亲的钱后,“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

2. 小组交流汇报。

交流场景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通过读文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2)引导学生从狭小、噪声、闷热等方面体会母亲工作环境之恶劣。

(3)播放缝纫机转动时发出的声音大而嘈杂,感受“震耳欲聋”的噪声之大。

(4)通过寻找多处“大声、嚷道”,感受这种震耳欲聋的噪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借助音频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缝纫机转动时,发出的刺耳噪声。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中,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交流场景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理解“疲惫的眼睛”“褐色的口罩”的含义。

(2)思考:“我的母亲”出现了几次?你读出了什么滋味?

(3)对比品味。对比朗读,体会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的不同。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

(4)看過电影里的慢镜头吗?为什么作者用慢镜头来写?引导学生明白通过慢动作的描写,突出母亲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导致身体僵硬。

(5)想象画面,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地指导朗读,初次感受反复修辞手法展现的“慢镜头”画面,突出“我”见到这一场景的震惊、不忍和心疼,体会到母亲工作的辛劳。

交流场景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1)通过朗读初步感受四个“立刻”表达效果,探究反复的修辞手法。

(2)“立刻”的近义词有哪些?体会母亲动作快,工作的紧迫。

(3)对比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给“立刻”换近义词,再次加深反复的表达效果。反复朗读中,感受母亲工作的紧张、忙碌和艰辛,突出母亲的慈爱和“我”的情感变化。

交流场景四: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如果将这句话改写成特写镜头,你会停留在哪个细节上?

(2)母亲是怎样塞的?用一个词来形容。

(3)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母亲毫不犹豫地塞钱给“我”这个特写镜头的细节描写,给读者呈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

板块四:读写结合,练笔运用

1. 研学练习: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2. 学生完成小练笔,交流练笔内容,同学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写内心独白,感受文中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更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从文本到实际生活,让学生懂得感恩。

板块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补充资料,简介梁晓声的父母。

2. 齐读:

那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应该是个大人了!

那天,我用这笔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然后又给我凑足了书钱。

(而我再不敢辜负母亲。于是)

那天,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后来,中国文坛便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梁晓声。

板块六:拓展延伸,延续慈母情

推荐阅读:梁晓声的《父亲》《母亲》《我的父亲母亲》三本书。

五、教学感悟与反思

1.“要素”意识观照教学。“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来建构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体系”。纵观全课,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紧紧围绕主线开展:品读场景、关注写法、体会情感。教师在关注与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依据《慈母情深》的教材资源,着力场景中的环境描写、神情动作等细节,着力表达中的反复与倒装等更为具体的“抓手”,使得“语文要素”在教材落地,在课堂落地。

2.“感悟”历程由浅而深。《慈母情深》文字隽永,情意深沉,感人至深。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情在场”“言在场”,力求打通教材与学生“在场”的通道。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始终围绕“感悟”展开,感“场景”的“镜头感”,感“细节”的“刻骨铭心”,悟“表达”的独特效果,悟“慈母情深”的“双向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驗不断深入,体会不断深刻,激荡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较好地呼应着单元的“人文主题”。

3.“实践”活动贯穿全程。高度关注教材课后习题,把它们作为转化落实“语文要素”的有效载体,以“工作环境”场景的“范式”实践到“母亲工作”“母亲给钱”场景的“迁移”实践,设计了有一定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想象、思考、表达、梳理等语文实践活动,在教材与教学营造的真实具体情境中建构起对“场景”、对“细节”、对独特表达效果、对“情感”等的理解与体会。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我们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情深梁晓声慈母
锦句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慈母心
浓浓慈母爱,暖暖寸草心
我的情深你若懂
『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峡谷情深
什么是文化
从来缘浅,奈何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