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2022-05-30林庚
林庚
摘 要: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热点话题之一,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有机地渗透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可结合具体学情来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文章基于高中体育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备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来丰富体育课堂内容,适当调整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教师也可采取逐步深入的方式,打造趣味课堂,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
关键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运动能力;体育品德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即符合“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这份新课程标准凝练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内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1]。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并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实现综合素质的锻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简而言之就是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发展,通过体育活动来理解基本的体育常识,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与体育品德,并且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发挥积极效能。其中,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由学生自身掌握的基础健康知识、良好的健康行为与日常学习锻炼中具备的运动能力、良好的体育品德三部分构成。
一、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根据现行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内容要求做好体育课堂内容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上的改革,让学科核心素养内容贯穿于整个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始终。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发挥体育教研组的教学智慧,运用结构化教学方式、运动联结战术方式、随机的情境化游戏比赛、多元化观察、合作化运动探究、技能评估与诊断、线上与线下互动学习等,让高中学生在长达三年的体育课程学习中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体育锻炼技能与方法,逐步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新课标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符合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引领着课程发展育人价值,突显学生发展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培养的要求,也符合健康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行为[2]。为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与学生健康发展的关系,综合了解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情况,寻求适合学校发展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可行性策略,根据新课标要求与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让具体核心素养内容培养得以有效落实。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策略
好的教学策略是课堂任务完成的重要方式,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有好的教学策略。要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策略方面需要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一)逐步深入,调动学生运动兴趣
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体育课堂教学有一定特殊性,可以缓解学生繁重学习压力,使学生在适当的体育运动中释放压力并调整状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各种体育内容的教学都要围绕讲解、引导、机械动作、深入练习、适应与创作等展开,充分体现逐层深入的原则,每一环节的学习均是下一环节的前提,教师要结合学情来设计教学流程,在逐步深入中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例如:羽毛球体育运动教学,教师将学生掌握羽毛球基础运动技能设定为教学目标,在课堂初期为学生讲解羽毛球相关知识,以及练习时的基础运球技巧、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技巧等,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此为讲解。在学生对羽毛球知识与技巧了解后,教师可以讲一些关于羽毛球的趣事,诸如奥运冠军林丹的故事,林丹与李宗伟的赛事外的体育新闻故事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其运动积极性的形成,此为引导。引导过程处于课堂学习开始之初,可以同课前导入的教学环节融入进去。接着,在体育运动练习过程中,教师来回检查学生的练习动作,并进行正确动作的示范,要求学生模仿正确动作进行持续的反复练习,直至形成机能反应,此为培养学生的动作反应能力。羽毛球的动作反应能力的练习不是一两节就能训练好的,课上教师需要做好规范动作引导,纠正错误的动作,让学生知晓不规范动作要马上纠正过来,便于今后学生课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动作要领。学生通过不间断的课堂运动练习,能够在不同场地中熟练、精准、顺畅地进行羽毛球比赛或运动游戏,此为提高学生的适应力。课堂适应能力是体育运动持续进行的关键,教师需要做好情境营造,让学生能有稳定的适应能力训练过程,专心稳定练习。学生在掌握上述要素技巧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身掌握的动作为基础,结合自身喜好來设计不同动作,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积极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立足于体育教学课程标准,针对性创新体育内容,逐层逐次设计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为体育教学的价值展现奠定基础,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其核心素养的深化形成提供先决条件。
(二)打造趣味课堂,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学生具备良好的健康知识与行为,是展开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的一大前提,尤其表现为体育学习中学生有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3]。健康行为的形成,在于体育理论与运动实践的有机组合。以运动损伤为例,要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强调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自主防护认知。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日渐成熟的成长期,具备学习体育运动技巧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以引导为主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运动的能力,以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切入点来打造趣味课堂,实现体育学习的内化。
以投篮教学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三分球投篮比赛视频,要求学生结合视频来讨论关键的投篮动作与运动技巧。完成讨论后,以小组形成进行6—12分钟的投篮练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纠正错误动作。开展投篮比赛的小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运动能力,利于培养其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在游戏比赛中自主承担相应角色,通过集体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创设趣味化的运动情境,引导学生练习持球交叉步的技巧,学会在四周均有防守的条件下进行原地或假动作投篮,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健康行为。在移动与固定防守练习中,学生可以形成走步违例的违规认知,了解与队友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其体育品德。健康行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是基于体育教师正确的体育运动健康导向,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过程的运动锻炼知识,兼顾体育锻炼安全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健康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此外,在游戏学习中教师还要适当关注场地安全、规避运动损伤、比赛规则等方面,发挥好自身的引导效能,为学生营造寓教于乐的运动情境。在观摩视频、实践练习、游戏运动中掌握体育运动技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征,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运动技巧,无器材或简单的器材体能锻炼,都应设计针对性的运动方案,使学生了解到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同时,为其掌握多样体育项目、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供有力支持。健康行为这一学科素养是多方面的,教师在体育课中無论是场地环境、器材使用,还是在具体课堂授课环节,都可以针对性地做好健康行为素养的落实工作。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体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作为切入点,有效组合课堂内容和课外拓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4]。运动能力是考查学生个人运动方面最为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融入很多体育运动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运动能力。
以短跑运动的课外拓展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来设置小组,各小组以纵队形式排列开,各小组前安放一个篮球机,教师吹口哨后弹出篮球,站在小组前列的学生追球,若在百米以内拿到篮球,则记1分,若未拿到球则无分数,依次进行,最后高分数的小组获胜。通过这种游戏情境的运动练习,可充分激发学生运动积极性。教师还可趁势再开展几次这样的游戏,分数低的小组会迫切希望在后续游戏中获取胜利。在游戏完成后,要求学生讨论在短跑中提高速度的技巧,有些学生认为需要在起跑时就保持高速度,而有些学生认为要大跨步地跑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短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展开总结与讲解,使学生系统化地掌握短跑技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技能训练后具体判定学生的运动水平,针对不同运动素质的学生制订相应的锻炼方案,通过长期实践来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基于一定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需要分析哪些运动是学生适合的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哪方面的能力,可以锻炼哪部分反应能力,可以锻炼肢体哪些部位的能力。教师、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注重对运动技巧的引导,学生只有了解到学什么体育项目、为什么锻炼、如何锻炼,才可以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
(四)规范技能训练,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体育协调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课程教学中往往具有独立的思维或者批判性,二是运动中体现的力量、耐力、爆发力、速度、反应能力等都比较成熟,这样的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专业化训练要求,具备高难度体育训练的基础。为此,在高中体育模块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训练的规范性操作,更要凸显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要求。
例如:在高中体育模块化选项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模块化运动技能递进方式选择与实践,让学生理解运动项目和动作要领。模块化体育知识是与高中体育必修或者选修课程相衔接的,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编排要求,了解运动技能的操作、运动涉及的体育学科素养内容,让学生在认知和体育运动基础上理解体育新知识与新技能,从而体验到运动体育带来的精彩,激发其学习深层体育知识的欲望。在体育模块化学习中,教师要借助高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合作学习、竞争学习等,让学生基于同学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其运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达成体育运动过程的配合默契,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使学生不断增强品格素质,进而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体育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过程中培养的终极目标,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在某项体育运动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某方面的锻炼,具体是组织能力,是协调能力,还是合作能力等都要权衡考虑。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学业压力下参与运动,并传授一些运动项目技巧,从而能够锻炼身体,一方面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放松身体压力,另一方面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文化课的学习。
(五)重视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行为
高中体育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课上的反应,知晓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学习情况[5]。为此,教师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回顾、观察学生的课堂体育锻炼行为,通过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引导学生反思问题,避免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仍不能解决,这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在平时体育课堂结尾部分,部分学生都会打乒乓球。他们在打乒乓球时,作为体育教师不难发现有学生总是不能掌握正确的发球方法。此时,教师要帮助分析学生为什么总是发球失误,找出学生发球失误的原因,再结合示范对发球步骤与方法进行逐步讲解,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发球方法。同样,在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也是如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在某项运动中的不足,必要时候进行一定的指导点拨,从而增进师生的感情。课堂总结是很多学科都采用的,体育教师也需要做好这样的总结工作,总结自己、同学在体育运动课上的表现,发现彼此的不足之处。学生的总结不一定要求很高,教师可以补充学生刚才总结中缺少的或者是总结不完善的地方,无形之中拉近师生的关系,凸显体育课堂和谐的一面。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师要正确认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学情来设计行之有效的运动方案。高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应当遵循差异性、科学性、学科性及民主性原则,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运动能力及学校体育设备与设施建设情况出发,重视问题导向,反思自身教学,不断改进和提高。为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使学生可以积极自主地展开体育运动与日常锻炼,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磨炼其意志的有力渠道。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体育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内涵,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良好的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袁华杰.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及培养路径[J].名师在线,2019(12):86-87.
[2]杨曙光.浅谈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中国教师,2018(S2):142.
[3]陈秋芬.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学习评价方案的探究[J].运动,2018(9):113-114.
[4]李小花.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高考,2020(2):189.
[5]张思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