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对与重构:做好统编教材中的“老课文”教学

2022-05-30张裕岭黄丽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7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

张裕岭 黄丽丽

[摘 要]基于儿童主体性和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制特点,重构统编教材“老课文”教学生态,让经典换新颜,并与教材编制意图完美对接是实现统编教材中 “老课文”新教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探讨了统编教材体系下的“老课文”教学核心目标的有效落实策略。

[关键词]比对与重构;统编教材;老課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9-0085-03

无论是对于教学来说,还是对于教学研究来说,有一种研究方法非常重要,就是比对。这是一种日常生活当中也经常用到的方法,当人们生活中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比对。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说,比对更容易发生,其原因在于生活中可以比对的事物较多,当两个事物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时,也就有了比对的基础,而当在比对中发现不同的时候,比对也就有了结果。近数十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立德树人目标以及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确定,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原先的人教版,到“一标多本”下的人教版与地方版本并存,再到当下的统编教材,其凸显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运用比对的方法展开教学,可以有一些新的发现,可以为“老课文”的教学带来新的认识。

比对统编教材与老教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陌生感和新鲜感,还有一些“老课文”能唤醒我们曾经的阅读记忆。面对这些“老课文”,需要我们以“老朋友”和“新面孔”的双重视角去审视它们。作为“老课文”能够经受大浪淘沙,如今依然被保存在统编教材中,可见这些“老课文”具有厚重的价值,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品味,深度挖掘;作为“新面孔”,这些“老课文”在统编教材中也悄然地发生了一些变化,需要教师带着全新的教学思维,理性地比对这些变化,揣摩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并基于儿童主体性和统编教材的编制特点,重构“老课文”教学生态,让经典换新颜,并与教材编制意图完美对接。比对是手段,比对的目的是为了重构,重构意味着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对“老课文”的理解与实施路径都会出现新的变化,课堂也会出现新的样态。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说一说如何实现“老课文”核心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纵横比对,重新定位“老课文”教学价值

面对“老课文”的时候,教师所要做的不是被动地按照原有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当去认真研究课文,看看课文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人们常说见微知著,通过比对可以发现“老课文”的“微”,从而找到新的教学规律。因此,“老课文”新教首先要借助比对的方式,在研究文本的过程中借助横向比对和纵向比对,去精准捕捉“老课文”发生的细微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理性审视,揣摩这些变化背后的功能性嬗变,从而重新定位“老课文”的教学价值,为重构“老课文”的教学生态奠定基础。

(一)横向比对,感知系统变化

横向比对是基于新旧基础编制特点对“老课文”的变化进行比对,从而发现“老课文”在统编教材中发生的系统性变化,以便根据这些变化重新定位“老课文”的教学价值。一般来说,横向比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展开:一是主题,即审视“老课文”所在单元主题是否发生了变化,从而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老课文”做出功能性调整;二是语文要素,这是横向比对的重点,也是实现“老课文”新教的关键,当语文要素发生了变化,“老课文”教学生态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三是文本阅读地位,主要是基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不同地位,重新审视“老课文”的教学价值。

如《秋天的雨》一课,从主题进行比对,主题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教材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主题指向相同,旧教材用“金秋时节”进行表述,统编教材则用“金秋的阳光”进行表述,显然都是以“金秋时节”为主题。因此,《秋天的雨》在教材系统中主题定位没有发生变化。

再从语文要素分析,旧教材对语文要素的表述与统编教材相比,清晰度不明显。旧教材的表述有“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等,语文要素包括了阅读要素和写作要素的内容。阅读方面,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写作方面,基于读写结合的视角,引导学生学会描述秋景,要求写出个性化感受。而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表述采用了诗意化的方式。首先,语文要素体现在三个“洒”字上,前两个是“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需要学生沉入课文,发现金秋的“痕迹”,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发现金秋的“踪迹”;第三个“洒”聚焦“我们的心上”,既需要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观察,又需要学生用心体悟,产生独到的、个性化发现。其次,语文要素体现在单元导语的第二段,即需要学生掌握理解难懂词语的多样化方法,聚焦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变化。再次,与旧教材相同,统编教材也确立了读写结合思想,但又存在细微的不同,即明确了以写日记的方式进行训练,写的训练方式指向更加清晰。

从课文所在的单元进行分析,旧教材中《秋天的雨》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该单元中第三篇教读课文;统编教材中,该篇课文所在的年级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所在单元发生了变化,移至第二单元,是该单元第三篇课文,阅读能力要求有所升级。

(二)纵向比对,捕捉内部变化

纵向比对主要是基于“老课文”自身的微观教学生态进行比对,从而借助比较体察“老课文”自身发生的细微变化,以便根据这些变化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纵向比对主要从课文助读体系和课文练习等角度进行比较,比较课文助读体系是否一致,课文练习是否发生了变化。

《秋天的雨》一课,从助读体系分析,基本相似,包括作者介绍、生字新词的拼音注解、重点字词的标注等,既注重基础性,又给出了适当的阅读提示。从练习体系来看,新旧教材都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优美句段的背诵,统编教材降低了背诵难度,明确指向第二段;新旧教材都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要求学生把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统编教材在布置学生交流时,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体现出很强的生本意识;在写作训练方面,统编教材注重以阅读为支架,引导学生照样子写一写。

此外,统编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设置了一个新的板块“阅读链接”,这体现出统编教材对“阅读量”的重视。《秋天的雨》一文的教学,需要基于内部教学生态,在文本阅读和“阅读链接”之间建立起关联,从而借助“阅读链接”达到比较阅读、拓展阅读、关联阅读等教学目的。

二、基于儿童,重新构建“老课文”教学生态

通过比对,统编教材和旧教材的教学价值得以清晰地呈现出来,教师要根据“老课文”的纵横比对,从文本视线转向儿童视角,基于儿童学情实际和统编教材编制特点,对“老课文”微观教学生态进行重构,从而达到“老课文”新教的目的。这里要注意的是,重构既不是颠覆,也不是简单的优化。重构是在原有基础上继承已有的优秀传统,同时又不完全拘泥于原有的教学结构。在重构的过程中,教学的思路、课堂的结构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原来的教学思路来说是“革故”,对于现有的课堂来说是“鼎新”。下面简要分析《秋天的雨》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单元关联,重构教学情境

“老课文”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就需要根据“老课文”所处的生存环境,促进“老课文”和新课文的有机融合,从而将“老课文”有机地嵌入新的单元教学体系中,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生态,使“老课文”主动融入单元教学主题。笔者基于单元关联的教学设计思维,对《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情境进行了重构。笔者将该单元《古诗三首》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两篇课文的插图截取出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四幅场景图,围绕场景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提示性语言:金秋,藏在《山行》红于二月花的霜叶里;金秋,藏在《  》________;金秋,藏在《》________;金秋,藏在《  》________ ……

学生根据图片和示范句式给出的提示,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三首古代诗歌和一篇现代文中自然地切入到《秋天的雨》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主阅读经验,预测金秋藏在哪里。

导入环节基于单元教学视野,将“老课文”与新的单元教学生态有机结合起来,既达到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的目的,又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强化了学生的整体阅读感知意识。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进入课文当中,学习情绪得到了较好的调动。

(二)聚焦主题,重构感知方式

整体感知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之一,“老课文”都是经典美文,这就需要教师基于“老课文”的经典属性,重构传统整体感知方式,让“老课文”体现出全新的感知形式。《秋天的雨》一课,在学生学习生字词和自主朗讀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以下整体感知学习活动:“金秋是一首诗,经典美文也如诗,让我们进入《秋天的雨》课文中,以‘秋天的雨为对象,从《秋天的雨》一文中提炼一些句子组合成一首诗歌吧!然后,带着感情朗读这首独特的诗歌,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你选择这些诗句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环节打破了传统文本的感知方式,基于“老课文”的经典性,既观照了单元教学主题,又聚焦本文微观写作对象,利用经典美文的结构之美和内涵之美,引领学生以“老课文”为原型,提炼出一些重要的句子组建成新的诗句,形式新颖,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创作”新诗歌时,需要在对文本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取舍,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感情的过程就是对文本情感捕捉的过程,在交流选择哪些句子组成诗歌时,学生也经历了一个从外而内的体悟过程。通过重构感知方式,“老课文”的经典性得以呈现,并使学生获得结构和意境美的熏陶。

(三)多元融合,重构教学活动

“老课文”新教,需要基于统编教材编制特点,兼顾“老课文”的经典性和新教材的编排意图,遵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现多元融合,将课堂教学与拓展阅读有机融合、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融合,通过教学活动重构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秋天的雨》一文,通过创作诗歌,学生基本上梳理清楚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课堂教学中,笔者以“寻美”为抓手,让学生围绕“颜色”“味道”“声音”等三个方面,根据自己的喜爱,自主选择一个方面,做该段落的“代言人”,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展示秋天的美。

在学生“代言”活动的基础上,笔者又基于读写结合的活动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在“寻美”活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进行仿写练习。仿写活动可以基于课内外结合的视角,布置学生进行日记写作,要求学生细致观察所处季节的某一处景观,学习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将该景观的特点表现出来,并做到情景交融。

拓展教学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将《秋天的雨》和本课配合的“阅读链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本文和“阅读链接”选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基于单元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两篇文章,对以“金秋”为主题的写景文章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以单元所学文本为案例,思考如何写好写景类文章。

基于多元融合的活动设计思想,把“老课文”当成写作教学的案例,设计读写结合活动,使课堂容量得到了有效的扩展,课堂也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促进了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机对接。

从比对的角度来看,一样的课文有了新老之分,教学的思路也就有了不同。作为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比对“老课文”要比的不只是课文本身,还包括课文所处的位置、所处的单元,还要去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结合教学参考书去判断这些课文所在单元的主旨以及相关的细节等;从重构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将原有的教学思路与新的教学要求进行比较,形成新的教学思路。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重构的目的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异,而是要打造一个更符合教材编写意图,更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这样学生才可以在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课堂上发挥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去追求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那么比对与重构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总之,比对和重构是实现“老课文”新教的必然路径。通过比对,才能科学地定位“老课文”的教学价值,发挥“老课文”的经典优势;通过重构,建立“老课文”新教的教学生态,使“老课文”做到“不老”,在常教常新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自然拔节。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
脱离“拼音”拐杖,突破识字难关
“分角色朗读”的七大策略
用德滋润儿童心灵,用法护佑儿童成长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