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境,撬开习作之门
2022-05-30吴敏
吴敏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形象鲜明、情感真切的功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动机,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文章从“观察情境,提供源泉;进入情境,激发动机;拓宽情境,打开思路”等方面,探讨情境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情境;习作教学;写作动机;习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9-0091-0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形象鲜明、情感真切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观察情境,提供源泉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但很多学生却害怕写作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出的题目求偏、求怪或者求深,如《忧》《泪》等,这类题目太抽象,没有针对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学生对周围世界没有亲身感知,缺乏感受,他们的表达就是干巴巴的。只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和人,才更容易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对生活的感受才会更丰富、更真切,写出的文章自然也更有生活气息。因此,要想提高作文水平,必须从源头着手,要善于观察生活。
(一)选择最优的观察客体
大自然是位好老师,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徜徉在大自然之中,學生的心情愉悦,爱美之心油然而生,他们的语言便会伴随着情感而迅速排列组合。因此,大自然就是最优的观察客体。
但这些观察客体常常不会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如带着学生春游时,教师引导:“孩子们,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发现了吗?”望着满目春色,学生畅所欲言:“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偷偷钻出来跟我们打招呼呢!”“大树上嫩嫩的芽儿也是春天的使者!”“我看到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春天来了!”……瞧,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置身于鲜明、生动而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每一句话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
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观察客体。通过观察社会的典型场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分辨社会上人与事的美与丑,是与非,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题材。在观察生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睁大眼睛看看周围的世界,也要竖起耳朵认真倾听周围的动静,做生活的有心人。
当鲜活的生活画面印入学生的脑海时,他们的情绪会异常兴奋,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去体验,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从而达到“不容自遏地说”“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二)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
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识观察客体。这样的顺序由于顺应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往往可以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使儿童的认识活动可以伴随着情感进行,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境界。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习作训练《写观察日记》中,笔者就按“颜色—样子—香味”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桂花。笔者带着学生来到桂花树下,让每人在树底下捡一朵桂花,仔细观察。观察后,在树底下围一块大大的布,几个学生轻轻地摇摇桂花树。看着桂花飞飞扬扬地飘落下来,顿时,学生的思绪飞扬起来:“桂花在空中跳起了芭蕾舞,在欢迎秋姑娘的到来。”“桂花雨,香满校园!”……此时此刻,童年的幻想随着桂花雨滴入学生的心间;此情此景,习作的乐趣无声地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
(三)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导语
要引领学生感受情境的美,体验情境的情,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的导语非常重要。启发性的导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进一步走进观察客体,更深入地了解观察客体。如在教学习作《放风筝》时,教师可以设计导语:“你们注意看,这风筝是怎样飞上天的?”“现在天上有多少只不同的风筝?注意看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在天上飞得怎样自在?”“你猜想那只蜻蜓风筝飞得这么高,它身边的蝴蝶风筝也挥着翅膀飘来荡去,它们是怎样飞到一块儿的?”“它们在天上说悄悄话呢!你听听,它们在说啥?”……这些启发性的导语 ,对学生的观察活动起到了指向性的作用,把学生的观察活动步步引向深入,并能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客体的记忆和认识。
二、进入情境,激发动机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里指出:“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这两种倾向,正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基本途径。通过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带入社会生活,观察情境,周围世界的一切都会使学生鸣发内心的感兴。此时此刻,教师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就能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就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阅读中
语文教材和其他阅读材料是需要我们去“开垦”的一个重要领域,从中寻找写作点是拓展作文练习题材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其写作动机,做到以读促写。如学生学习《走月亮》一课时,文中写到阿妈牵着“我”蹚过细细的溪水,走过坑坑洼洼的村道,穿过飘来果香的果园,来到栽满水稻的田地……“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教师适时的提问使学生进入了文中的情境。这时,教师继续追问:“谁能分享你与妈妈在月下散步的情景呢?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下我们的故事。”这样由文本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有了写作的范本,写作动机就会在润物无声中悄然形成。
(二)观察中
只有对写作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才会产生真切的感受,走马观花的观察必然会造成表达的粗略化、浅表化。因此,观察中要启发学生不仅用眼睛去看,还要敞开心灵去拥抱美好的事物。
如在写植物的观察日记时,学生将一盆含羞草带进了教室。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笔者先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含羞草的叶子——叶子特别茂盛,茎很细,两旁有一些细细的似小针样的东西,和水杉树的叶子很像。接着,笔者提醒学生注意含羞草的奇特之处——它的叶子特别敏感,只要轻轻一碰,叶子就会顺着叶轴有规律地闭合下垂,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最后,我们一起探究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原来在含羞草的囊袋里装满了液体,当你触碰叶子的时候,囊袋里的液体就会向上部和叶子两侧流动,叶子便在重力作用下合拢起来,平静一会儿后,液体慢慢从两侧流回囊袋,叶子便又重新舒展开来。学生在观察中产生了写作的动机,他们记下了观察探究的过程,也记下了解开谜团的喜悦。
(三)习作中
学生有了写作素材和情感的铺垫,教师再用导语创设情境,唤起他们已有的回忆,写作动机就会一触即发。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学会了 》时,教师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棒,子钰的陶艺小人捏得很逼真,灏灏跟着妈妈学版画在区里获得过一等奖,小罗写的小楷老师都得甘拜下风了,韩一的自行车骑得又稳又快,秀秀会包各种形状的饺子……还有好多同学都有自己拿手的本领。你们能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吗?”短短一番话,已经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大家沉浸在自己学习本领的回忆中,继而产生了写作的动机。教师接着引导:“如果你会的本领太多了,那么可以选取自己认为比较有趣的,比较有意义的,比较难忘的或最有成就的一样本领来写。”这样引导,学生对写好这一篇习作,充满了信心,高涨的情绪就是一篇篇佳作的催化剂。
三、拓宽情境,打开思路
乌申斯基说过:“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的确,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才会文思泉涌,才会爱上习作,而拓宽情境是打开习作思路的有效途径。
(一)丰富情境
优选生活的场景,往往因为情境的真切、富有美感而使学生获得写作材料。如炎炎夏日里,笔者以西瓜为主题展开习作教学,写作前先让学生去水果店里,实地了解一下西瓜。这一了解,不得了,西瓜的品种特别多:有带籽的,也有无籽的;有红瓤的,也有黄瓤的;有微型的像个小皮球的,也有几十斤的特大号……再看看瓜名,更是充满诗情画意,“特小凤”“黑美人”“早春红玉”……最难的就是挑瓜了,怎么挑呢?学生纷纷大显身手,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请教瓜农,个个拿着瓜敲来敲去,兴致高昂,一副专家的模样。最快乐的还是尝瓜,切开西瓜的一刹那,所有的目光都饱含着期待,迫不及待地验证自己挑的瓜是不是好瓜。有了这样丰富的情境,学生再动笔将自己的观察、感受写下来,情感瞬间丰满起来了。
(二)激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无限的想象力自然而然拓宽了写作的情境。针对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故事新编》习作训练时,笔者让学生针对“龟兔第二次赛跑,谁会赢?”展开讨论。笔者这样进行启发:“乌龟的速度不如兔子,如果乌龟赢了,那么兔子在路上发生了什么事呢?”“这一次,兔子可不敢再睡觉了吧?那它赢了吗?”这一启发,学生灵感的阀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兔子在路上助人为乐所以又输了比赛,但得到了小动物们的称赞;有的说,乌龟骄傲自大,输了比赛;有的说,乌龟为了抢救掉进陷阱的兔子,互相搀扶到了终点,裁判判了双赢……通过讨论,拓宽了情境,学生习作时不但有内容可写,还能写出情感,习作也提高了一个档次。
(三)丰富题材
学生害怕写作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觉得没什么好写。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库外,还可以指导他们充分挖掘生活中那些有意思的人或事,让那些鲜活的材料进入自己的习作中。
在班集体中,大家天天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于是,笔者以“小蜗牛之家”为主题,让学生以发朋友圈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字数不限,文体不限,但每天都要發“朋友圈”。学生兴致勃勃,有的写运动会上,××同学获得短跑冠军并打破校记录,成功的背后与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到校刻苦训练息息相关,由此联想到自己平时学习不自觉,今后要好好努力;有的写公开课的时候,看到乌压压一片的听课老师,不敢举手,生怕答错丢脸,听到同学回答了自己心中所想的答案,又后悔不已,暗暗责怪自己胆小,失去了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学生突然发现,平时看来那么平凡的生活小事,一旦有意识地去观察,去记录,竟然变得如此多姿多彩。
(四)学科融合
情境作文开放了作文课堂,沟通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大大拓展了写作空间,使学生在作文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各学科联动,围绕某一主题整合各类资源,将习作训练有机地融入其中,能够提升习作教学水平。
2016年,我校举行了隆重的“中国梦 民族情”校园民族博览会,经过各学科两个多月的准备,博览会终于在11月顺利召开。期间,美术组开展了“画一画民族服饰”活动,科学组开展了“搭一搭民族建筑”活动,音乐组开展了“唱一唱民族歌曲”活动,体育组开展了“玩一玩民族游戏”活动……语文组呢?引导学生在筹备活动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悟,并创编成独具特色的民族系列习作。一次活动,涉及多个学科,而伴随着了解知识、动手实践等活动,学生写下了许多平时无法想象的词句,用文字记录下了难忘的一幕幕。
(五)表达多样
情境作文鼓励学生围绕话题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表达,使习作成为心灵的表白。小学生的作文主要是记叙文,而记叙文也是一个包容量很大的文体,它在表达上并非一成不变的。例如,改变人称的表达方式,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记叙,就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把自己的情感熔铸进去。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时,直接用第一人称介绍大熊猫,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和 过一天》,神话和童话故事中的孙悟空、哪吒、白雪公主来到了学生的中间,把遥远的人物变成了“我”和“你”的故事,缩短了记叙对象和小作者之间的距离,仿佛描写对象就在自己身边,可以直接与之对话。这样的习作训练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运用情境来教作文,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作文内容,学生不再为无话可说而烦恼。相反,丰富的情境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学生的思路不再受程式化作文指导的束缚,而是显得相当活跃。作文,不再仅仅是表达的训练、思维的活动,而是成了生活的馈赠、个性的闪耀、精神的守望。情境,为学生撬开了习作之门。
(责编 韦淑红)